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鸦片战争前中英发展状况对比:英国人自己承认 三元里抗英 是他们在鸦片战争中栽的一个大跟斗

鸦片战争前中英发展状况对比:英国人自己承认 三元里抗英 是他们在鸦片战争中栽的一个大跟斗可笑的是,时已至此,奕山还在担心道光的责骂,于当晚上了一道奏折,捏造了从23日到25日的虚假战斗过程,说:“逆夷两路分攻东西炮台。经总兵段永福、琦忠、长春、张青云等、督率将士并力抵御。轰沈火轮船一只。并被兵勇抛掷火箭火器。焚烧三桅兵船一只。东炮台打折夷船大桅一枝。震落夷人数名落水。次日又复拥至。经游击伊克坦布等督率兵勇。击毙夷匪数名。夷人开炮自炸。轰碎三板船一只。”(《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28,第34页)在枪炮的威胁之下,奕山等人别无选择,只好会衔盖印,委派余保纯再去订约。三、英兵拒各处,仍行据守,惟两边军士,不得另行预交战。待至缴清600万元全数,才将城外炮台缴还,连船兵皆可退出外洋。四、各馆被掠诸件,须于七日内如数赔还。五、以上须要广州知府奉有三位钦差大人会同驻守广州将军、两广总督部堂、广东巡抚部院六位会衔公文,令其代行议定依议办理,方为妥善。

鸦片战争前中英发展状况对比:英国人自己承认 三元里抗英 是他们在鸦片战争中栽的一个大跟斗(1)

奕山在这场大雨中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雨刚停,立刻下令“在城墙的最显著部分挂起白旗”。同时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缒城而出,赴英国商馆向义律乞和。

当天傍晚,义律提出下列停战条件:

一、要求奕山、隆文、杨芳三位钦差大人于六日内同率带各省官兵退到城外二百里外驻扎;

二、赔偿使费(注:英文本写“赎城费”,中文本写“使费”)600万元,明日先缴100万元,七日内全部缴清;

三、英兵拒各处,仍行据守,惟两边军士,不得另行预交战。待至缴清600万元全数,才将城外炮台缴还,连船兵皆可退出外洋。

四、各馆被掠诸件,须于七日内如数赔还。

五、以上须要广州知府奉有三位钦差大人会同驻守广州将军、两广总督部堂、广东巡抚部院六位会衔公文,令其代行议定依议办理,方为妥善。

在枪炮的威胁之下,奕山等人别无选择,只好会衔盖印,委派余保纯再去订约。

可笑的是,时已至此,奕山还在担心道光的责骂,于当晚上了一道奏折,捏造了从23日到25日的虚假战斗过程,说:“逆夷两路分攻东西炮台。经总兵段永福、琦忠、长春、张青云等、督率将士并力抵御。轰沈火轮船一只。并被兵勇抛掷火箭火器。焚烧三桅兵船一只。东炮台打折夷船大桅一枝。震落夷人数名落水。次日又复拥至。经游击伊克坦布等督率兵勇。击毙夷匪数名。夷人开炮自炸。轰碎三板船一只。”(《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28,第34页)

都被揍成这样了,依然还没忘了吹牛。

当然客观说来,这场广州之战,总共给英军造成了77人的伤亡,比起之前的虎门沙角,也算不错了。可这样的伤亡成绩,换来的依然是步步败退。

5月27日(四月初七日)中午,余保纯在广州城墙之下,完全按照英方条件,在《广州停战协定》上签字。广州大战结束了。

鸦片战争前中英发展状况对比:英国人自己承认 三元里抗英 是他们在鸦片战争中栽的一个大跟斗(2)

从条约内容说,《广州停战协定》,比之前清王朝与英国议和的所有议和条款,都要屈辱百倍。

但比接受这屈辱条款还要困难的,是如何兑现这条款内容,比如赔钱。

从27日到31日,奕山等将藩、运、海关三库的贮备全部搬出,凑集价值490万元的白银缴给英军,其余110万元摊派给行商伍浩官等人,由他们借领英国怡和、颠地等洋行的期票支付。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把钱凑出来。

此外,奕山等还分别付出价值628372元和41248元白银,赔偿商馆的损失。实事求是说,这笔钱完全就是奕山瞎指挥造的孽,严格追责的话,该他个人买单才对。

而在后人看来,这段战败最屈辱的,还不是悲惨的战争场面,而是奕山期间写给道光皇帝的奏折,每一个有尊严的国人看了,都得脸红到害臊。

清朝官员写奏折,在道光年间,吹牛夸张是常事,但夸张到奕山这么无耻的,也真是少见。

比如看这段“军自据四方炮台,昼夜轰城,当英兵攻靖海门时,扑近城壁,忽于烟雾中,望见观音神像,遂不敢再击”;又如:“火药库在观音山下,贮火药三万斤,为汉奸抛掷火弹,正将爆炸间,忽有白衣女神,展袖拂火,顿即熄灭,俄而大雨倾盆,逆敌火箭炮弹,无一延烧。”(见《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30,第4-6页)

