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杜甫阁夜第48章 杜甫(6)第49章 李华

《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1)

目录:

第45章 杜甫(3)

第46章 杜甫(4)

第47章 杜甫(5)

第48章 杜甫(6)

第49章 李华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2)

第45章 杜甫(3)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②。

五更鼓角声悲壮③,三峡星河影动摇④。

野哭千家闻战伐⑤,夷歌数处起渔樵⑥。

卧龙跃马终黄土⑦,人事音书漫寂寥⑧。

【注】

①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②霁(jì):雨过天晴称为霁。

③鼓角:古代军中用于报时、发令的鼓和号角。

④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星辰。古人认为天上星辰摇动就预兆要有战事发生。

⑤战伐:这里指的是当时蜀地崔旰和郭英乂、杨子琳、李昌夔之间的混战。

⑥夷歌:指蜀地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的少数民族。

⑦卧龙跃马:指诸葛亮和公孙述。

⑧人事音书:仕途生涯和亲朋的信息。漫:徒然、白白地。

阁夜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居夔州西阁。当时蜀中战乱频繁,李白、严武、高適等诗人的好友都相继去世。诗人孤苦困顿,心情沉痛,于是写下来了这首诗,抒发情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人在开首点明了季节。时值冬日,昼长夜短,诗人有时光飞逝之感,诗人用一个“催”字,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感觉。“天涯”既指夔州,也含有诗人沦落天涯的意味。霜雪初停,雪色惨白发出寒光,使天气更加寒冷。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五更”承接“寒宵”写出了诗人在夜晚的见闻。在这个清朗的夜里,战鼓和号角声音分外响亮,那声音如此的悲壮。这反映了夔州附近也处在战乱中,五更时,军队就已经行动了。烘托了一种紧张军事氛围。诗人仰望长空银河明亮,闪闪发光,星影随着江水摇摆不定。同时,银河动也呼应前一句,暗示着战乱没有平息。语言清丽,语调铿锵有力,语气沉郁苍凉。其中饱含诗人悲壮的情怀。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天将亮时,诗人的见闻。人们闻听战事,千家痛哭流涕,夷歌不断传来。这是一个多么凄惨悲哀的场景啊。“野哭”、“夷歌”,这两处景色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非常典型。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远望夔州西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不禁感慨历史人物,贤恶不同,但最终都化作了一抔黄土,所以,我这样一个孤苦的人又能怎么办呢?所以,现在的战乱动荡,自己无边的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两句表面是派遣之词,但其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忧愤之情又是那样的沉郁。

这首七律,以时间为顺序,精选了夜宿西阁时的见闻,并结合自己的联想,诗人纵横天地、俯仰古今,感情悲怆,笔力苍劲。

后人点评

清人冯舒:无首无尾,自成首尾;无转无接,自成转接,但见悲壮动人。诗至此而《律髓》之选法于是乎穷。(《瀛奎律髓汇评》卷一)

佳人①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②。

关中昔丧乱③,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④。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⑤。

合昏尚知时⑥,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⑦。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⑧。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⑨。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

①佳人:貌美女子。

②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③丧乱:指遇到安史之乱。

④转烛:指烛火随风转动,喻世事变化无常。

⑤新人:丈夫新娶的妻子。

⑥合昏:合欢树,它的叶子朝开夜合。

⑦旧人:佳人自称。

⑧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表明佳人的清贫。

⑨动:往往。盈掬:满捧。掬,两手合捧。

佳人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发生已经有五年,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在战乱后的凄惨遭遇,和她的高洁情操。

这首诗按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前八句,主要写了佳人的家庭在战乱中支离破散。第一句用“绝代”形容了佳人的绝美容貌,接着居于“空谷”体现了她情趣的高洁,而“幽”字暗示了佳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三四句说明了佳人本是富贵人家的女子,落难到此。绝代的美丽女子竟然沦落到乡野空谷中,表现了佳人命运的悲苦,境况的悲惨。这里我们不禁对佳人的身世产生了好奇,那么,她的家人在哪里呢?他们怎么不来接女子呢?接着佳人说到“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原来,安史之乱中,她的兄弟们惨遭杀戮,所以,她的娘家已经家破人亡了。女子不禁感叹“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语言率直坦诚。

