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心自卑(越虚荣就越自卑)
虚荣心自卑(越虚荣就越自卑)不能不说,沉迷于物质虚荣的女孩是痛苦的,因为她们自己并不能创造出优越的物质生活,大部分经济来源要靠家长、男友,甚至社会上各种正常的、不正常的融资手段。如果说许多男孩沉迷游戏,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就感”;女孩们沉迷于物质和打扮,又何尝不是为了逃避不完美的自我,在一个“白日梦”中造一个假的自己?“虚荣和自卑是一对朋友,越虚荣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虚荣。” 个体心理学认为所有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而其补偿机制为人们犯错误打开了方便之门,过度的虚荣心就是其中之一。许多爱慕虚荣的女孩,都有一颗深深自卑的心,她们要么对自己的身材长相不满意、要么嫌弃家庭出身不够富裕,为了补偿这种强烈的“匮乏感”,她们可以不顾客观条件,用夸张的炫耀、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追求朋友圈里的点赞、个人空间里的留言等等“虚假的名誉”。
近日,一个大一女生求助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自称在某新一线城市上学的她,希望母亲每月给自己4500元生活费却遭到了拒绝,并满心委屈的上网抱怨:2000元生活费根本不够花!
这位女生需要这么多生活费的理由很简单:女生需要钱来买衣服和打扮、平时又不愿去学校食堂吃饭,更重要的是“同宿舍的我感觉她们都挺有钱的,用的也都是好的”。
不少网友在晒出自己当年上大学时的生活费后,也不禁为这位女生担心:刚刚大一就如此爱慕虚荣、崇尚高消费,如果父母不好好教育引导,仅仅是拒绝的话,女孩会不会被骗,甚至走进“卖掉自己”的深渊?
网友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从去年导致女大学生自杀的“校园裸贷”,到前几天为1500元拍20分钟边跳边脱裸舞视频的16岁网红女孩,还有某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上一系列的“免费送”的萝莉裙,都在不断的敲打人们的底线:年轻少女们为了虚荣心,究竟要“自毁”到什么程度!
“虚荣和自卑是一对朋友,越虚荣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虚荣。”
个体心理学认为所有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而其补偿机制为人们犯错误打开了方便之门,过度的虚荣心就是其中之一。
许多爱慕虚荣的女孩,都有一颗深深自卑的心,她们要么对自己的身材长相不满意、要么嫌弃家庭出身不够富裕,为了补偿这种强烈的“匮乏感”,她们可以不顾客观条件,用夸张的炫耀、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追求朋友圈里的点赞、个人空间里的留言等等“虚假的名誉”。
如果说许多男孩沉迷游戏,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就感”;女孩们沉迷于物质和打扮,又何尝不是为了逃避不完美的自我,在一个“白日梦”中造一个假的自己?
不能不说,沉迷于物质虚荣的女孩是痛苦的,因为她们自己并不能创造出优越的物质生活,大部分经济来源要靠家长、男友,甚至社会上各种正常的、不正常的融资手段。
一面要打扮得风光无限,另一面又不得不“委屈求人”,这样的落差只会让她们更加自卑、更加痛苦,心里的“匮乏感”越来越强,而为了补偿“匮乏感”的物质欲望也越来越大,进入恶性循环。
“自卑感是个人走向卓越的原动力。”《自卑与超越》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来自农村,他复读三年才考进北大,却始终深深的为自己的贫困家庭和孤陋寡闻而自卑。他曾经胆小又敏感,会为了同学一个眼神、老师一句玩笑伤心很久。但最终让他摆脱自卑的,是“建立自信的支撑点”。
俞敏洪在大学期间的最后两年拼命背单词,到大学毕业时,他的词汇量已经是“全班第一”了。同学碰到不会的单词,问俞敏洪是最快的。在同学们的钦佩眼神中,他找回了自信。
自卑感和虚荣心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并试图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心理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有人说,只有自卑过的人,才会真正的自信。像俞敏洪这样,用知识作为心理补偿的“支撑点”,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比比皆是;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找到了积极正面的“支撑点”,并以此作为开始逐步找到自己的信心。
换句话说,如果这位大一女孩也能通过“背单词”找到自己的自信“支撑点”,她就不会纠结在生活费上,人生也会出现更多积极的选择;但当她选择了用“物质比较”作为“支撑点”,她不但要因为生活费发愁,人生也随之出现了无数的陷阱和诱惑。
孩子在大学里为了追求自信而选择这样“危险”的支撑点,至少暴露了家庭教育的两大问题。首先家长没能早点帮孩子导入正确的“自信支撑点”,其次家庭教育没有给孩子正确的观念,让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德勒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设立自己追求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孩子会自觉的向社会认可的方向努力;反之,孩子则可能变成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既然帮孩子找到自信的“支撑点”越早越好、又如此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让女孩正确的面对自己的野心,找到自信的源泉呢?
