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而行者(逆风而行)
御风而行者(逆风而行)还有一次,语文老师给我们上“公牛挤奶”这一课。老师让我们发挥想象力,说一个类似“公牛挤奶”的故事。我坐在座位上一边想一边还忍不住笑了起来。老师的眼睛特别灵敏,我的小小动静他都尽收眼底。他请我说出自己编的故事,我站起来的时候还忍不住笑,于是边笑边说:那个老师的外号叫做“竹竿”,他长得又高又瘦,脸如瘦猴……顺着骑与逆着骑,其实都是环着一个圆圈骑。一个圆圈,无论从哪个点出发,始终会回到原点,这是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到的物理知识,为什么到现在才有深切体会呢?我想,这毕竟与一个人的阅历有关。以前的知识总是被困在书本里,根本逃不出来。想起读初中的时候。我们以前上初二才接触物理,有次物理老师让我举例说明何为“参照物”,我站起来傻乎乎地说,老师长得高,我长得矮,如果拿我作参照物的话,老师就是一条“竹竿”。刚说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今天第三次环湖骑,七点十五分左右出发,八点三十分回到家,骑了大半圈,历时一个小时多一点。第一次骑了全程,用了两个半小时,第二次骑了大半圈用时差不多两小时,感觉速度递增了。
今晚半圈下来,觉得轻松很多,没有累感。我们一改前两次的路线,若如前两次是顺风走的话,那么这次便是逆风行了。之前两次虽是顺风走,但是感觉越走越远。今晚就不同了,虽然是逆风行,但总觉得离家越来越近。到最后,车子似是已经熟悉了我的步伐,根本不需费力气就逆风飞扬……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其实走的路程是一样的,但顺着走与逆着走,感觉就是不一样。这让我想起了风筝,风筝在逆风的时候会飞得越高……
顺着骑与逆着骑,其实都是环着一个圆圈骑。一个圆圈,无论从哪个点出发,始终会回到原点,这是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到的物理知识,为什么到现在才有深切体会呢?我想,这毕竟与一个人的阅历有关。
以前的知识总是被困在书本里,根本逃不出来。
想起读初中的时候。我们以前上初二才接触物理,有次物理老师让我举例说明何为“参照物”,我站起来傻乎乎地说,老师长得高,我长得矮,如果拿我作参照物的话,老师就是一条“竹竿”。刚说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那个老师的外号叫做“竹竿”,他长得又高又瘦,脸如瘦猴……
还有一次,语文老师给我们上“公牛挤奶”这一课。老师让我们发挥想象力,说一个类似“公牛挤奶”的故事。我坐在座位上一边想一边还忍不住笑了起来。老师的眼睛特别灵敏,我的小小动静他都尽收眼底。他请我说出自己编的故事,我站起来的时候还忍不住笑,于是边笑边说:
“有一只鸡蹲在鸡窝里,一动不动,有一个人,他煞有介事地跑到那只鸡的面前,伸手去摸它的屁股,看是否能抓出鸡蛋来。
那只鸡其实是一只公鸡……公鸡生蛋”
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是我们学以致用的知识,能让我记一辈子,就像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圆的不惜花三年时间环地球绕了一圈的道理一样,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身体力行,这比死记硬背重要得多。
扯得有点远了,回到环湖骑行上面来。其实也没有顺风与逆风之分,迎着我们行的人群,他们觉得我们是逆着行,与我们同向而行的人群,他们觉得我们是顺着行,只是参照物不同而已。
意念不同,思维就不一样。然而,思维又会影响行动与计划,就像昨晚,我觉得日更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将内心的想法倾诉于笔端之后,那想法又变了,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一切依旧美好。
今天看到友友们支持与鼓励的留言,心里那快要蔫了的一株花,仿佛被雨露滋润过之后,又灿烂绽放了。朋友们的支持就是那“雨露”,我小心翼翼地将每一滴都收掖好,存在心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