第二部分(从“世情恶衰歇”到“哪闻旧人哭”),这部分主要写了佳人丈夫薄情抛弃了她。“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这两句写了女子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世事变化无常的感叹。诗人用“转烛”比喻世事变化之快,非常恰当、贴切。这两句为下面对丈夫的变心做了铺垫。接着妇女言其丈夫“轻薄”抛弃了她,令娶了“新人”,诗人用合欢树和鸳鸯做比喻,表现了佳人丈夫的绝情,和佳人内心的痛苦,合欢树尚且开合有时,鸳鸯还知道不独宿,而佳人丈夫竟然比植物动物还要绝情,佳人对丈夫的愤怒溢于言表。“新人笑”“旧人哭”这对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佳人的激愤心情。娘家人已经破败了,而丈夫又无情地抛弃了她,可见佳人遭遇的坎坷悲惨。

第三部分是最后八句。主要描写了佳人的清贫生活,赞美了佳人的高洁情操。“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句中的清澈的山泉水就象征了佳人清净高洁的品格,语言慷慨庄重、纯洁端丽。佳人生活清苦,派婢女卖珠,用松萝植物修补茅草屋,佳人生活清贫,却没有愁苦,却忙着修整这个小家,有安贫乐道的意味。佳人头不插花,常常手中柏“盈掬”,虽然,天气寒冷衣服单薄,佳人在日暮中静静地倚修竹。此时仿佛一个不卑不亢,傲然独立在竹林中的美女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描写表现了佳人不被坎坷遭遇打倒,像柏和竹那样有着高洁的情操。描写细腻形象,清幽意境自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这首五言古体诗,诗人通过描写佳人这个形象,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从中寄托诗人高洁的志向和情操。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她美丽高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顿生同情和敬佩之情,引起很多人思想上的共鸣。语言朴素诚恳,含蓄蕴藉,感人肺腑。

后人点评

清人黄生: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杜诗说》卷二)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②。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

①江汉: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秋,杜甫漂泊到湖北公安时写的诗,因为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②苏:康复之意。

③老马: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江汉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从夔州出峡,漂泊于湖北公安,在此作下了这首诗,这时他已五十六岁,诗人到老仍如浮云一样漂泊不定,饱尝艰辛,心中自当颇多感慨,但是,诗人并不因此而悲观消极,而是表现出了暮年壮心不已的顽强精神。

“江汉思归客”写诗人写自己是滞留在江汉的思归客,其中饱含了漂泊在外,思归不能归的辛酸,滞留江中表现了诗人的窘况。“乾坤一腐儒”句,诗人称自己是天地间的一个腐儒。“乾坤”二字体现了诗人心怀远大,而“腐儒”二字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潦倒一生。写出了一个独特的诗人形象。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人紧扣前面的“思归客”,在这两句中寄情于景,将深沉的思乡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诗人看着天上漂浮远方的浮云和孤独高挂天空的明月想到自己和它们一样孤独。诗人内心的情和他眼前的景交融在了一起,那云、月的孤单就象征了诗人的孤独。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两句用“落日”和“秋风”做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壮心不已的顽强精神。注意这里的“落日”和“秋风”非实景。落日代表暮年,但诗人仍壮心不已,秋风萧瑟,吹在诗人身上,诗人没有感到一丝寒意,反倒感觉自己“病欲苏”。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有这样乐观顽强的精神,让人敬佩。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两句再次体现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精神。诗人在这里拿“老马”自比,表明自己虽然人入暮年,但像老马那样还有用途。其中隐含了诗人愤怒不平的心情和心思报国的积极豪迈的情怀。

这首五律用字凝练,比喻恰到好处,情景相融,具有强烈感染力。

后人点评

《灜奎律随》曰:“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公之意自比于‘老马’,虽不能取‘长途’,而犹可以知道释惑也。“

江南逢李龟年①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②,崔九堂前几度闻③。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

