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轶可的歌是写给谁的(谁能用文字阐述曾轶可的浪漫呢)
曾轶可的歌是写给谁的(谁能用文字阐述曾轶可的浪漫呢)很无奈,大概是因为“争议可”吧,所以总是要在争议声中。曾轶可,09年出道到现在十三年,不管做什么都有人讨厌,都有人不喜欢。不知道为什么,辱骂她的人很多,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被攻击长相攻击人品。我不对她们的关系评价,因为不论真假,她们之间都有过美好的时刻。而那些在极力撇清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如果你觉得曾轶可的歌不好听,那么一定是你听的时间不对。”
最近在听曾轶可的歌时,常常会有翻阅评论的习惯,看到这一条评论后狠狠地点了赞。
她的歌不适合安利,只适合懂她的人,恰好在某个时间段突然听到,之后就会深陷其中。
理解美好,所以屏蔽讨厌上次大多数人关注到曾轶可,应该是她和天仙上了文娱榜热搜。
不知道为什么,辱骂她的人很多,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被攻击长相攻击人品。
我不对她们的关系评价,因为不论真假,她们之间都有过美好的时刻。
而那些在极力撇清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曾轶可,09年出道到现在十三年,不管做什么都有人讨厌,都有人不喜欢。
很无奈,大概是因为“争议可”吧,所以总是要在争议声中。
但是好在,这些言论,并没有影响到她。
她说,那些恶意议论,跟她遇到的美好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即使这个世界总是乱糟糟,但想到自己仰望的都是自己热爱地和爱自己的人,就会屏蔽掉那些讨厌。
慢下来,好好创作其实,在这几年里,除了粉丝,应该很少会有人关注到她。
她也很少出现在密密匝匝的媒体通告里。
离开人群,不是她刻意为之,只是选择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喜欢海边,以及夜晚有霓虹灯的时候。”
这个时代,很多东西都是速食的,大家追求的都是如何在一分钟内快速获取最多的感官刺激。
静下心来创作的人,变得越来越少。
但是曾轶可不一样,她做音乐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是把音乐当作实验,将那些想要尝试的创作的风格投入其中。
爵士、朋克、独立摇滚...各种音乐形式,你都能从她的歌中听到。
在她的歌迷来看,每一首都是高品质产出,但是曾轶可说:“创作来自于我经历的人和事情,还有去过的地方,读过的书,爱过的人。这是人的组成,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她依旧是用糯软的音色与你对话,只是语气比从前更坚定。
有记者问她,能否用几个词语形容过往经历时。她认真思考了一会后说出了:“下雨、大海、车”。
“这几个词语,是这些年带来很多灵感的一些场景。比如现代人很多时候都堵在车里面,特别是北京,所以在车里面会发生很多故事。”
她会小心翼翼地观察生活,记录下每个心碎的瞬间,还有那些浪漫的小情绪。
新京报在专访曾轶可那篇里有一段话,让我很动容。
音乐综艺呢?
“也可以,”她思考了几秒钟,补充道,“但音乐类的有一点,我不喜欢竞赛,一定要分出第一名吗?我觉得音乐是没有什么排名的,就是喜好问题,感觉问题。虽然我是从……出来的。”讲到这儿时,她略去了中间的词。
这就是她对音乐的态度。
“在音乐里我是完全透明的”十三年了,曾轶可改变了很多,但依然还是那个说话软糯又温柔的她。
她还是很害羞,还是会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显得很拘谨和不知所措。
因为有很多事情都不敢做,很多话都不敢说,所以都会被放进歌里。
她说“在音乐里我是完全透明的”。
不停地输出音乐,是曾轶可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曾轶可的浪漫,有谁能用文字阐述呢?原谅我用词匮乏,只能够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来告诉你们。
曾轶可是个闯进爱情世界的哲人。
写情歌的人有很多,但少有像她这样文艺又不显得做作的,她总能深刻地把“我爱你”在抽象与具象之中来回游离,把“我爱你”翻译得立体多面。
曾轶可具备两种形态,一种是温柔清晰又克制的,一种是热烈混沌而失控的,就像湖水下燃烧着火焰。
她的歌就像夜里躺在草地上,明明大声地告诉了全世界,但所有秘密只有星星听得到。
她的歌有电影质感的,像那种荒诞虚无的文艺片,机车穿过隧道,独自一人一直驶向前方。
我就是有办法从层层叠叠的嘈杂中过滤出你的声音,一个音节就能断定,覆上心脉,连上心房,你是第一个用声音就让我万劫不复的人啊。
所以来听听吧,那些关于曾轶可的浪漫,那些被称赞为be极致美学的歌词。
我们可不可以有一个世界,欣赏音乐就好了,不要去理会那些流言蜚语。
于是,我终于等到了曾轶可来广州!
6.20-6.21!声音共和Livehouse!
再远的距离,我们终会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