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核心思维(创新思维论道德经十二章)
道德经的核心思维(创新思维论道德经十二章)落日如鼓依山尽,滔滔黄河入海流,某日,余灵机一动,把这首诗改成偈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这个诗能从第一境界跨越到第二、三境界那就更好了。题目决定了这是逻辑思维的诗。这是首励志向上积极的诗,同样是夕阳,他用了“白日”,没用“残”这个字吧?一字之差,残日的话就有凋零感了,那可不是上一层楼,成了要从楼上飘落下去的感觉了。尽管我比较喜欢这首诗,但如果仔细想一想,“更上一层楼”就能让人“穷千里目”?人的眼睛登高也就看个几十公里,由于其分辨率较低,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细节,所以佛学认为是这种用眼睛“看”,只是一种粗糙的“觉受”。现代人要想“千里目”,并达到“穷千里目”,是要借助工具辅助的。但是这个有辅助下看到的千里,就是真正的千里吗?未必,只是他自己认为的千里。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境界,到底哪儿是真正的“千里”,每个境界的人有每个不同的定义。唯有“观”,外观天下,内观自心,自
五色令人眼盲
本人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同事,四十岁眼睛就花了,中医以为肝通窍于目,久视伤肝。这有为的眼睛就是个双刃剑,为学日益需要博览群书,对立的是久视伤肝,这世间法就没有双全法,顾此失彼,没有双赢。金刚经里佛问须菩提,佛有天眼吗?须菩提回答有。很多人问我何为天眼?自己天眼不开,回答了也不懂,说不定鹦鹉学舌出去骗钱骗物。
天眼是否也会五色令人眼盲?天眼无眼如何伤眼?(本来无一物)五色令人眼盲目,不是不让人用眼睛,而是告诉眼睛看到事物的表象,应该用无界的天眼去认识宇宙,而且天眼可以双赢,不会受到伤害(何处惹尘埃)。延续第十一章眼之无用之用。
再八卦一下改写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这个诗能从第一境界跨越到第二、三境界那就更好了。题目决定了这是逻辑思维的诗。这是首励志向上积极的诗,同样是夕阳,他用了“白日”,没用“残”这个字吧?一字之差,残日的话就有凋零感了,那可不是上一层楼,成了要从楼上飘落下去的感觉了。尽管我比较喜欢这首诗,但如果仔细想一想,“更上一层楼”就能让人“穷千里目”?人的眼睛登高也就看个几十公里,由于其分辨率较低,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细节,所以佛学认为是这种用眼睛“看”,只是一种粗糙的“觉受”。现代人要想“千里目”,并达到“穷千里目”,是要借助工具辅助的。但是这个有辅助下看到的千里,就是真正的千里吗?未必,只是他自己认为的千里。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境界,到底哪儿是真正的“千里”,每个境界的人有每个不同的定义。唯有“观”,外观天下,内观自心,自能达到真正的千里。
某日,余灵机一动,把这首诗改成偈如下
落日如鼓依山尽,滔滔黄河入海流,
欲穷本心千里目,无界更上一层楼。
认识宇宙需要眼睛,五色图像信息却不是本质,所以算法如同盲人。要说王之涣的诗不好,估计口水能淹死俺,事实上无界更上一层楼。
五音令人耳聋
凡夫接收信息除了图像,还有声音,这个是机械波中的声波,中医以为久听伤心,心通窍于耳。声波也不是事物的本质,极限追求导致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吃饭是刚需,这里八卦一下僧人为什么不吃肉呢?结论就是不与动物纠缠,以防止自己轮回为动物。凡夫驰骋畋猎,满足口腹之欲,《地藏经》云: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凡夫的追求:“色美赏目,音美悦耳,味美爽口,意美感心。”以至于: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恚、痴。罪状十恶不赦。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佛经里的七宝: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用这些宝贝做个佛像,一是可以长久保存,二是可以观赏。这其中的观,实际就是通过观达到悟道而已。并不是佛爱这些宝贝,独揽己有。
世人皆好收藏,执有轻无,难得之货具有金融属性,通过收藏达到财务自由。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同缘种智按
道德经十二章从,五色令人眼盲……到难得之货令人行防。这是讲凡夫的颠倒颠的喜好却背道而驰,是以迷失的意识为主导的错误追求,虽然没有讲因果,却要学者自悟其中之理。
圣人居高临下,明白自性本来圆满,清净自在,妙胜极乐,所以与凡夫相反为腹不为目。
创新思维认为人的无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一意合五,圆融自在,不会久视伤肝,久听伤耳…,相反却可以行甚深微妙波若波罗密。这是圣人去彼取此的真正原因。
同缘种智偈
感恩自性,感恩本体。
色美盲眼心朦胧,声乐伤神意疯狂,
恣情畋猎疯死报,难得之货人行妨,
眼耳鼻舌触身意,一切有为终成空,
学道无为解妙义,柳暗花明无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