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恒河在神话中是怎么来的(古印度文明:恒河永流传)
印度恒河在神话中是怎么来的(古印度文明:恒河永流传)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古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中华文明。古印度,又称“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七世纪兴起于恒河流域,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古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印度文明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印度人发明了很多东西,创造出很多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但由于缺乏文字,文献资料,古印度人在研究世界文化遗产方面进展缓慢,也因此造成了很多误解。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了解古印度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文 | 谈史古今
编辑 | 谈史古今
«——【·前言·】——»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印度文明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印度人发明了很多东西,创造出很多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但由于缺乏文字,文献资料,古印度人在研究世界文化遗产方面进展缓慢,也因此造成了很多误解。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了解古印度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一、古代印度起源发展古印度,又称“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七世纪兴起于恒河流域,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古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古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中华文明。
“印度”这个词其实是印度河流域部落的名称,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形成于印度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形成恒河流域,当时已经有了国家雏形。
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了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但具体内容各有差异。《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了君主和贵族对法律的特权;《摩奴法典》中规定了奴隶主对奴隶和农奴的统治方式;《甘地遗嘱》规定了国家政权组织机构的原则;《泰戈尔全集》中则集中体现了印度古代诗歌艺术和哲学思想。
在古印度有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文明发源地: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古喜马拉雅山南麓。公元前1500年前在印度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独立的国家。古印度文明以其灿烂辉煌而闻名于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最悠久的文化之一。
二、恒河文明恒河在印度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河流,是印度人的母亲河,印度人甚至称恒河为“圣河”。
恒河流域也被称为“湿婆之地”,在古代印度地位十分重要。
在古代印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城邦和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阿育王的古印度文明、摩亨佐达罗的古印度文明以及笈多王朝。
虽然这些城邦和国家都已不复存在,但它们曾经都是古印度文明的中心。
恒河流域在古代曾是众多宗教传播的重要场所,因为在这里存在着各种宗教信仰和习俗文化,并且这些信仰和习俗文化在恒河流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古印度文明在恒河流域最具代表性,人们认为恒河是神居住的地方,是生命之源。
公元前8世纪,印度北部兴起了一支强大的雅利安民族——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河流域,建立起了庞大的古印度文明国家。
公元前7世纪中叶到公元后10世纪初,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河流域以后不久,古印度文明就因受到雅利安人的侵略而衰落下去了。
当时古印度文明主要是由雅利安人部落统治,后来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
公元前6世纪初到公元后3世纪初,古印度河流域地区先后出现了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这些封建国家都是由君主掌握最高权力、统一进行统治、并实行中央集权制。
孔雀王朝时期达到极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和缅甸北部地区。
在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加剧及其他因素,古印度河流域逐渐衰落下来了。
三、印度国家的形成由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人们都是以部落为单位生活。各个部落之间互相独立,互相竞争,很难形成统一的国家。
到了公元前1世纪时,印度东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其领袖被称为孔雀王朝的国王。
孔雀王朝的君主自称“阿育王”,他在位期间统一了印度全境,把国家推向了鼎盛时期。
公元前188年,孔雀王朝的国王被儿子阿育王所杀。
阿育王在位期间(约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6年),印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最有成就的时代之一,其主要成就有:
1、制定了三大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2、采取多种方法来处理民族纠纷;3、征服了阿富汗地区;4、对小亚细亚地区和伊朗高原进行征服。
这一时期,印度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得到了发展,并且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城市和民族政权。
其中雅利安人建立的国家叫做“孔雀帝国”(公元前150年-公元前87年)。
孔雀帝国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但由于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张,到公元前46年时达到最大。而且此时开始出现了雅利安人和印度人混居在一起的情况。于是印度出现了第一个分裂时期――孔雀王朝。
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位于印度西部边疆的笈多王朝(公元前266年-公元395年)。
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重要的王朝,它与孔雀王朝同时并存于世。
孔雀帝国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文明高度繁荣发展、政治体制相对稳定的时期。
四、古代印度的科学成就和艺术成就印度的科学成就,在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的科学家那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反应。
(1)数学:印度人首先对数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数学体系,并制定了《算法总汇》,被称为古代印度的第一部数学著作。
(2)天文学:印度人发现并记录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和月海,还发现了月球上的陨石坑。
(3)农业:印度人发现了大麦、小麦、棉花、甘蔗和咖啡等植物种子,还发现了谷物和豆类种子。
(4)建筑:印度人把几何学、天文学和数学结合起来,发明出了“平版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印刷技术。
(5)医学:古印度医学中已有比较系统的解剖学、生理学和药物学知识,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药物等。
(6)哲学:古印度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万物皆数”,反对神创论,主张神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一种观念。
(7)音乐: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用五线谱记录音乐的国家。
(8)印度绘画:古印度绘画主要以人物肖像和佛教造像为主,如《摩诃婆罗多》中的萨提儿、《奥义书》中的迦毗罗卫国王婆罗门、《薄伽梵歌》中的释迦牟尼等。
(9)雕刻:古印度雕刻艺术的代表是犍陀罗地区雕刻家创作的作品,主要有佛像、佛塔、经书和雕像等。古印度佛教雕刻艺术也很发达。
(10)建筑:古印度建筑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而闻名世界。
(11)雕塑:古印度雕塑具有写实性强和艺术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他们运用多种雕刻技法,塑造出各种生动、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五、印度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古印度文明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古印度文明曾一度对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印度和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之间曾有密切联系,古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在这些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在印度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印度教信仰宇宙论,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人类是从神界降到凡间来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的。
佛教在印度也很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印度不仅有许多佛教寺庙,而且还保存着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址。印度还保留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寺庙。
在古代印度宗教中,有一种称为“吠陀”的诗歌集。相传,公元前12世纪至前7世纪期间,印度中部有一座名为“梵天”的天神居住着。
梵天曾创造了整个宇宙,创造了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他又创造了“吠陀”,即诗歌集、圣歌和音乐。
“吠陀”是人们在生活中创作出来并朗诵出来的诗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形式之一。
它记录了梵天对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时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和感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及人们劳动、生活、战争等各种情况和现象。
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生等问题所进行探讨所产生的思想成果以及对当时社会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及幻想后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及人们劳动的现象。
作者观点1、印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都是亚洲文明,只是两种文明有不同点。
3、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
4、中国和印度在人类历史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各自国家内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了中国和印度在文化上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5、中国和印度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都属于文明古国,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渊源。
6、中国和印度都属于亚洲国家,但是由于地域和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导致了两国人民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10、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有着悠久历史;而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但由于其自身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原因导致了其不具备文化优势。
11、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国家,而且两国人民之间也都有着很大差异;而中国与印度之间又有很多相同之处。
参考文献1.《古印度文明研究》,郭文安,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7-46页。
2.《印度古代文明研究》,刘仁静著,张瑞辉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7页。
3.《古印度文明研究》(张静编),黄有光、崔世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34页。
4.《古印度文明研究》(黄有光著),周桂钿译。
5.《古印度文明研究》(李耀宗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08页。
6.《印度文明与古代中国》(吴兴华、郭文安、张静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