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袁行霈古代文学录音课:110系庆 中文学人

袁行霈古代文学录音课:110系庆 中文学人程苏东:袁先生,您好!今年是中文系建系110周年,而您从1953年考入北大中文系以来,已经在咱们系学习、工作了67年,您的老师林庚先生则是中文系的同龄人,因此,系里的年轻教师和同学们都很期待您给大家聊一聊您和中文系之间的故事。您当年参加高考时,北大中文系是您的第一志愿吧?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北大和中文系?孟飞,201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袁行霈,1936年生,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2018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著作包括《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研究》《唐诗风神及其他》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四卷本、《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等。采访人介绍

袁行霈古代文学录音课:110系庆 中文学人(1)

【中文学人系列专访】

斯文鼎盛,世运新潮。今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为了回看北大中文系的发展变迁,重温几代学人的身姿与风采,共同探索和创造中文人的未来,我们策划了中文学人系列主题专访“我与中文系”。参与专访的学人中,既有白发满鬓仍心系学科的老先生,也有忙碌在讲台与书桌之间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讲述着人生道路上的岔路与选择,诠释着个人与世界之间具体而微的密切关联;他们梳理着治学过程中的难关与灵感,传递着朴素坚韧的中文传统。这是中文学人的一次回顾、总结和反思之旅,沿着先生们学术与理想的历史轨迹,我们得以触摸“活的历史”,感受“真的精神”。更多专访将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袁行霈古代文学录音课:110系庆 中文学人(2)

图一:袁行霈在家中(2011)

受访人介绍:

袁行霈,1936年生,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2018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著作包括《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研究》《唐诗风神及其他》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四卷本、《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等。

采访人介绍:

程苏东,200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13年留校任教,现任古代文学教研室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经学史、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孟飞,201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程苏东:袁先生,您好!今年是中文系建系110周年,而您从1953年考入北大中文系以来,已经在咱们系学习、工作了67年,您的老师林庚先生则是中文系的同龄人,因此,系里的年轻教师和同学们都很期待您给大家聊一聊您和中文系之间的故事。您当年参加高考时,北大中文系是您的第一志愿吧?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北大和中文系?

袁行霈:我考北大中文系是第一志愿。当年每个人可以报九个志愿:志愿表有三栏,第一栏是考哪个学校,可以填三个系;第二栏是考什么系,可以填三个学校;第三栏怎么设计的我忘记了。我第一栏报北京大学,下面分别是中文、历史、哲学三系。第二栏报的是中文系,学校分别是北大、北师大、复旦。为什么选择北大就不用说了,谁不向往北大呢?为什么考中文系?因为我别的不行。我的中学重理轻文,绝大多数同学报理工科,清华和北航最热门。我虽然平均成绩挺好,达到90多分,那是靠文科拉上去的。但老赶不上另外一位同学,他老考第一,我老考第二。我知道自己理工科是不行的,动手能力尤其差。学校开过一门制图课,同学们都画得很好,而我的呢,实在不像样子,老师只给了79分,全班最低。

高考第一门考语文,只要作一篇作文。1953年的作文题,你们肯定猜不到。居然是《我所认识的一位老干部》(笑)。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能认识什么老干部呢?没办法,就编吧。编了一篇小说,写一位老干部怎么舍己救人,从火灾里面救出一个老太太,自己负了伤。用倒叙的手法,先是去看望他,然后由他追述火灾的经过。考完之后出来和同学交流,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我们的校长,从解放区来的。我想糟糕了,没想到却考上了。也许这篇作文帮了忙,别人千篇一律,而我的作文倒有点别致吧?

袁行霈古代文学录音课:110系庆 中文学人(3)

图二:大学三年级时19岁的袁行霈

程苏东:我们都知道您是有家学传统的,可见不管是什么样的作文题,都能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那么,中文系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袁行霈:我不算什么优秀,你说“家学”,我觉得也谈不上。只有像司马谈、司马迁,刘向、刘歆,班彪、班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才是家学。我虽然生在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家庭,但是因为我自幼体弱多病,家庭并没有给我严格的学术训练。不过我小时候还是能够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我说这个话不对啊,你要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比你好的人也不跟你交朋友了。还有,读到《孟子·许行》里孟子和陈相辩论,我不喜欢孟子盛气凌人的态度。许行不过认为人人都应参加农业劳动,孟子转移了话题,发出一系列诘问,赢得了这场辩论,难以服人。

到北大来的第一印象就是投身到一片海洋,自己仿佛遨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在深处会发现一个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像《庄子·逍遥游》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北大这片海水是很深、很厚的。在北大你想学什么都能学到。我告诉自己,不能满足于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要自己到海底去搜寻。

袁行霈古代文学录音课:110系庆 中文学人(4)

图三:大学时期,袁行霈与中文系57级同学胡复旦、周强合影(图右为袁行霈)

程苏东:您入校时正值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第二年,清华、燕大两校中文系都合并到北大中文系了,您当时会感觉到三校原有学术风气之间的差异吗?

袁行霈:老师们有从国统区来的,有从解放区来的,有穿长袍的,有西装革履的。学生有从中学来的;也有部队送来培训的,他们吃饭都是排着队进出食堂。我们中文系的同学有从普通高中上来的,也有从工农速成中学来的调干生。我们班的调干生特别多。他们年纪比我们大,经历也比我们丰富。我们晚上有时会帮着他们补补课堂笔记。在这种多元的环境里学习,很有好处。

校园也有新旧的差别。未名湖一带是老燕大的校址,靠南的生物楼、文史楼、地学楼是解放后盖的房子。我入学时哲学楼正在盖。哲学楼南边,从东校门到西南小校门 是一条属于海淀区的小路,小路的两侧都有围墙,中间搭了一座木制的天桥,连接着院系调整以后北大的学生宿舍区。如果想要知道老燕大的风景,可以到未名湖一带去逛逛,要想知道解放初期的情况,就可以过桥到南边来逛逛。

我觉得北大中文系,清华的基因挺强。浦江清、吴组缃、王瑶、季镇淮、朱德熙、冯锺芸等先生,都是从清华过来的。林庚先生是清华毕业的。他的许多诗是在清华写的,毕业以后跟朱自清先生做了一年助教,也是在清华。后来才到厦门大学任教。北大中文系原来的一些老师,像俞平伯先生他们进了北大的文学研究所,也就是社科院文研所的前身,地点在哲学楼,钱锺书他们都在这儿上班。

程苏东:当时有哪些课程让您印象特别深刻?

袁行霈古代文学录音课:110系庆 中文学人(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