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是从一句儿戏而来的句子(居然是从一句儿戏而来)
居然是从一句儿戏而来的句子(居然是从一句儿戏而来)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受周武王临终托孤之命,在周成王年纪尚幼,不能亲政的前提下,总揽国家大权,决断政务,也就是所谓的“摄政”。但我们都知道周朝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显然不可能在这里就被终结,危局之下,全靠一位能人力挽狂澜——周公姬旦。周武王周文王的继任者,西周开国君王,也就是在各种传说演绎中为世人熟知的姬发。周文王姬昌时期,“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姬发继承父亲遗志,励精图治,终于与殷商决战牧野,商军大量倒戈,周军大获全胜,商纣王自焚而亡,殷商自此灭亡。不过,对于一个新生的王朝来说,开国君主过早离去,往往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特别是姬发去世后,继位的周成王姬诵还是个小孩,这就更给了蠢蠢欲动的野心家们极大的鼓舞。
鸟尊
这件鸟尊,有着凤鸟的造型,象鼻般的尾巴,铭文也清晰可见:“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大意为这是一件祭祀天神的宝器。
不难想象,它被摆上家国祭祀的至高祭坛,享受香火与牺牲供奉的庄严之态。然而这一切的起源,却是因为一场“儿戏”。
故事还得从商周更迭开始说起——周武王克商立周后,不到两年,就因过度辛劳而病故。因为周武王的英明贤德深入人心,所以周人相信上天被明君的治世感动,于是凤鸟落于岐山,一声鸣叫,宣告周朝的新生。
周武王
周文王的继任者,西周开国君王,也就是在各种传说演绎中为世人熟知的姬发。周文王姬昌时期,“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姬发继承父亲遗志,励精图治,终于与殷商决战牧野,商军大量倒戈,周军大获全胜,商纣王自焚而亡,殷商自此灭亡。
不过,对于一个新生的王朝来说,开国君主过早离去,往往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特别是姬发去世后,继位的周成王姬诵还是个小孩,这就更给了蠢蠢欲动的野心家们极大的鼓舞。
但我们都知道周朝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显然不可能在这里就被终结,危局之下,全靠一位能人力挽狂澜——周公姬旦。
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受周武王临终托孤之命,在周成王年纪尚幼,不能亲政的前提下,总揽国家大权,决断政务,也就是所谓的“摄政”。
不在君王之位,却大权独揽这回事,姑且不论对错,人们总得承认它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足以让野心家们蠢蠢欲动。于是同为周文王之子,却没能手握大权的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率先合谋,发动“三监之乱”。可惜,他们实在不是周公姬旦的对手,摄政七年间,周公姬旦二次东征平定叛乱,又“制礼作乐”,惠及平民,到了周成王可以亲政的年龄,他还政于王,对王位毫无留恋。
唐国地处黄河、汾水之东,其中心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襄汾县一带,渊源可追溯至上古尧舜时期,在当时遍布戎狄部落,成为西周的不安定因素。
唐国选在此时发动叛乱,也许是觉得最强的对手已退居二线,掌权的新王年少可欺。显然他打错了算盘,周公再次出马,三下五除二就又平定了叛乱。捷报传来时,周成王与胞弟叔虞正在宫中玩耍,他捡起一枚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要以此给他封赏。周成王虽贵为君王,但王公贵戚也是人,玩个“过家家”谁也不会当真。
但这话传到了周公的耳里,他立刻向周成王进谏:“天子无戏言。”就算“过家家”时随口说的话,也必须履行。叔虞因此被封到了古唐国的土地,世称“唐叔虞”,其子燮父改了国号,也就是现今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山西省简称——“晋”。鸟尊,为国祭祀,由此诞生。
鸟尊的主体形象,是周人都爱的凤鸟,凤首回眸,通体丰腴,纹饰繁复绮丽。与炯炯有神的凤目相对,器盖上的青铜小鸟作为把手,抬头仰望,隐约有敬畏与祈愿的意思。
尾部的象鼻,也许是为了呼应上古时代舜帝驯服野象来耕田的知名典故,也可能只是想象力丰富的结果,但最直接的效果,是搭配凤鸟的两足,让鸟尊稳定地立起来。鸟尊曾因盗墓贼使用炸药盗掘墓葬而被炸成了一百多枚碎片,散落在昏暗的墓穴里,这给考古工作者的修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这象鼻一般的尾巴——应该向内卷还是向外卷?有没有花纹?
部分专家认为鸟尊是将西周时鸟与象这两种流行的肖形装饰结合而来的成果,所以尾部模仿象鼻,自然应该向内卷。
象鼻内卷线图
但不认同这一观点的,以其他传世鸟尊为例,认为这类器物都有着外翻的尾部,显出积极昂扬的姿态,更符合拥有这种器物的统治者心态。
象鼻外卷线图
西周 鸟形铜盉
最初完成的时候,为尊重既定事实,考古工作者并未在复原的尾部填补花纹。
到了2018年,真正的尾部残片从晋侯墓的其他碎片中被发现,并回归山西博物院。再一次重新修复后,鸟尊终于恢复原貌,尾部羽纹清晰,与鸟身的华丽纹饰如出一辙,和谐统一,长久以来的争议也终于盖棺定论——尾部应是朝内卷。
如今,在疫情已得到缓解,正有序恢复开放的山西博物院中,修复完毕、重焕光彩的晋侯鸟尊正静待每一位来访的参观者。一切起源于不是“儿戏”的“儿戏”,它用诞生时的姿态,记录一个王朝兴盛之初的秩闻,也用“死而复生”的历程,铭刻新时代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