康有为上书没有送达的原因(走向共和张謇进京赶考)
康有为上书没有送达的原因(走向共和张謇进京赶考)既然慈禧太后卷帘归政了,总得给辛劳半辈子的老佛爷一个像样点的住所吧?所以颐和园重修工作在1888年,光绪帝亲政第二年就开始了,而且是光绪帝力主的。1887年,光绪帝亲政,随后马上准备大婚之事,一年半后的1889年,光绪帝大婚。虽然皇后非自己所选吧,但好歹给他配了个珍妃,婚姻这边有瑕疵,在光绪帝亲政上面其实也有一些约束。一、光绪帝亲笔题字“颐和园”,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毁的清漪园重修完毕,并改名成了颐和园,慈禧太后也可以安稳地搬进去住了。在《走向共和》这部剧中,貌似光绪帝因为银子的事,也不怎么赞同修颐和园,其实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面对晚清朝廷国库空虚的困境,慈禧太后又一心要修颐和园,醇亲王跟李鸿章先是搞了一出“海防捐”。“海防捐”被叫停之后,又开始让各地督抚认交,并向外国银行借款。
虽说中间有翁同龢等人在从中作梗,也有张之洞的蓄意弹劾,但最终南洋和北洋达成一致。李鸿章派盛宣怀协助张之洞将汉阳铁厂改成了官督商办,引进民资,并重新购置高炉,汉阳铁厂起死回生。张之洞为了报答李鸿章,抓赌场,掏库银,写墓志铭,终于凑够100万两银子,捐给了北洋水师。
再加上李鸿章向德华银行的借款,修颐和园短缺的750万两银子终于如数凑齐,众人呼了一口气,而紧接着,一年一度的春闱会试开始了……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15期:康有为遇到晚清状元张謇,为什么一个故作轻狂,一个却冷嘲热讽?
一、
光绪帝亲笔题字“颐和园”,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毁的清漪园重修完毕,并改名成了颐和园,慈禧太后也可以安稳地搬进去住了。
在《走向共和》这部剧中,貌似光绪帝因为银子的事,也不怎么赞同修颐和园,其实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1887年,光绪帝亲政,随后马上准备大婚之事,一年半后的1889年,光绪帝大婚。虽然皇后非自己所选吧,但好歹给他配了个珍妃,婚姻这边有瑕疵,在光绪帝亲政上面其实也有一些约束。
既然慈禧太后卷帘归政了,总得给辛劳半辈子的老佛爷一个像样点的住所吧?所以颐和园重修工作在1888年,光绪帝亲政第二年就开始了,而且是光绪帝力主的。
很多人讲光绪帝没有实权,其中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光绪帝还是可以独立自主行使皇帝权力的。只是按照当时军机大臣提出的方案,光绪帝对一般事务具备朱批权、口谕权,并可以对谕旨的形成有相当的处置权。
只是,在昨晚决定之后,为了保险起见,需要第二天奏陈慈禧太后,也就是说,要告知一下慈禧太后。记住,可不是做决策之前报慈禧太后审批,而是事后汇报一下慈禧太后。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朝廷大的方针政策出现偏差,光绪帝在做决策之前,也要考虑一下后果,不能为所欲为。
所以,修颐和园,对慈禧太后来讲多了个园子而已,但对光绪帝来讲,可能是掌控大清朝的全部权力!
二、
修园子的事告一段落,光绪帝本想倒出精力来管管北洋海军的事,却被翁同龢打断:
“还有比水师更重要的事,春闱已开,各地的举子都已经进京了。”
为什么这次科举考试比北洋水师还重要呢?
