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风华无字家书背后的故事(这封无字的家书)
致敬百年风华无字家书背后的故事(这封无字的家书)毛主席在《西江月•井冈山》中写道“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褒扬的就是这位年轻骁将。在他们相逢前一年,长沙第一纱厂爆发枪杀厂工事件。早前已受革命思潮影响的热血学生陈毅安,在集会上登台演说,随后在同学引荐下,结识毛泽东,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于两年后正式入党,并被组织派往黄埔军校学习炮科。这位书生投笔从戎,毕业后参加了秋收起义,并随部队到井冈山,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长沙战役前敌总指挥。此一去生死难料,陈毅安与李志强约定,若他身亡,会有战友向李志强寄来一封无字信。互寄书信是两人之间的习惯。在儿孙的记忆中,李志强将信藏在坛子里,埋于树下,阳光好的日子会拿出来晒一晒。通过这些信件,可以拼凑还原出陈毅安的人生轨迹。1923年暑假,就读于湖南省甲种工业学校的陈毅安返乡拜访小学老师,遇见就读于湖南省女子师范学校的师母外甥女李志强。两人当即坠入爱河,很快就订了婚。但婚期却迟迟未到,只
未完成的全家福
故事从一张染血的老照片开始。
2002年,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拿着一张浸透血迹、模糊不清的老照片,找到了照片修复大师袁宝钧。借助现代技术和传统手法,一对青年夫妇的形象在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这对青年夫妇正是老人的母亲李志强和他从未谋面的父亲陈毅安。照片拍摄于1927年,陈毅安因腿伤回家休养,并与相恋多年的李志强完婚。李志强不久怀上身孕,夫妇俩曾期待留下一张一家三口的全家福,但尚未待孩子出生,陈毅安便于1930年7月奉命归队,奔赴长沙前线作战。
此一去生死难料,陈毅安与李志强约定,若他身亡,会有战友向李志强寄来一封无字信。
互寄书信是两人之间的习惯。在儿孙的记忆中,李志强将信藏在坛子里,埋于树下,阳光好的日子会拿出来晒一晒。通过这些信件,可以拼凑还原出陈毅安的人生轨迹。
1923年暑假,就读于湖南省甲种工业学校的陈毅安返乡拜访小学老师,遇见就读于湖南省女子师范学校的师母外甥女李志强。两人当即坠入爱河,很快就订了婚。但婚期却迟迟未到,只因相恋之时,陈毅安已许身革命。
在他们相逢前一年,长沙第一纱厂爆发枪杀厂工事件。早前已受革命思潮影响的热血学生陈毅安,在集会上登台演说,随后在同学引荐下,结识毛泽东,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于两年后正式入党,并被组织派往黄埔军校学习炮科。这位书生投笔从戎,毕业后参加了秋收起义,并随部队到井冈山,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长沙战役前敌总指挥。
毛主席在《西江月•井冈山》中写道“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褒扬的就是这位年轻骁将。
而在给李志强的信件中,陈毅安有着更温暖的一面。他会半开玩笑地告诉李志强:“现在我进了学校,老实不客气已对你不起了,也已经同别人又发生恋爱了……这个人就是列宁主义。”当李志强不愿意他上战场冒险,他的回信中有年轻人的犟头,“你又说你毕业后出来当教员,把一些青年子弟要教成爱国者,来为国家流血。你不愿你的爱人流血,而要别人去流血,这真是笑话了。”
从黄埔军校毕业时,他向李志强诉说自己从戎的决心:“受了帝国主义八十余年来的侵略,事实上是不许可我们求甚么高深学问,造博士的头衔的。”革命之路上受挫,他同样有苦闷,只敢向李志强说:“恐怕他人笑我没有革命的勇气,而不敢流泪。”
作为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的剧集之一,在拍摄《第五十五封信》时,剧组紧紧抓住“信”这个重要的情感承载体,把每封信的原件复印下来,再找书法家临摹陈毅安字迹、找同样的信纸去做——尽最大程度做到还原。
随着陈毅安踏上投笔从戎之路,信纸在不断变化,早期有做工精美的信纸,后期纸张则显得简陋,像是“找块纸就写”。字迹也有变化,时而工整,时而潦草。有的信上只有短短几句,“行军路上不便写信,但是我很好,你不用挂念”,一看字迹即知写得飞快。许多信封也很脏,记录着这封信从战场上到李志强手中,一路经历了多少人手与不易。
