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中学我的母校(扶风母校豆中琐忆)
扶风中学我的母校(扶风母校豆中琐忆)穿过东西两侧设有门房、收发室的校门长廊,迎面就看见姹紫嫣红的花坛。万紫千红花似海,和风送香蝶时来。花坛后边就是校会议室,雕花木格玻璃门窗,重檐彩绘,龙凤屋脊,昭示着此校乃人才荟萃、人中龙凤汇聚求学之处,室内东西两侧分别是校长和教导主任办公室。会议室西北角有一株开得正艳的绒仙花树,翠绿枝叶中,绒丝般的花朵散发着阵阵清香。整个校园遍植高大的梧桐树,茂密宽大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拽。梧桐引凤,学子济济,好一派人中龙凤学府之气!教师宿舍、学生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 进校后,我们成群结队,游览了整个校园,饱览了母校秀丽的风光。 八月的一天,我们前去豆中看榜。只见大红榜高挂校门两边。我找到自己的姓名在录取之列。金榜题名,欣喜若狂。整个暑假都沉浸在兴奋喜悦中,天天盼着开学报到。 豆会中学,是陕西省百年名校之一。扶风县北乡一带乡镇中学,仅此一家。历史攸久,远近闻名。是我梦寐以求的求
母校豆中琐忆
文/桃源
九六三年七月,我在马庙小学高小毕业后,报考了扶风县豆会中学。那时候初中录取人数较少,小学毕业生仅有一半人能被录取,其它未被录取者只有回乡务农了。
八月的一天,我们前去豆中看榜。只见大红榜高挂校门两边。我找到自己的姓名在录取之列。金榜题名,欣喜若狂。整个暑假都沉浸在兴奋喜悦中,天天盼着开学报到。
豆会中学,是陕西省百年名校之一。扶风县北乡一带乡镇中学,仅此一家。历史攸久,远近闻名。是我梦寐以求的求学之地。
终于盼来了开学的那一天。九月里的一天,艳阳高照,风和日丽。我沐浴整装,前去豆会中学报到。高大宏伟、古香古色的校门一侧,高挂着“扶风县豆会中学”白底黑字的校牌。
进校后,我们成群结队,游览了整个校园,饱览了母校秀丽的风光。
穿过东西两侧设有门房、收发室的校门长廊,迎面就看见姹紫嫣红的花坛。万紫千红花似海,和风送香蝶时来。花坛后边就是校会议室,雕花木格玻璃门窗,重檐彩绘,龙凤屋脊,昭示着此校乃人才荟萃、人中龙凤汇聚求学之处,室内东西两侧分别是校长和教导主任办公室。会议室西北角有一株开得正艳的绒仙花树,翠绿枝叶中,绒丝般的花朵散发着阵阵清香。整个校园遍植高大的梧桐树,茂密宽大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拽。梧桐引凤,学子济济,好一派人中龙凤学府之气!教师宿舍、学生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
学校西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大的俗称“冯九台”的明德台。整体青砖砌就,有二三层楼房那么高。拾级而上,在平台前侧矗立着高大的巨石雕像。那是学校创建人冯华堂先生(族中排行第九)的纪念雕像。明德台当年曾是校董的办公室,如今是学校的教学仪器室。台下西侧是教工食堂和餐厅,正对面是学校文艺大舞台。
校园正北是学生食堂,东侧是操场,西侧是学校菜地和实验田。菜地里豆角、黄瓜、西红柿、大葱、蒜苗、菠菜……各种蔬菜绿油油一片。实验田里的玉米正吐穗扬花,高大茁壮、生机盎然,一派丰收景象。
在这样颇具田园风光美丽的校园里学习生活,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
我们六五级,共有甲乙丙三个班,我被编入丙班。全班46名同学,竟然全是男生,没有一名女生,被戏称为“和尚班”。班主任是翟志强老师,毕业于西安外语学院,是我们俄语科任教师。他高大魁梧,和蔼可亲。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教学中发俄语卷舌音“p”时,很有特色,悠长富有磁性,很能感染人。
开学后,全校师生在学校西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校长刘治华老在讲话中勉励同学们要树雄心、立大志,德智体全面发展;要为振兴中华而发愤读书,立志将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教导主任白建民老在讲话中回顾了豆会中学悠久的历史。他说:豆中的创始人,是当年国民革命军军长、国民政府中将军事参议冯华堂先生。1939年,他变卖家产,从西安运回一马车银元,在原豆会私塾学堂的基础上,创建了豆会亲民小学。1942年又扩建为豆会亲民农业职业初中。到1949年共毕业六届上千名初中毕业生,培养了牟玲生、白清桢、豆振邦、高振民、李登霄、李居中……等一大批著名的老革命、老地下党员、老干部。抗日战争时期,开封女子中学师生曾落难西安街头。校董冯华堂将军将其接回亲民职校,帮助该校渡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1958年,学校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扶风县豆会中学”。到1966年文革开始,豆中共招收11届学生,9次中考都名列宝鸡地区前茅,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中央委员牟新生、省军区副政委李登武、市县领导陈继荣、齐军治、杨治平、苏常信,扶风著名高中校长王文育、张周生、葛峰科、高怀信、史新虎、强国栋……皆毕业于该校。
聆听完校长刘治华老、教导主任白怀智老的谆谆教诲,我们为能进豆中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名校就读深感自豪,我们这批年轻学子热血沸腾,发誓努力学习,成为祖国栋梁之才,为母校争光!