就是因为这是慈禧六十寿辰特设的恩科会试,是一场临时安排的会试,而主考官徐桐是慈禧太后亲自任命的主考官。正所谓太后之事无小事,又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当然得重视啦。
这种情况下,南通的张謇出现了……
张謇,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毛主席曾经评价张謇: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当然,1894年的张之洞已经创建了很多重工业,而张謇,已经辗转了很多地方。而且已经是第五次进京参加会试了,且是在不情愿的前提下,被老爹逼着去的。
实际上,张謇属于“冷籍”,也就是说张家三代之内没有考取过功名,他的老师珍惜这个人才,于是让他冒充邻近如皋县的张驹的孙子参加科举,这才中了秀才。
后来因为这件事,还打了很长时间的官司,弄得张謇狼狈不堪,后来还是在几位恩师的帮助下,才脱身出来。再后来他就到淮军将领吴长庆府上当幕僚,后来袁世凯也到了吴长庆府上,而且袁世凯是以弟子礼拜见张謇的。
三、
后来袁世凯当上了北洋大臣,再给张謇写信,开始以“仁兄”称呼了,为此张謇还回怼他:
“足下之官位愈高,则鄙人之称谓愈小矣!”
而在《走向共和》中,张謇第一次见到康有为,先行行礼道:
“您就是名扬天下的康先生啊?”
而康有为确实狂,说了好一会儿话了,都不曾正眼瞧一下张謇,狂,确实狂!
在《康有为自编年谱》中记载的康有为确实就是这么个样子:
“静坐时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然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
那么,此时的康有为真的已经名扬天下了吗?
其实并不是,康有为读的书确实挺多,尤其是接触到西方文化之后,他开始致力于把大清的封建主义制度改革成资本主义制度:
“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
第一次在清廷露面是在1888年,他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给光绪帝上了第一书,称《上清帝第一书》,当然,这封书递交受阻,并未交到光绪帝手中。
光绪帝没看到这份书,但翁同龢看过了,还给了评价:
“语太讦直无用,只生衅耳。”
四、
康有为继续寻找机会,结果当年,也就是1888年的七月,天坛祈年殿遭到雷击,引起大火焚烧。慈禧太后慌了,认为这是上天在警示自己,于是忙下了决定,还政于光绪帝。
康有为掐指一算,天坛建成到现在刚好500年,正好到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时候。显然,自己就是那个圣人,是辅佐光绪帝的圣人,不然为什么人们都称呼他为康圣人呢?
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官员,他就是屠仁守,在康有为的《自编年谱》中记载:
“监察御史屠仁守,笃守朱学,忠纯刚直,我每次与他谈论国家大事,他都痛哭流涕,整个朝廷没人比得上他。”
于是康圣人替屠仁守拟了《门灾告警折》,并递交了朝廷,最终屠仁守被革职查办,永不叙用。
既然从政是举步维艰,那么就当文人吧,于是康有为又写了两本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也有说这两本书是抄袭张之洞门生廖平的《辟刘篇》和《知圣篇》,这也成了历史上争论最广的版权官司了。
不过梁启超后来评价这件事说:
“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
《新学伪经考》的主要内容大概是通过康有为亲自考古,发现大家学习了二千多年的儒学文化都是错的,是被人骗了。孔子是“素王”,而自己是“长素”,也就是长于素王,还在万木草堂宣传自己的学说。
甚至其进京后仍然大肆宣传,于是康有为被冠上了“惑世诬民,非圣无法”的帽子,要定他罪。
五、
这下子“长素”慌了,非常狼狈,幸亏梁启超多方奔走,才帮他摆平了这件事,在《梁启超年谱长编》中记载:
“一八九四年八月,康有为先生的《新学伪经考》被余晋珊、安维峻等京官参劾。那时候,梁启超先生正在北京,多方奔走。最后的结果是:两广总督谕令康有为把《新学伪经考》自行焚毁。”
而这个多方奔走的对象,就包括以下几位:
直隶总督李鸿章、皇帝老师翁同龢、两广总督李瀚章、广东学政徐琪等等。
而当时梁启超要见翁同龢,就是托的张謇,翁同龢非常赏识张謇,为了让他顺利通过会试,还曾经三次误判了试卷,直到这次春闱会试,才中了状元。
所以,张謇这样评价康有为,绝不是因为康有为真的大名鼎鼎,而更多的是讽刺他,因为随后他就哪壶不开提哪壶,问康有为:
“康先生,您的新学伪经考呢……”
康有为估计心里要骂死张謇了,当年老夫为了自救,四处打点时,你小子就收了不少银子,现在穿上裤子,不认我了?
两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碰到了一起,能尿到一壶,那就怪了!
那么随后的考试过程中又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下回再讲!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15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