然而,再是不易,陈毅安依旧在战火纷飞中,保有着这份深情。
拍摄《第五十五封信》时,导演希望饰演者秦俊杰能呈现出陈毅安性格的反差感:在战场上,他是一名年轻悍将;回到妻子身边,他又侠骨柔情。
李志强同样是一个刚柔并济的人。在儿子陈晃明的记忆中,母亲既开明又要强。陈毅安离去后,她独自一人将儿子抚养长大,教儿子、孙子读书写字,并将父辈的革命理想传递给子孙。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导演赵小溪不想让观众觉得李志强是一个失去恋人的悲剧角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珍藏每份书信,支持恋人奔赴革命前线,她有自己的铁骨铮铮。
1931年3月,刚生下孩子不久的李志强,收到了一封无字信。她不愿意相信陈毅安已死,坚持继续寻找其下落。直到1937年9月下旬,她给延安八路军总部写信,收到彭德怀亲笔回信:“毅安同志为革命奔走。素功卓绝,不幸在1930年已阵亡……”
1951年3月,毛泽东亲自签发全国前十名革命烈士的荣誉证书,陈毅安名列第九,因此被称为“共和国第九烈士”。1958年,为纪念陈毅安,彭德怀题词:“生为人民生的伟大,死于革命死得光荣。”
陈毅安临行前,李志强把这张结婚照放到他的衣服里,寄托保佑与思念。1930年,25岁的陈毅安牺牲时,腹部中了四枪,怀中的照片也因此被血彻底浸透。70多年后,这张照片经现代技术修复,让儿子陈晃明终于见到了父母结婚时的模样。
在最早设想的版本中,故事从陈毅安、李志强相恋讲起,但是编剧组和导演们最终还是决定用这张照片的修复过程串起《第五十五封信》的故事。他们想将2002年北京的画面作为开头——百业俱兴,一派祥和盛世景象,“我们今日的全家福、今日之盛世,是当年这些人放弃自己的全家福来成全的。”
对话秦俊杰:
体现英雄身上铁汉柔情的一面
在导演赵小溪眼中,秦俊杰的形象有一种坚毅的质感,演起“为了革命拼命”的烈士来能令人信服。拍摄的时候,秦俊杰往自己脸上喷了很多“小雀斑”。从外在到内在,他想尽可能地接近陈毅安的状态。
原本秦俊杰很怕炮声,过年都不放鞭炮,但拍这部剧的时候,身边到处是爆炸点,他对导演说,“没问题,我到战场上就是不要命。”立住了这份一往无前的坚毅,方能立住侠骨柔情。
博客天下:拍摄之前,您为陈毅安这个角色做了什么准备?
秦俊杰:我在网上查了一些陈毅安的资料,比如他的生平、55封信背后的故事。然后剧组也给了我很多他的资料,其中还有陈晃明写的一本关于陈毅安的书叫《红色“有”情》。
博客天下:在人物塑造上,您和导演之间有过怎样的讨论?
秦俊杰:因为我们这次拍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故事,所以在塑造的时候我们会讨论是更偏向历史真实还是更偏向艺术呈现,怎么去找到一个方法来平衡这两者。
博客天下:您觉得陈毅安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秦俊杰:他的情深,包括对国家的大爱,那种无私奉献的革命力量,还有他对妻子、对家庭的小爱,可以从他信中看出来的那种细腻的感情。
博客天下:您是通过哪些细节去演绎这些特质的?
秦俊杰:我和导演沟通的时候想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把陈毅安参加战斗时的坚毅与在家养伤时同妻子的互动形成反差,体现铁汉柔情和革命浪漫的一面。
博客天下:您觉得陈毅安的理想和信念感体现在哪里?
秦俊杰:有很多地方吧,最能体现的是他舍小家为大家的这种精神,比如他成婚不到一年,在知道妻子怀孕后,还是毅然去参与革命。还有他给妻子的信里写到过,“我也已经同别人又发生恋爱了,这个人就是列宁主义。”就是用这种半开玩笑的话来传达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让妻子接受他的理念,支持他的革命。
博客天下:对您来说,塑造这个人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秦俊杰:陈毅安虽然年轻,但是他已经参加了很多次战役,当时也是司令员,就是他身上的那种革命者气质和大将风范要在举手投足间展现出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难点。
博客天下: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从外形和内在去靠近人物的?
