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印巴战争巴铁(1965年的印巴战争巴铁)
1965年的印巴战争巴铁(1965年的印巴战争巴铁)所以最终这个决定印度几亿人去向的工作,被伦敦一个名叫西里尔·雷德克里夫的律师接下了,选他的原因是除了印巴两国的领导人都知道他外,英国方面也认为他曾经担任过情报局局长,具有一定的威信。说起来两国的国土划分方法倒是非常有趣,由于担心划分国土的人会存有私心,所以无论是印度方,还是巴基斯坦方都要求找一个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并且不了解英属印度的人去做这件事。其实最早期的时候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个国家,一直到1947年,英国才准许印度独立。不过由于当时印度国内的宗教信仰存在分歧,所以迟迟无法选出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执政党派。鉴于这种情况,时任印度总督的蒙巴顿便放弃了统一的计划,并于6月4日对外宣称会在8月15日将英属印度划分为两个自治国家,也就是后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路易斯·蒙巴顿
不难发现,在现如今的网络平台上,只要是有关巴基斯坦的信息里,都会有中国网友留下的“中巴友谊万岁”以及“永远的巴铁”等类似的留言,不过很多人虽然知道中巴关系好,却不了解为什么会这么好。
中巴人民友谊万岁
事实上,早期的中巴关系不仅不好,甚至还有点冷淡,一直到1961年开始,两国才开始日渐熟络,成为非常要好的友邦。而最让巴基斯坦感激涕零的还是在1965年的印巴战争中,毛主席挺身而出,向印度发出时限三天的最后通牒,挽救了面临灭国的巴基斯坦。
按理说当时的巴基斯坦与印度一样也是在美帝国主义的“照拂”之下,能够阻止这场战争的最佳人选应该是美国才对,并且巴基斯坦也确实在第一时间向美国发起了求助,那为何最终还是中国出手才平息了战端呢?
其实最早期的时候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个国家,一直到1947年,英国才准许印度独立。不过由于当时印度国内的宗教信仰存在分歧,所以迟迟无法选出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执政党派。
鉴于这种情况,时任印度总督的蒙巴顿便放弃了统一的计划,并于6月4日对外宣称会在8月15日将英属印度划分为两个自治国家,也就是后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路易斯·蒙巴顿
说起来两国的国土划分方法倒是非常有趣,由于担心划分国土的人会存有私心,所以无论是印度方,还是巴基斯坦方都要求找一个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并且不了解英属印度的人去做这件事。
所以最终这个决定印度几亿人去向的工作,被伦敦一个名叫西里尔·雷德克里夫的律师接下了,选他的原因是除了印巴两国的领导人都知道他外,英国方面也认为他曾经担任过情报局局长,具有一定的威信。
就这样,印巴两国将自己的未来,交给了一个对自己国家完全不了解的人,并且在雷德克里夫来到印度的时候,距离独立建国仅仅只有三十六天的时间,所以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印巴对峙
要说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能够有一些详细且靠谱的资料还好一点,偏偏雷德克里夫最后拿到手的只有一份,1943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和一张印度地图。
至于那8名所谓的助手,除了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以及做一些杂活外,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不过相比于去研究印度的历史遗留问题,画图还是要简单得多,于是从接手这项活计开始,雷德克里夫便每天勤勤恳恳地在地图上画出两国的疆界。
虽说一开始蒙巴顿言辞灼灼地表示不会去打扰雷德克里夫的工作,会让他公正地决定印巴两国的国土。但事实上,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利益纠葛,在此期间,蒙巴顿不仅随时掌握着进程,甚至还要求雷德克里夫对已经划分好的区域进行调整,只为让印度获得更多的利益。
对于这种无理的要求,雷德克里夫原本是拒绝的,不过胳膊哪里拧得过大腿?蒙巴顿将他请到总督府吃了个饭,说了点不可外传的“知心话”,他便乖乖地听其差遣了。
毕竟对于雷德克里夫来说,这不过是个临时工作,无论做好还是没做好都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些不相干的人去得罪大佬。
最终,这份“公正”的方案在两国人民的期待中新鲜出炉,印度人也纷纷根据自己的信仰迁徙至对应的国家。不过在迁移过程中发生的大规模冲突事件,使得印巴两国人民死伤无数,也直接导致两国一直以来都互相仇视对方。
有了蒙巴顿的从中作梗,分治之后的巴基斯坦无论从国力还是人口来说都比不上印度。无奈之下,巴基斯坦只好找一个“大哥”保护自己,而这个人就是美国。
为了表忠心,他们不仅加入了两个由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条约,甚至还跟着美国处处针对中国。但凡是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提出什么合理要求,巴基斯坦就跟小弟一样在美国后面一起“使坏”。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一直都与印度交好,正所谓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巴基斯坦自然是忌惮的,所以那个时候的中巴关系可以说是非常不好。
那究竟中间发生了什么会让巴基斯坦转变态度,开始放弃美国,选择加入中国的阵营呢?
