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上刻的是什么(陈情陈的是什么情)
陈情上刻的是什么(陈情陈的是什么情)那么,陈情,是述说衷情吗?剧中魏无羡,他与屈原同是楚人,配剑名“随便”,法器竹笛名“陈情”——“愿我魏无羡,能够一生锄奸扶弱,无愧于心。”从剧情来看,屈原词中所表达的真情与冤曲,与魏无羡的情境倒是很相近。这也未免小看了这部戏的立意格局。《陈情令》,改编自《魔道祖师》。剧名《陈情令》,就可以开掘出很多新的面相和想法。我们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何谓“陈情”?根据剧迷考古,“陈情”词意出自屈原《九章》:“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说的是自己遭谗被黜、欲谏不得,光天化日下真情与冤曲显明,有如天上的星宿各有置措。
忘羡一曲远,曲终人不散。
肖战 | 陈情令 五版《曲尽陈情》混剪
陈情令开机四周年,依然经久不衰。“忘羡”之情,也让我看到人世间最美好的风景。
可是陈情令,这个以情出圈的故事,就是表白浪漫幽微之深情吗?
这也未免小看了这部戏的立意格局。
《陈情令》,改编自《魔道祖师》。剧名《陈情令》,就可以开掘出很多新的面相和想法。我们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何谓“陈情”?
根据剧迷考古,“陈情”词意出自屈原《九章》:“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说的是自己遭谗被黜、欲谏不得,光天化日下真情与冤曲显明,有如天上的星宿各有置措。
剧中魏无羡,他与屈原同是楚人,配剑名“随便”,法器竹笛名“陈情”——“愿我魏无羡,能够一生锄奸扶弱,无愧于心。”从剧情来看,屈原词中所表达的真情与冤曲,与魏无羡的情境倒是很相近。
那么,陈情,是述说衷情吗?
《陈情令》的世界,有不少深入人心的名场面,预示了此剧的立意走向。
首先是在少年时期蓝氏听学,众人放灯祈福,魏无羡许下的心愿是“愿我魏无羡能一生锄奸扶弱,无愧于心。”魏无羡刚说完这句话,蓝忘机目光柔和的看向他。蓝湛也许没想到,这个皮皮羡,居然有这样的志向。
这时蓝湛从自己的云袖里拿出阴铁,在心里默默许愿,这里蓝湛并未将自己的愿望宣之于口。
但是在后来穷奇道大雨中,魏无羡对蓝湛说,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当初一起许下的诺言,许我一生锄奸扶弱。
可见,“锄奸扶弱,不愧于心”,这是年少魏婴蓝湛共同的抱负!
这是《陈情令》侠义情怀的陈情,也是向传统侠义精神的致敬。
“锄奸扶弱,不愧于心”是传统武侠小说的侠义精神的灵魂。武侠,金庸说:“武侠小说的精神是侠字不是武字。”梁羽生说:“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金庸所说的“侠”,“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这种精神在社会上是永远存在,永远有的。”正因为此,无论是金庸、梁羽生,他们笔下的英雄侠士,为国为民、为天下黎民的侠义精神,作为武侠小说的核心,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讲:
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 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陈情令》中少年魏无羡蓝忘机的侠义精神虽没有体现得像郭靖这样明显,但是,锄强扶弱这一点是贯穿始终的。
剧末大结局,重回云深不知处的山巅,忘羡并肩而立。
魏无羡坦言,没想到蓝湛会担起仙督的重任;
蓝湛道:我们在这里起过誓,锄奸扶弱,不愧于心。
两人相视一笑,魏无羡赞道:蓝湛,你不愧是含光君;
蓝湛轻轻回一句:你也不愧是魏婴。
在这里,全剧主旨“锄奸扶弱,不愧于心”的侠义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陈情令》的“情”同样以以侠义情怀为底色,但这个“情”有别于传统武侠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而是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道之情。这个意义上的情是《陈情令》的主线,也是儒家思想中所谓侠义精神落脚点。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剧中作为云梦江氏的家训,多次出现,云梦江氏立家先祖江迟,游侠出身。游侠者,豪爽、好交游、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明知不可而为之”这个家训,是江迟立身的准则与对后人的期望。也正是这样的自由热烈,才能养出“我心我主 我自有数”的少年魏无羡。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出于《论语·宪问》: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则故事,讲的是子路夜里住在鲁国都城的外门,看门人问:“你从哪里来?”子路回答说:“我从孔子那里来。”看门人便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晨门此语似有“讥孔”之意,但孔子已明知世道不可挽救,但仍尽力斡旋于其间,以求改变天下无道的乱局。
这种精神正是儒家难能可贵之处。《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隐士”,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杖人、晨门等,他们仿佛已彻底看清了时局之不足以有为,故而知其不可而不为。作为礼乐文明的继承者,以孔子的聪明睿智,他不可能看不到晚周时局的江河日下不可挽回。但在孔子看来,人生天地间,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此即人之为人的道。
孔子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乃至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的感叹。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应该“尽人事,知天命”、“求仁得仁,又何怨”,凡有益民族国家的,都应尽力去做,做得到的是“天命”可为,即使失败了也“不怨天,不尤人”。
钱穆在《论语新解》说:
此门者盖一隐士,知世之不可为,而以讥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为而为,正是一种知命之学。世不可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为则仍是天意。道之行不行属命,而人之无行而不可不于道亦是命。
这都是在强调:儒家重“道”甚于重“命”。正是这种强烈的内心原则,使儒家面对苍生的苦难,挺身而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就像孔子一样,即使到了被人当成丧家犬的落魄境地,依然坚信自己的道。
同样,魏无羡的“离经叛道”,不是因为他真的有多随心自在,更多的是来自他的内心原则。与其说他比江澄更熟知云梦江氏的家训,不如说他更清楚,也更坚持心之所向。就像他在穷奇道大雨中他含泪对蓝湛说:究竟孰强孰弱,孰正孰邪?
他不是在向蓝湛寻一个答案,而是在表明我心我主,我自有数。自己所做之事不为世人所容却仍在黑暗里踱步而行。
羡羡落泪,我的心都碎了。
明代文人张岱说: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古来圣贤皆寂寞。后人解析屈原《离骚》,当谓圣人离群索居,源自孤独。
所幸的是,蓝湛给了他最长情的陪伴,一声声“魏婴”,成为他重生归来唯一的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