也就是大清和英国打仗,是王者之师,有天兵天将相助,前途一定光明。

可问题是,有天兵天将相助,你撤出广州干嘛,对这个要命问题,奕山大人依然脸不红心不跳,舔着脸给道光皇帝解释:“广东天气炎热,病倒之兵甚多,因而移驻于广州城外十余里之白云山,以便居高临下。”(《鸦片战争实录》第124页)

而之前的战事冲突,奕山更是笔墨挥洒,连武侠小说写法都用上了,不是说自己英勇无比,就是说英军望风而逃,战场上的场面,真个叫可歌可泣的壮烈,打伤一个英国人,就恨不得当打死几百个报,胃口十分大。

当然奕山的肚子里,也是满腹苦水,如果不这么吹牛,丢掉广州这一幕,无论如何也圆不过去,身为道光皇帝家的实在亲戚,他深知这其中利害,想要圆过去,摆事实讲道理都没用,一不留神就是琦善那下场,只有先把道光皇帝哄高兴了才好办。

如果说林则徐琦善杨芳之前的表现,还可以叫糊弄,那奕山的表现,真跟给道光皇帝打吗啡没俩样,直接让道光皇帝昏昏沉沉,还以为前线正捷报频传,痛打英国落水狗呢。

就在道光皇帝的熏熏然间,英陆军则于6月1日起陆续撤军,到了6月7日,英海陆军全部退出广州地区,交还了虎门横档以上各炮台,集结于香港。

但奕山正松口气间,一件震动天下的历史大事,再次叫他满头冷汗:三元里抗英。

鸦片战争前中英发展状况对比:英国人自己承认 三元里抗英 是他们在鸦片战争中栽的一个大跟斗(3)

英国发动的这次鸦片战争,打着种种高大上的幌子,但就后果说,却是中国老百姓的灾难。

虽然在整个远征过程里,英军还算纪律严明,就连买食物淡水,都是守法交易。而清政府我们知道,鸦片战争之前,社会矛盾就十分尖锐,道光年间民间动乱冲突之多,早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好多战役里,当地老百姓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看清军和英军死磕。

但狼伪装的再好,终究还是狼,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英军的凶残傲慢,也逐渐显露无疑。

特别是广州停战协定签订后,原地驻扎的英军们百无聊赖,就开始四处祸害,一开始还是跑到周边乡村偷鸡摸狗,后来干脆明火执仗,烧杀抢掠的事情没少做,简直成了一群洋土匪。

而比起刚登陆中国时的小心谨慎,现在的英军,基本完全放开了,在他们眼里,中国军民就是一群落后几百年的土著,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基本不用客气。

但他们不知道,即使在民智十分愚昧,鸦片严重泛滥的清王朝,中国人民也是惹不起的。

广东当地,本就是民风凶悍,英国纪律败坏后,等于是在拉仇恨,愤怒的火焰,正在悄然聚集。

浑然不觉的英军,却终于干出了出格大事:一伙英国兵跑进北山寺里胡糟,竟然把庙里寄存的棺木给撬了,死者的衣物陪葬品,更给抢的精光,连死人财都不放过,足见穷凶极恶。

这恶劣的表现,也令广东乡民们集聚已久的怒火,彻底爆发了。中国老百姓的道德传统,就是祸不及先人,别管多大的仇,辱我先人,就跟你不共戴天。英国蛮夷你洋枪洋炮又如何,敢刨我们棺木,我们就跟你玩命!

1841年5月30日,数千集结起来的三元里乡民,以锄头木棒为武器,发起了对英军的愤怒反扑,先是中午十二点,英军发现四方炮台周围有中国军队活动,连忙派兵搜索追杀,谁知对方且战且退,英军想不追击,立刻又被对手打过来,就这么跑跑打打,就凭这原始的诱敌深入战术,终于把六十多英军诱进了牛栏岗泥泞地里。

老天爷这时也帮忙,当天暴雨倾盆,英军的步枪在暴雨中无法开火,只能硬碰硬肉搏,乡民们也来了精神,几千乡民奋勇冲杀,以前仆后继的血战气概,在瓢泼大雨中,与号称世界最强大的英国皇家陆军,结结实实打了场肉搏战。

虽然后来不同的史料,对此战的战果,总有各种夸张渲染描述,但哪怕是最保守叙述的英国本土资料也承认,英军这次真是灰头土脸,狠狠栽了个大跟斗。

(以上为覃仕勇、张嵚长篇通俗历史书《风雷激荡七十年》节选,欲知上下文内容,请到专栏阅读全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