秦俊杰:外形就是依照留存下来的陈毅安不同时期的老照片,在最大的程度上做了复刻。战争戏的画面我们也是在各个方面去贴近历史真实,而不是为了美观去拍。内在的话就是通过查阅他的生平资料后,从内心去接近他,去想象我如果生在那个年代怎么去生活。
博客天下: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秦俊杰:我们这次拍摄整体都很顺利的,就是我特别怕炸点,所以开拍前我就一直有点怵。克服的话就只能硬着头皮去拍,多拍几次让自己去适应,拍完后我都不怕炸点了,也算是一个小收获。
博客天下:本次拍摄过程和您以往的拍摄经验有哪些不同之处?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秦俊杰:《第五十五封信》是《理想照耀中国》系列短剧中的一个单元,30分钟的篇幅去讲述陈毅安,我们用了很多蒙太奇手法,整体呈现出来应该会很浪漫。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最后一天拍摄战争戏,在战壕里拿着手榴弹跑,身上脸上都是灰土和血,当时就体会到那个年代这些革命者真的是抛头颅洒热血,将生命置之度外,去守护我们的国家。
博客天下:塑造这个人物,对您个人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启示吗?
秦俊杰:就是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他们在战乱的年代都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我们现在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对话赵小鸥 赵小溪 :
全家福是戏魂
《第五十五封信》是两个年轻恋人的故事,浪漫而写意。在前期筹备阶段,剧组将这些信件一比一复制还原,通过“侦探”般地研究信纸、信封、字迹等细节,再结合想象,还原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陈毅安是在何种情况下写信,又一封封传递到李志强手中的情景。
另外一个戏核是全家福。当1929年摄影师面对年轻夫妇按下快门的一刻,一张照片定格在了2002年,以蒙太奇手法跨越时空——他们没拍成的全家福,成全了今日中国的“全家福”。
博客天下:在《第五十五封信》这个故事中,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赵小鸥:一个朴实的共产党军人,他给妻子的承诺是:“我们一定全家人团团圆圆,这是我答应你的。”但是陈毅安牺牲的时候只有25岁。他在热恋期写了那么多信,但他又知道自己每天都是要面对生死的。他有一封信写给李志强,“你跟我说过让我不要糊涂的死了,但是为人民谋利益,为寻求真理,这并不是糊糊涂涂的死。”这样的东西特别特别打动我们。
赵小溪:其实最打动我的就是陈毅安和李志强这种凄美的爱情。陈毅安对革命有坚定的信仰,李志强对陈毅安是无私的包容和支持,内在又是一种夫妻的情感,我觉得这个东西是特别触动我的,是特别让人感动而让人充满力量的。
博客天下:为什么选择修复照片作为故事叙述的主线?
赵小鸥:一张跨越时空的全家福,实际上是我们拎出来的一个戏魂。陈毅安没拍成全家福,但是2002年的北京一派祥和,百业兴旺。今天的好日子,是当年共产党人付出生命换来的。“我自己连全家福都拍不了,但是我让这些人合家团圆,我让这么多中国人能够在太平盛世里面过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它的戏魂,所以这也是非常打动人的地方。
赵小溪:首先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陈晃明带着照片去修复,想看看这个照片中父母是什么样子,这件事是很触动我们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我们想通过照片修复过程,去挖掘他(陈毅安)怎么在战场上牺牲、这个照片如何被染红,他们又经历了什么情感历程。
这个照片也代表着妻子对于丈夫的支持和情感,她把照片放在丈夫身上,“有这个照片在,你是不会有任何事情的”。我觉得这是这个故事中非常触动人的一个点,所以我们把照片作为一个主线放在这个故事当中。
博客天下:关于《理想照耀中国》这个项目,您是如何“理解”的?
赵小鸥:可能不拍这个戏,你没有办法真的去了解当年那么多默默无闻的人。我们今日的全家福、今日之盛世,是当年这些人放弃自己的全家福来成全的。
赵小溪:我觉得理想就是信仰,就是我们对这个党、这个国家未来的相信,相信党一定能带领着我们建立一个最强大的中国。我做导演,我做作品,就一定传递的是这种价值观,要让其他的所有国家都要对我们中国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话蒋梦婕:
爱情是崇高的,值得坚守的
李志强这个角色有许多哭戏,但导演要求不能让人觉得她是个悲剧角色,他觉得蒋梦婕眼睛里有坚韧的神色,“有那种质朴的劲儿,像一个共产党人的妻子”。
拍摄过程中,蒋梦婕有意让自己不进行任何社交,就家和片场两点一线,沉浸在角色中。在有层次地展现李志强的悲伤与等待之外,她更展现出了这个角色坚强的意志。
博客天下:拍摄之前,您为李志强这个角色做了什么准备?
