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抗战时期战死的高级将领(战死他国的抗日名将)

抗战时期战死的高级将领(战死他国的抗日名将)1938年,戴安澜参加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在徐州会战期间,戴安澜指挥部队击退日军,获得军委会勋章一枚。在武汉会战中,戴安澜得到第31集团军司令部的表彰。1933年,戴安澜参加长城抗战。能到中美两国著名政要和将领的赞扬,戴安澜将军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是彪炳史册的。上图_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第一,在国内抗战期间,戴安澜将军参与了中国抗战的主要会战,是中国远征军将领中参与一系列主要对日作战,比其他盟军将领熟悉日军情况的将领。

1942年5月26日,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缅甸北部壮烈殉国。戴安澜将军牺牲后,毛主席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两位伟人,对戴安澜将军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时至今日,戴安澜将军已经殉国80年。

毛主席写诗歌《海鸥将军千古》纪念戴安澜伟大的一生——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罗斯福总统评价戴安澜将军: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美国支援中国抗战的名将史迪威将军评价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能到中美两国著名政要和将领的赞扬,戴安澜将军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是彪炳史册的。

抗战时期战死的高级将领(战死他国的抗日名将)(1)

上图_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

第一,在国内抗战期间,戴安澜将军参与了中国抗战的主要会战,是中国远征军将领中参与一系列主要对日作战,比其他盟军将领熟悉日军情况的将领。

1933年,戴安澜参加长城抗战。

1938年,戴安澜参加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在徐州会战期间,戴安澜指挥部队击退日军,获得军委会勋章一枚。在武汉会战中,戴安澜得到第31集团军司令部的表彰。

1939年9月,戴安澜参加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戴安澜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战功卓著,打败了号称为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日军第5师团的将领中村正雄承认,日军第5师团“碰到比俄国人更顽强的军队”。蒋介石赞扬戴安澜为“当代青年标准将领”。

从长城抗战,到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再到长沙会战和桂南会战当中的昆仑关战役,戴安澜将军身经百战,取得了丰富的对日军作战的经验。

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本宣战后。美国和英国并没有打日军的任何实战经验,而戴安澜多年的对日军作战经过和经验,让中国远征军第200师成为缅甸会战中抗击日军的中流砥柱。戴安澜和第200师的官兵将为保卫缅甸和滇缅公路做出彪炳史册的贡献。

抗战时期战死的高级将领(战死他国的抗日名将)(2)

上图_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密林中向日军发起攻击

第二,在缅甸作战中,戴安澜将军指挥有方。在英军从缅甸大规模撤退的,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取得了同古保卫战和棠吉战斗的胜利。

1941年12月,中英两国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合作全面开启。中国也派出远征军部队准备入缅作战。

但是,由于珍珠港事件给英国带来了严重的“恐日情绪”,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军在东南亚地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英军普遍害怕同日军作战。日军入侵缅甸后,英军采取了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思想。日军进攻缅甸后,英军就打算把其驻扎在缅甸境内的军队撤退到印度,集中力量保卫印度。

由于英军打算从缅甸撤军,英国方面对中国远征军充满猜忌,没有及时同意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1942年1月,中国远征军第6军在边境地区集结。直至1942年2月,英国才同意远征军进入缅甸参战。

到1942年3月,远征军决定在曼德勒地区对日军作战。远征军制定的作战计划是:以第200师在同古地区阻击日军,掩护第5军主力在彬文那集结,准备和右翼英军联合作战,收复缅甸南部地区。

抗战时期战死的高级将领(战死他国的抗日名将)(3)

上图_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要图

但由于英军的不配合,第200师在同古的阻击战变成了孤军奋战。即便如此,戴安澜将军仍然以大局为重,率领第200师在同古地区浴血抗击日军。

同古战役充分地体现出戴安澜将军卓越的指挥才能。从战术的角度分析,同古保卫战为第200师采取伏击战和阵地阻击战相结合的方式,在同古城内外阵地阻击日军进攻。在戴安澜下定作战决心后,200师官兵上下一心,取得了歼灭日军5000多人的辉煌胜利。

同古保卫战的前哨战是皮尤河大桥伏击战,1942年3月19日拂晓,日军一支搜索部队经过皮尤河大桥,戴安澜指挥第200师官兵埋伏在大桥附近,引爆大桥。200师官兵用步枪、机枪向日军猛烈扫射。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200师击毙日军20多人,并从阵亡日军军官的身上查到进攻同古的日军为第56师团第112联队。

抗战时期战死的高级将领(战死他国的抗日名将)(4)