“你看她的包,至少2万块!”
“你瞧他家又换车了,开上奔驰了!”
孩子的爱慕虚荣,往往得自父母的言传身教。许多妈妈喜欢跟人家做物质上的比较,嘴里总是念叨着钱、品牌、物质。这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用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孩子寻找自信的“支撑点”时,首先想到的是比比化妆品和手机的品牌。
显然,这样的观念形成后,给孩子增加了许多危险因素。当然女孩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赚钱,但是在知识不够、能力不足的时候,许多女孩除了问爸妈要,就只能想到自己身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卖”了,因为这是最简单、也最快的方式。
许多教育专家都建议家长,在中学阶段就要跟孩子一起谈谈未来,树立理想。这不是“我要做科学家”的虚幻构想,而是切实的、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问问孩子的兴趣在哪里,谈谈能给社会带来怎样的价值,怎样一步步努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算得 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和生活的区别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还以爱美的女孩为例,如果孩子对化妆、衣着感兴趣,可以考虑向时尚类、设计类的工作努力。那么最晚在中学,就要开始学习素描、色彩等绘画技巧,研究平面设计、摄影等技能;大学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当然学得更有动力。
这绝不仅仅是“政治正确”,而是帮助孩子面对诱惑和困境时,作出正确判断的重要标志线。而对爱好和理想的长期投入,一定会让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这也成了她自信的“支撑点”,不必靠追求物质虚荣来寻求自信。
记得当李湘的女儿王诗龄一身名牌在《爸爸去哪儿》中出现时,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吐槽。虽然家庭环境一流,但是这样的富养女儿,仍然让人担心孩子会从小养成爱慕虚荣的习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盛传“穷养儿子,富养女儿”的教养方式。一味追求让女孩衣食富足,却忘了告诉女孩,这些富足的物质条件是怎么来的;忘了告诉女孩每个人都应该,也有能力自食其力。告诉女孩辛勤的工作才能带来成功和收入,这才是对女孩一生最大的保护。
在一次讨论“家庭暴力”的节目中,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讲到,有知识有自立能力的女性在遇到家庭暴力时会立刻离开渣男。但现实中很多女人不但不会远离暴力,还不得不为“施暴的老公”求情,因为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生活完全依赖丈夫。
当女孩追求物质,却没有建立应该自己创造物质条件的观念时,她就更容易误入歧途,拼爹、拼品牌、拼老公,就是不拼自己的能力,找错了自信的支撑点,当然更容易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女人啊,华丽的金钻,闪耀的珠光,为你赢得了女皇般虚妄的想象。
岂知你的周遭只剩下势力的毒、傲慢的香、撩人也杀人的芬芳。
女人啊,当你再度向财富致敬,向名利欢呼,向权力高举臂膀。
请不必询问那只曾经歌咏的画眉,它已经不知飞向何方,
因为它的嗓音已经干枯暗哑,
为了真实、尊容,还有洁净灵魂的灭亡……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
与其让女孩一身名牌,不如让她一身正气;与其让女孩一肚子珍馐美味,不如让她一肚子诗书;与其送女孩汽车、别墅,不如让她学会自食其力。女孩真正需要富养的是内心和头脑,懂得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女孩,才能找对自信的“支撑点”,不会受到虚荣的诱惑。
我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孩子。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我@枫糖妈妈,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