开学典礼大会还表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三好学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会后,还由师生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豆中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校开设思想品德政治课,定期召开班会、周会;经常聘请校外辅导员,邀请英雄模范人物来校,举办演讲会、报告会,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艰苦奋斗、热爱劳动、互敬互爱、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品质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好人,做有出息的人。
学校开设有体育课、坚持做课间操、眼保健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木马、吊环、单双杠、平衡木、秋千、标枪、手榴弹、铅球、铁饼……都是我们必练的达标项目。长跑、短跑、沙坑、跳远、跳高、跨栏……也是每个学生的必修项目。学校每年要举办春、冬两季大型运动会。开幕式极其隆重热闹,鼓号队、标语牌、彩旗林前导,入场式象模象样。球类、田径类竞赛项目齐全,人人参与,成绩斐然。此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去乔山、东河野营、拉练。少年强,则中华强。我们同学为强身健体、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着。
校园里还开辟有农田、菜地、实验园地。我们常去进行体力劳动锻炼,除草、浇水、施肥……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同实践相结合,从小培养了我们劳动实践的能力,动脑动手,吃苦耐劳,全面发展。
学校还定期举办各种音乐会、歌咏比赛、诗歌朗诵……等文艺演出活动。
在一次学校文艺汇演中,我班由我编导的歌舞剧《林海雪原》演出相当的成功,深受全校师生的欢迎,被评为一等奖。至今我还记得剧中的歌词:“茫茫林海接云天,皑皑雪原朔风卷。小分队出没在林间,要歼灭残匪换新天!”。这出歌舞剧的排练、演出,是全班同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结出的丰硕成果。我们自编自演,自借服装,自制道具,自制灯光。记得在调试灯光时,我还差点触了电。我们用纸筒蒙上红、黄、绿等绸缎,制作成顶灯、追光、聚光灯。调试时,合上电闸,我感到手臂象被人猛击了一木棍,酥软发麻。旁边一同学发现后,用木棍挑开了漏电的电线,才使我脱离了危险。
对于各科文化学习,同学们更是你追我赶,展开竞争,互不相让,刻苦学习,蔚然成风。因为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都树立了从小要为祖国为人民而学,长大要作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作有出息国之栋梁的远大志向和宏伟目标。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著名的作家。所以平时喜欢博览群书,中外名著只要到手,一定要精读细研,作详细的书抄和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四世同堂》、《红岩》、《林海雪原》、《高玉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近二十多部中外名著,都是我在豆会中学时期读过的。此外,我还节衣缩食,用省吃俭用积攒的零用钱订阅了大型文学月刊~《延河》杂志。由于刻苦攻读、认真习作,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在扶风县举办的全县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丰厚的奖品~十多部中外名著。这些为我以后考入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
豆中的学习生活艰苦而丰富多彩,同学们心无杂念,胸怀理想,一心向学。若有人不热爱学习,会被师生瞧不起的。记得在我们班还发生过一次“早恋事件”。有一位同学,青春年少,情窦初开。竟然向外班一女同学写了封求爱信,结果被那位女同学交给了老师。后来,风言风语传了出来。全班同学都认为他胸无大志,思想落后,通德败坏。从此,他在班上被孤立起来,没人瞧得起他,一直抬不起头。那时同学们心存高远,纯真无邪。心目中都是高大全的英雄模范人物。一九六五年我们毕业时,大多数同学为实现伟大理想,要圆大学梦,都被高级中学录取。我和两名同学以优异的考学成绩,被陕西省重点中学、西府名校~宝鸡市长寿中学录取。未被高中录取的同学,全部被中专、中技学校录取。创造了百分之百被高一级学校全录取、豆中建校史上的奇迹。
一九六五年九月,我离开了亲爱的母校~扶风县豆会中学,去外地求学工作,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岁月荏苒,往事如烟,在豆中三年求学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却镌刻在我的心头,縈绕在我的梦境,使我难以忘怀。我永远眷恋着我的母校~亲爱的豆会中学!
2019年3月16日,全国各地豆中校友重返母校,在校园明德台前培植了六株银杏,并竖念想碑。我吟诗以记之,抒发了感恩豆中、思念母校之培育恩、学子情。
豆中故园桃李开,
恋家紫燕喜归来。
深情栽植常青树,
念想碑伴明德台。
庚子春于长安梨园
作者简介
桃源,原名夏晓,扶风县豆会夏家村人,现定居西安市未央区梨园路。中学语文、音乐退休教师,中教高级职称,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退休前任中学教导主任,退休后从事群众文艺演出和文学写作活动。
来源:扶风百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