蒋梦婕:首先我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关于李志强这个人物的各种资料,侧面了解到她的一部分人生经历,然后根据我看到的这些报道,对人物性格做了笔记。剧组也帮我们请来了李志强老师的亲人,为我们讲解更多关于陈毅安李志强夫妇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博客天下:在人物塑造上,您和导演之间有过怎样的讨论?
蒋梦婕:我和导演关于人物塑造的更多讨论其实都是从情感上出发的,因为这个单元的重点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会聊如何去刻画人物情感,会在拍摄时反复尝试不同的表演方式,直到为这份感情找到一个最恰当的状态。
博客天下:您觉得自己和角色的相似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蒋梦婕:其实不同之处就是我和李志强身处的时代不同,我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科技发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紧密又快捷。但我们很难去想象身处异地的两个恋人,仅仅依靠书信交流而彼此坚守,正是他们对爱情的那份真挚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我也和她一样认为爱情是很崇高,是值得去坚守的。
博客天下:您觉得李志强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蒋梦婕:我认为李志强是一个思想前卫的独立女性,虽然她很爱她的丈夫,但是她一直非常理性,非常支持和尊重另一半的选择。在那个年代,像她这样的女性是很特别的。
博客天下:您是通过哪些细节去演绎这些特质的?
蒋梦婕:李志强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理的女孩子,在行动和眼神上都是比较坚定的,所以眼神的处理就尤为重要。到故事后期,当她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时,如何将她既温柔又坚定的那一面表现出来,眼神和行动也都需要更细节化的处理。
博客天下:您觉得李志强的理想和信念感体现在哪里?
蒋梦婕:我觉得体现在她对另一半的尊重和理解上吧,她可以支持另一半追寻革命理想,并且理解其献身的精神,这可能不是所有的女生都能做到的。即使当李志强一个人带着孩子,收到无字信时,她仍然相信革命会胜利,我觉得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支撑她做到这些。
博客天下:对您来说,塑造这个人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蒋梦婕:最大的难点应该是情感的处理。我们的故事篇幅比较短,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演绎别人的一生,怎么将情绪表达出来,让观众理解,感同身受,无论是对演员还是对导演,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博客天下: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从外形和内在去靠近人物的?
蒋梦婕:外形上我们根据照片来还原人物的造型,无论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发型,还是几乎接近素颜的妆容,都是为了去贴近那个时代人们的朴素感。内在主要是通过和原型人物家属聊天,听家属讲他们的事迹,去更好地理解人物情感。
博客天下: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蒋梦婕:第一是哭戏比较多,眼睛几乎每天都是哭肿的,然后剧的时长短,但故事时间跨度却长,每天感情起伏比较大,不过依靠以往积累的表演经验,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可以克服的。第二是拍摄时间短戏份重,我每天大概要拍十五六个小时,有时候身体可能会吃不消,那么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那段时间我尽量不进行任何社交,沉浸在角色中。
博客天下:本次拍摄过程和您以往的拍摄经验有哪些不同之处?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蒋梦婕:不同之处是拍摄周期非常短,对演员考验比较大。印象最深的是片场氛围非常好,我们演员私下会和导演交流怎么演好这个角色,导演也会将拍摄中的问题反馈给演员,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完成一个作品的感觉非常棒。
博客天下:参加《理想照耀中国》的拍摄,您对中国的历史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
蒋梦婕:以前都是通过书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发展,虽然能看到不少感人的事迹,但毕竟都是在书本里,感觉离自己很遥远。这次参与拍摄这个项目,让我亲身了解和体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能理解到先烈们的伟大,而且意识到站在先烈背后的家属也同样伟大。
博客天下:塑造这个人物,对您个人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启示吗?
蒋梦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正是因为有了像陈毅安、李志强这样优秀的人为国家无私付出,我们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更应珍惜当下,把握未来。
博客天下:您觉得在这个时代,“理想”意味着什么?
蒋梦婕:我觉得理想意味着创造更好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未来。理想就是要坚持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遇到何种境遇,只要坚持理想,就能看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