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马陵之战起因是什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起因是什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从此以后,这位本应被称为“齐威公”的齐国君主就变成了“齐威王”了。关于徐州相王,以及随后的五国相王,说穿了就是大家都抛开最后的面子,开始称“王”,并且真正开始以兼并为目的发动战争了。不过政治标签的改变,总是最后才发生的。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多“王国”的出现。如果我们要为战国划定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话,那么不管战国时代究竟从何时开始算,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都意味着进入了战国中期。之所以要这样说,当然不是简单的把战国的总时间除以三,然后平均分配。断代的标准是要有影响地缘格局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或者说这一时期的地缘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公元前356年,第四代田氏之齐的君主继位了。而在这位齐国之君继位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改变了战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也使得战国时代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徐州相王”(前334年)。

马陵之战起因是什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1)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第101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马陵之战起因是什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2)

如果我们要为战国划定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话,那么不管战国时代究竟从何时开始算,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都意味着进入了战国中期。之所以要这样说,当然不是简单的把战国的总时间除以三,然后平均分配。断代的标准是要有影响地缘格局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或者说这一时期的地缘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公元前356年,第四代田氏之齐的君主继位了。而在这位齐国之君继位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改变了战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也使得战国时代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徐州相王”(前334年)。

从此以后,这位本应被称为“齐威公”的齐国君主就变成了“齐威王”了。关于徐州相王,以及随后的五国相王,说穿了就是大家都抛开最后的面子,开始称“王”,并且真正开始以兼并为目的发动战争了。不过政治标签的改变,总是最后才发生的。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多“王国”的出现。

马陵之战起因是什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3)

马陵之战起因是什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4)

如果从人的角度看,秦国崛起的机会,是落在了两个人身上,一个是“秦孝公”(前361——338年在位),一个则是“商秧”。至于说秦国是怎么做的,我们在战国的最后部分会有详细的解读。而解读时期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大秦帝国》一片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演绎的)。

现在我们的重点是在东线,要看看齐国是怎么做的。而在古典时期,地缘博弈的最后结果,通常都是通过战争来体现的。这一时期战争有很多,其中很多又是互相关联的。不过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有两场: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而这两场战役的主角都是齐、魏,配角则是三晋中的另外两个成员:韩、赵。

马陵之战起因是什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5)

“桂陵之战”发生在齐威王继位后的第三年(前353年),可能很多朋友对“桂陵之战”这个名字还不太熟悉,不过提到“围魏救赵”的典故,相信就耳熟能详了。所谓桂陵之战实际上就是齐国为了救援被魏国围困的赵国,而实施的一场伏击战。其战役的思路,仅从“围魏救赵”这句成语字面意义了,我们也能够了解齐国的战术了。

“桂陵之战”和12年后发生的“马陵之战”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是因为这里面存在的戏剧性因素,两个由同一个师傅(迷一样的“鬼谷子”)带出来的徒弟:庞绢和孙膑,将魏齐两国的地缘博弈,演绎而成了一场“兄弟”恩仇录。如果再为这个故事加上一个两人都爱慕的“小师妹”的话,那么即使是八流的编剧,也能写出一部狗血的电视剧了。不过,我们虽然要感谢庞、孙二人为战国历史的普及所作出的贡献,但还是要将重点放在其中的地缘因素上。

马陵之战起因是什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6)

齐魏之间发生地缘博弈,并没有什么让人奇怪的,向东扩张的魏国,与向西渗透的齐国,如果不发生点事情倒是不正常的了。只不过两场战役的起因都不是因为两国发生了直接的地缘碰撞。而是因为魏国与赵、韩两个兄弟之国翻脸了。

而这两次三晋的内部矛盾都是由魏国挑起的,分别是魏国在前354年围困邯郸(赵都)、前342年进攻新郑(韩都)。三晋的决裂并不算意外,三国之间犬牙交错的地缘形势,任谁都不会感到舒服,而由魏国率先发难则是实力的体现。先对付赵国,根本原因则是因为魏国那次以失败告终的,吞并中山国的远征。因为谁都看得出,无论赵国是否在暗中捣乱,魏国退出中山国,最后的受益者都是赵国。这次魏国决定不再实施蛙跳战术,步步为营,最终统一整个河北平原。

当赵国受到魏国攻击时,他们还没有沿漳水一线修筑长城。因此实力占优的魏军很快包围了邯郸城,在赵人受围一年之后,支撑不下去的赵国人决定寻找外援了。而他们这时最能指望的,就是在魏国东侧的齐国了。

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齐魏两国的主要接触区是在西“河济平原”。两个国家基本平分了这个三角形的“四战之地”。如果齐魏两国发生直接战争,西“河济平原”注定会成为主战场。

不过如果齐国想直接救援赵国的话,他们其实可以向西越过黄河直接进入赵国境内的。从齐国在河济平原的军事重镇“高唐”邑到赵都邯郸,距离并不算太远。不过齐军还是决定进攻魏国后方,又间接救缓赵国。这种战术当然是很成功的,否则“围魏救赵”也不会成为经典战术。既然齐军选择了进攻魏国,那么双方的地缘接触区——西“河济平原”自然就成为了战争爆发的焦点。而齐军所攻击的地点,则是一个叫作“平陵”的魏国城邑。

说起西河济平原,以及诸侯们在这一地区的地缘博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菏水了。昨天我们也分析过了,菏——济两水相交处,可以称得上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无论是出于经济还是军事目的,想成为中原之主,都必须控制这个点。由于菏水并没有穿济水而过,而仅仅是连通了济水(因为济水在西面与黄河相交了,所以黄河水系可以通过济水与菏水,乃至淮河水系相通了),因此菏——济之间是呈“T”字交叉的。运用我们在小学学到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应当知道,这种组合方式会出现分割出三个区域,以共同拱卫这个交点。

马陵之战起因是什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7)

在分析宋国的结构时,我们已经说了,菏、济之南的这个点叫作“陶”邑,之前是由曹国控制的,后来则归属的宋国。而与“陶”隔菏水相望这个夹角,则是由一个叫“乘”丘的城邑所控。至于济水之北这个点,则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平陵”了。

注:做〈齐、赵、魏地缘关系图〉时,忘记把“平陵”标上了,现在补上。收图的朋友记得收这张。网上有些文章解读平陵是在定陶之北,也对。不过与陶邑是隔济水相望的,准确的说应该是在现在的菏泽市一带)

马陵之战起因是什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8)

既然齐国的攻魏行动,其实是“以我为主”,有自己的战略目标,那么邯郸城的生死就不是考虑的重点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齐军MS隔靴搔痒的进攻“平陵”之后,魏军主力并没有回救,而是一鼓作气攻下了邯郸城。

而赵国的公室则被迫北迁到邢地(今邢台),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命名为“信都”)。不过对于齐国来说,如果魏国真的完全占据了赵国在河北平原上的土地,那么魏国的地缘实力将得到很大提升。而当时魏、齐之间的实力对比,本来就是魏国占强。即使让齐国占据几个边邑,魏国反过手来也很快可以将齐人赶回去,实力增强的魏国,甚至可能反手将齐国挤出西河济平原。因此从齐国的角度来看,还是不能坐视赵国退出河北平原的。至于说齐军是怎么做的,桂陵之战又牵扯到怎样复杂的地缘格局,要留等明天再写了。

- END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