上图_ 滇西远征军的给养车队

皮尤河大桥伏击战的胜利,让英国人对戴安澜和中国军队刮目相看。英国的《泰晤士报》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在保卫缅甸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3月19日,日军集中兵力,在飞机和重炮掩护下猛烈进攻200师的同古防线。日军的连日进攻被200师打退了,而戴安澜师长坚定守城决心,发誓和同古城共存亡。他给全体官兵表率鼓励士气:“如果本师长(戴安澜本人)战死,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各级步兵指挥官指挥。各级部队照此办理”

日军在飞机、坦克和战车的配合下轮番进攻同古城防线,第200师在阵地上死守不退。战斗打到3月21日,200师歼灭日军600人,骑兵团副团长曹成牺牲。3月22日到23日两天,第200师击毙日军500多人,炸毁日军坦克装甲车10辆。缴获步枪260多支和9挺机枪,1门92步兵炮。3月24日,598团奋力抵抗日军,副团长黄景升壮烈殉国。

战斗到3月25日,日军从三个方面包围同古城,戴安澜指挥部队继续抵抗日军。

3月26日,日军第55师团集中三个步兵联队的兵力,以三倍于200师的进攻兵力展开全线进攻。日军第56师团和第55师团联合作战,日军以2个师团的绝对优势兵力企图突破同古城的防线。就连200师的师部也遭到了日军偷袭。但200师组成的钢铁防线死守不退。3月28日,日军第56师团投入重兵,在200架次飞机和100多门大炮,10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配合下强行进攻同古城,同古保卫战打到最惨烈的程度,很多阵地反复争夺,200师的防线固若金汤。

抗战时期战死的高级将领(战死他国的抗日名将)(5)

上图_ 杜聿明

由于日军的后援部队第18师团已经赶来,第200师继续坚守下去极其危险,杜聿明于3月29日下令第200师突围。3月30日,第200师在新编22师的掩护下撤出同古城。

第200师官兵在同古阻击日军2个师团,歼灭日军5000多人的消息震惊中外,根据《戴安澜传》的记载,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被迫承认,同古战役是日军进攻旅顺口以来打得最艰苦的作战。

日军第55师团和第56师团加起来攻坚同古的兵力接近4万人,而200师死守同古的兵力就9000多人。第55师团和第56师团有大口径火炮、坦克装甲车和飞机的支持,立体化进攻能力很强,而200师缺少制空权的支持,只有少量火炮配合守军作战。在日军兵力多200师兵力少,日军武器强200师武器差这种敌众我寡的整体态势下,200师能以伤亡不到3000人的代价(一说1200人)歼灭日军5000多人,这确实是中国军队防御作战的极高水平。200师官兵以善于近战的战术,打得日军在同古城下尸横遍野。就连戴安澜将军的日记也承认“敌人企图吃掉我们的200师,再去干掉廖耀湘的部队。我还是用百米解决战斗,刺刀手榴弹解决问题打法,结果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我们就把敌人打跑了。”

抗战时期战死的高级将领(战死他国的抗日名将)(6)

上图_ 入侵缅甸的日军

除了同古保卫战,戴安澜将军还指挥了精彩的棠吉战斗。1942年4月23日,日军攻克棠吉。为了挽救缅甸北部的形势,第200师在戴安澜将军的指挥下于4月24日奋力反攻。最终,200师在棠吉歼灭日军800人,收复棠吉。东线英军的形势转危为安。

棠吉战斗是200师出国作战以来打得第一场收复缅甸失地取得胜利的作战,和英军仓皇撤回的败局形成了鲜明对比。罗斯福总统评价戴安澜将军“作战英勇,指挥卓越”。戴安澜将军从此名震国外。

然而,棠吉作战的胜利不能挽救中国远征军和英军的整体败局。由于日军第18师团于5月1日占领曼德勒,日军第56师团入侵我国云南境内,远征军回国道路被切断了。戴安澜带领部队进入缅甸北部茂密的原始森林,返回祖国。

5月18日,戴安澜带领部队在前进途中遭到日军伏击。日军以密集的火力向200师射击,数千名中国将士用插着刺刀的步枪和日军展开惨烈战斗。在激战中,日军子弹击中戴安澜的腹部。由于伤重不能行动,卫士们轮番给戴安澜抬担架。到5月26日,戴安澜将军在返回祖国的道路上壮烈殉国。官兵们按照师长的遗愿,将师长的忠骨送回国内。1942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为戴安澜举行追悼大会。

抗战时期战死的高级将领(战死他国的抗日名将)(7)

上图_ 戴安澜将军墓

戴安澜将军在国内抗战战功卓著,又在国外的同古保卫战和棠吉战斗中屡建战功,打出中国军队防御战极高水平的同时还收复失地,确实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亚洲战场的优秀指挥将领。戴安澜的丰功伟绩也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让英国人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正因为如此,在戴安澜将军殉国后,毛主席写诗歌纪念戴安澜的丰功伟绩,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戴安澜“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作者:孙毅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铁血远征——滇缅会战》 杨刚、冯杰 武汉大学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