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师途同门可以和离吗(师与道还常同行吗)

师途同门可以和离吗(师与道还常同行吗)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看出从师有三个层次:业、惑、道。学到了什么,这是基础。而“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询官制于郯子,访乐于长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所学内容是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礼和乐。有的是受业,有的是解惑,最终却是悟道。虽然“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但孔子却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礼尊师长。原因在于孔子“以道为师”,最终因得道而被尊为圣人。可见,孔子之所以“择师而从”,意义巨大。三、以道为师,择师而从。二、道在后天为师,师在先天为道。道不可见而师可见,道不可闻而师可闻!弟子之礼: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天下本来没有老师,先有父母后有老师。老师的可贵源于父母般的爱护,父母的伟大源于老师般的教导。所以,父母是家里的老师,老师是学校的父母。“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君师代上帝保民教民。人有五伦,夫妇、父子、兄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一、何为师,师从何来?

“何为师?”师说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那么,什么是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中对老师的定义。老师,就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传授知识,解答疑难的问题的人。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西周金文称乐官为辅师或师,春秋时各国多称乐官为师。师襄是名字叫襄的乐官。孔子的学生称孔子为夫子,不叫老师。后来引申扩大,演变为某一领域的高人,称为“师”。到了西汉,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

师途同门可以和离吗(师与道还常同行吗)(1)

二、道在后天为师,师在先天为道。

道不可见而师可见,道不可闻而师可闻!弟子之礼: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天下本来没有老师,先有父母后有老师。老师的可贵源于父母般的爱护,父母的伟大源于老师般的教导。所以,父母是家里的老师,老师是学校的父母。“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君师代上帝保民教民。人有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唯独没有老师弟子一伦,但老师弟子这一伦理关系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师弟一伦实为人伦之主宰,统摄五伦而陶铸之,正五伦所赖以明者,是故谓之大伦,不徒第于五伦之次耳。没有师教,五伦十义不能昌明。五伦的教化依赖师弟一伦的化育。这就是师弟一伦的至尊至贵。师在先天为道,道在后天为师。中国人最早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自古以来尊师重道。

三、以道为师,择师而从。

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看出从师有三个层次:业、惑、道。学到了什么,这是基础。而“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询官制于郯子,访乐于长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所学内容是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礼和乐。有的是受业,有的是解惑,最终却是悟道。虽然“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但孔子却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礼尊师长。原因在于孔子“以道为师”,最终因得道而被尊为圣人。可见,孔子之所以“择师而从”,意义巨大。

师途同门可以和离吗(师与道还常同行吗)(2)

孔子“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孔子学琴师襄,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先“得其曲”,再“得其数”,再“得其意”,再“得其人”,再“得其类”。从“曲”到“数”、到“意”、到“人”、再到“类”,从音乐形态本身追溯到“人”(作者的为人),深入到人格状态“类”(作者的形貌),完成竭力追求的目标。

再看,孔子询官制于郯子时,才26岁。孔子问官表面上是仰慕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周官制礼制,其实是呼唤郯子那样的大德仁孝的国君,建立理想的仁孝之国。

老子在当时则是精通周礼的权威和史官。孔子由鲁适周,远道而来,从老聃助葬习礼并讨论过某种特殊境遇下的丧礼问题,专门向老子问礼。孔子以“礼”为目标,从思想理论和行为实践,两方面兼收并蓄,融摄博采,表明孔子儒学在孕育、创立过程中就培壅了一种包融性特质,而不是自我封闭、外在拒斥的态度。

礼乐文化非常庞大,包括理论形态、典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修身养性等内容。但就其基本特征来说,礼主敬,乐主和。在《周礼》中,礼,既是后来的法律规范,也同是德的规范。《左传隐公十一年》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记乐记》中说先王制乐“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政治理想。礼乐文化通过礼乐实践来培养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操,以此来达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与修、齐、治、平中以“修身”为基础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如出一辙。在礼乐文化体系下,礼与乐密切配合,在调节人心的同时和谐各种关系,既达到了修身的效果,又有着和谐秩序的作用。可见,礼乐文化正是儒家实现修、齐、治、平政治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又是礼乐文化教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所以,孔子从师(闻道),目的是试图全面说明和解决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及政治本质、国家政治制度、统治方针和方法、统治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等基本政治问题,并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完整政治思想体系。因此,孔子从“师”即从“道”,是为了求道、进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最后,孔子成就了“道”。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所以,孔子成为圣人当之无愧。这就是孔子从师(闻道)的榜样意义。

师途同门可以和离吗(师与道还常同行吗)(3)

四、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关于师与道的关系,韩愈认为师是道的承担者,其主体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而道则是师存在的理由与精神归宿,即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与道是合一的。

韩愈是唐宋儒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是道统论的开创者,所以,读《师说》要与韩愈的《原道》相结合。韩愈的“道统”有两层含义:

1、用“道”指代完整的儒家文化。在《原道》中韩愈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韩愈认为,作为儒家文化象征的道,它既是人先天具有的博爱(仁)的体现,又是后天实践合理化(义)的表达。

2、用“统”标示这一儒家之道自有其传承谱系。在《原道》中,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别有意味的是,在构建了这一谱系之后,韩愈在《原道》中紧接着指出:“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这便是说,周公以前,道的承担者是圣君贤相,他们通过制度安排将道铺展在现实生活中;周公以后,道转化为一种知识与价值,儒者成为这一知识与价值的载体,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换言之,“师”成为道统得以传承的保证。

师途同门可以和离吗(师与道还常同行吗)(4)

五、师众多,道还在吗?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就中国而言,“经师”即是中华文明历代传承下来的典籍,其中蕴藏着古人参透宇宙人生的丰富智慧和修齐治平的宝贵经验,可谓“理事具足”。通过钻研经典,便能使人成为圣贤的“私淑弟子”。“人师”,也就是真正传承道统之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现实中真正能通达经典、践行圣贤教诲的人实属凤毛麟角,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大师级”。“大师”鲜见,只能退而求其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行合一的士人也堪为人师。若师法孔子求学之道,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通过观察一切人事物的良莠来反观自省,帮助自我改进。因而,无论“经师”还是“人师”,都是人们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指路明灯。

中国自古强调“尊师”,并不是为师者索求弟子敬仰,而是由“尚谦道”文化所产生。《周易》里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道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是涵容之德,唯有谦虚才能受教,唯有受教才能受益。如果心中不谦,纵然圣人出世,也无法传道。因此,“尊师重道”不仅仅是对老师应有的尊重,更是修养使自己终身受用的美德。董仲舒勤学三年不窥园,终于匡扶儒教,是尊“经师”的代表。郑玄从马融受教,目不斜视,终成一代大儒,是尊“人师”的典范。人生之成就,与“尊师重道”有莫大的关系。“经师”所述乃圣贤之道,“人师”所传亦圣贤之道。可见,“尊师”的本质就是“重道”。有“道”方能有“德”,有“德”才会有“得”。不能尊师,也就与正道渐远。远离正道而求,则是南辕北辙的妄求,终究无所得也。

师与道,还常同行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