事实上,在众多原因当中,中印关系恶化算得上是蝴蝶效应的开端。
印度独立后,先后在与巴基斯坦和收回海港城市果阿上取得了胜利,士气大涨的同时也让作为领导人的尼赫鲁开始自我膨胀,甚至还将贪婪的目光放到了中国领土上。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向来讲究以和为贵的中国最开始并未与印度发起正面冲突,甚至还尝试与他们和平谈话。然而面对中国的好言相劝,印度却认为我们是软弱无能,越发地得寸进尺。
既然和平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么来而不往非礼也,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适用于所有国家,既然你咬着不放,那就别怪我们采取武力手段了。
尼赫鲁
1962年,毛主席派出张国华率兵来到中印边境,对印度发起大规模的反击战。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经过这一战,印度这才意识到自己才是那个骡子,而作为司令员的张国华更是表示从未打过这么轻松的仗。
经过这次边境之战,中印双方心照不宣地井水不犯河水几十年,但是战败的印度却也因此与我国交恶,甚至还加深了对我们的不满和恶意。为了让自己也有一个强大的“后台”,印度甚至还违背“不结盟政策”,主动向美国和苏联示好。
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美国,一方面更加忌惮发展起来的中国,一方面开始嫌弃巴基斯坦能力太弱,打算重点扶持印度这个新小弟。
本来结盟这事就像谈恋爱似的,美国把注意力放到了印度身上,自然就对巴基斯坦的关注少了,甚至连以前给的一些援助都少了许多。对此巴基斯坦自然是有所不满的,甚至还多次公开发文斥责美国的这种行为,俨然跟个小怨妇似的。
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看到这种情况就开始给巴基斯坦画饼,说什么假以时日就会给你们更多的帮助。但是时间一久,巴基斯坦也意识到这不过是美国的缓兵之计而已,于是便开始找新出路。
看着与印度交恶的中国,巴基斯坦再一次意识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跟中国结盟便成了他们的首选。
不过巴基斯坦之前干过不少针对中国的事,所以他们自然要先主动表示诚意了,巴基斯坦开始停止发布对中国的不利言论,然后在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大会的合法权益时投了赞成票。
中国向来都是知恩图报的,所以看着巴基斯坦的这些表现也暗暗记在了心里,并在1963年与他们签订了友好边界协定和贸易协定。
都说国际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是中国的友好态度却让巴基斯坦无比感动,毕竟世上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以德报怨呢?
就这样,在两国真心相待的情况下,中巴的关系越来越好,即便是美国曾经从中挑拨都丝毫不受影响。刘少奇甚至在1965年的时候直接表示,如果印度要攻击巴基斯坦,中国会直接去新德里断了它的后路。
所以在1965年,印度发起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向美国求助无果的巴基斯坦只好给中国写信求助。
毛主席在分析了时局后,发现巴基斯坦已经处于灭国之际了,于是第一时间让外交部向印度驻华大使馆递交了一份文件,内容是要求印度在72小时内拆除在中国锡金边界的侵略工事,否则后果自负。
除此之外,我国还发出了相关声明,指责印度的侵略行为,从明面上告诉国际社会我们将站在巴基斯坦一边,支持他们的反侵略斗争。
消息一出,无论是印度还是美国都陷入了恐慌当中,于印度而言,如果不按照文件上说的做,中国一出兵势必是腹背受敌的状态。而美国也非常清楚中国的实力,为了不让中国破坏自己在亚洲的军事部署,也开始对中巴战争进行调和。
最终,这场战争在中国的帮助下被联合国调停,巴基斯坦也免遭亡国之灾。
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像这种救国之恩自然是属于天大的恩情。战事结束后,感恩的巴基斯坦向我国表示了感激之情,并让全国人民将此铭记于心,而这也是为什么巴基斯坦会跟我国关系这么铁的原因所在。
都说一万次锦上添花不如一次雪中送炭,中国此举让巴基斯坦感激涕零,两国的友谊也就越发地深厚并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