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其人其行(谭嗣同其人其行)
谭嗣同其人其行(谭嗣同其人其行)嗣同不慧,蚤为旧学所溺,或饾丁襞积,役于音训;或华藻宫商,辱为雕虫。握椠则为之腕脱,雒诵则为之气尽,夫亦可谓笃于文矣。往年罗穆倩谓嗣同:“子通眉,必多幽挚之思。”饶仙槎则亦谓:“惨淡精锐,吾惟见子。”故偶然造述,时复黝然深窅,而精光激射,亦颇不乏苍郁之概,峭蒨之致。其于哀乐,煎情锻思,昼夜十反。一丝潜引,无首无尾,溶裔长怀,若弥万仞而莫之竟。顾纡徐愈婉,斯激出弥劲,忽便任之,遽有慓疾廉悍恣睢不可控制之观,孰使令之欤?由其性情与所遭遇在焉。过此以往,方当金篦刮目,慧剑刳胸,上九天而下九地,魄万生而魂万灭,长与旧学辞矣,又放笔为直干者乎?所谓心计转粗,不能复从容唱《渭城》矣。(《与唐绂丞书》,《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9~260页。)谭嗣同的相貌有一个显著特点——通眉,所谓“通眉”,也就是左右两条眉毛长在一起,据说这种相貌的人命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他本人提到了这一点,并且以此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谭嗣同不仅是为“百日维新”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而且与康有为、严复和梁启超一起组成了戊戌启蒙四大家。无论是英勇就义还是思想激进都表明,谭嗣同的思想个性鲜明、卓尔不群,在中国近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如梁启超所言:“谭浏阳志节学行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诗话》,《梁启超全集》(第九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5页。)
与谭嗣同的思想对于戊戌思潮和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不可或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谭嗣同哲学的研究始终属于薄弱环节。深入解读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无论对于深刻把握谭嗣同本人的哲学思想还是对于探究戊戌启蒙思潮和近代哲学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谭嗣同是戊戌启蒙思想家,并且是思想最为激进的戊戌启蒙思想家;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并且是“戊戌六君子”之中最著名的。如果说中国近代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文化语境决定了谭嗣同的言行与那段特殊的历史及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的话,那么,他的哲学思想则是中国近代的历史语境与他本人的兴趣爱好、人生经历和学术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鉴于此,解读、探究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必须先了解、梳理谭嗣同其人其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不久,康有为在代徐致靖作的奏折中向光绪帝推荐谭嗣同。奏折曰:“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天才卓荦,学识绝伦。忠于爱国,勇于任事,不避艰险,不畏谤疑。内可以为论思之官,外可以备折冲之选。……其黄遵宪、谭嗣同二员,可否特谕该省督抚送部引见,听候简任之处,出自圣裁,非臣所敢擅请。”(
《国是既定用人宜先谨保维新救时之才请特旨破格委任折》,《康有为全集》(第四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光绪帝审阅奏折后同意召见谭嗣同,谭嗣同随即抵达北京。光绪帝下诏授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品卿衔,参与新政。次日,光绪帝又召见谭嗣同,表示自己愿意变法,只是迫于慈禧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接着,光绪帝又对谭嗣同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在深受感动之余,也备受鼓舞,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到来。他在写给妻子李闰的信中说:“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因此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致李闰三》,《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31页。)
光绪帝支持变法维新的行为引起了慈禧的不满和朝中守旧大臣的恐慌,慈禧等人早有密谋,镇压变法力量。9月18日,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请求袁世凯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表面上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暗地里却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将这一情况密报给了慈禧。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废黜光绪帝,并且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彻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在所有计划均告失败的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酬圣上。事实上,谭嗣同有机会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选择逃亡海外,因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使馆曾经派人与谭嗣同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与谭嗣同一同领导戊戌变法的梁启超就是在日本人的营救下逃往日本,最终躲过一劫的。谭嗣同面对日本人的“保护”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传》,《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抱定赴死决心的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劝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激昂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传》,《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9月24日,谭嗣同在北京的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从容自若,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7页。)的豪迈诗句。1898年9月28日 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和康广仁六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当“戊戌六君子”被行刑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谭嗣同神色不变,临终时大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临终语》,《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7页。)谭嗣同的言行充分表现了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之中。
谭嗣同的相貌有一个显著特点——通眉,所谓“通眉”,也就是左右两条眉毛长在一起,据说这种相貌的人命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他本人提到了这一点,并且以此自我磨砺。例如,在写给自己的一生挚友——唐才常的信中,谭嗣同如是说:
嗣同不慧,蚤为旧学所溺,或饾丁襞积,役于音训;或华藻宫商,辱为雕虫。握椠则为之腕脱,雒诵则为之气尽,夫亦可谓笃于文矣。往年罗穆倩谓嗣同:“子通眉,必多幽挚之思。”饶仙槎则亦谓:“惨淡精锐,吾惟见子。”故偶然造述,时复黝然深窅,而精光激射,亦颇不乏苍郁之概,峭蒨之致。其于哀乐,煎情锻思,昼夜十反。一丝潜引,无首无尾,溶裔长怀,若弥万仞而莫之竟。顾纡徐愈婉,斯激出弥劲,忽便任之,遽有慓疾廉悍恣睢不可控制之观,孰使令之欤?由其性情与所遭遇在焉。过此以往,方当金篦刮目,慧剑刳胸,上九天而下九地,魄万生而魂万灭,长与旧学辞矣,又放笔为直干者乎?所谓心计转粗,不能复从容唱《渭城》矣。(《与唐绂丞书》,《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9~260页。)
事实证明,谭嗣同确实特立独行,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胆识和气概。
无论“通眉”的传言是否灵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1899年,谭嗣同的遗骸被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烈士的墓前立有华表,华表上的挽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谭嗣同无论是言行还是哲学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一页。
(文 | 魏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