①江南:这里指长江、湘水一带。李龟年:唐代著名音乐家,开元、天宝年间负盛名,受唐玄宗赏识。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②岐王宅:在今洛阳尚善坊。岐王,即李范。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寻常:经常。

③崔九:即崔涤,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故有此称。受玄宗宠信,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

李龟年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春,杜甫漂泊到湖南潭州(今长沙市)时,遇到了流落湘江的著名乐工李龟年,今非昔比,诗人感怀世事沧桑写下了这首怀旧诗,这首七绝,包含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前后的追忆,韵味深厚,内涵丰富。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主要写了杜甫早年间和李龟年交往的情景。“寻常”、“几度”都表明了李龟年长长出入于富豪权贵之间。当年,王亲贵族都爱好文艺,李龟年善唱歌,成为当时极富盛名,容显一时,而杜甫因才华卓著,受到岐王和崔涤的赏识,他们常常邀请杜甫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当时两人都是青春年少,充满抱负、踌躇满志。这也暗示着盛唐时繁荣和兴盛,表现了诗人对盛世和平年代的无限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点出了两人再次相逢的季节和地点。看似轻松的两句,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情感。在风光秀丽的江南,看到的是花朵凋零,遇到了潦倒的朋友,不禁感伤满怀。两人世事沧桑,人生巨变,八年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势已衰,两人也因为战乱而各自漂泊在异地,居无定所,落魄潦倒。两位老人艰辛的经历和潦倒的晚年,也是国家由盛转衰这一历史的反映。诗人回想过去荣显时光,简直是遥不可及梦境,让人无限悲哀和沉痛。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3)

第46章 杜甫(4)

这首诗简洁凝练,高度概括,把读者带入了宏阔的历史长河中,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国情家事的巨大变化凝聚于简单景象中,举重若轻,内涵却极为丰富,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后人点评

清人何焯:四句浑浑说去,而世运之盛衰,年华之迟暮,两人之流落,俱在言表。(《义门读书记》卷五十六)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①,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②,自在娇莺恰恰啼③。

【注】

①蹊(xī):小路。

②留连:即留恋,不愿离去。

③恰恰:形容鸟鸣声悦耳动听

蝴蝶

上元元年(760)杜甫经受离乱之苦后,终于在成都建了草堂,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诗人为此非常高兴。于是,诗人独自漫步江畔,见春景生情,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黄四娘家花满蹊”,首句点出了寻花的地点。诗人在黄四娘家附近看到了怒放的鲜花,第一句以“黄四娘”入题,自然亲切,诗文的生活情趣倍增。

紧承“花满蹊”,诗人开始写鲜花,那鲜花“千朵万朵”,可见花之多,也具体地揭示了上句鲜花满蹊的程度。花团锦簇,繁茂的鲜花都“压枝低”了。“压”和“低”这两个字使用得非常生动、准确,那花繁叶茂的春景仿佛就在读者眼前。

接着第三句诗人从写花写到了,在花丛中飞舞的彩蝶。“留连戏蝶时时舞”中的“留连”表明了彩蝶被这娇艳美丽的鲜花迷恋住了,飘飞起舞,徘徊在花丛中迟迟不肯离去。彩蝶纷飞,花丛芳香四溢,美不胜收,这“留连”二字不仅指蝴蝶,也暗指诗人自己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诗人最后还是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诗人一边赏美景,“时时”还会听到小巧可爱的黄莺在树枝间鸣叫,“时时”二字表明诗人不是偶尔听到,而是频繁、总是能听到。“娇”字写出莺声娇柔轻软的特点。“自在”二字不仅是写黄莺的姿态,也在无形中传达出黄莺给诗人带去的轻松愉快的感觉。诗人以漫步为线索,通过视觉和听觉角度,勾勒自己行进中的春景见闻,把春天描绘得生机盎然,纷繁热闹。最后诗文以黄莺歌声“恰恰”结束,余味无穷。

这首小巧的七言绝句,优美自然,流畅和谐,灵动活泼,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虽然只写了“花”“蝶”和“莺”这三种事物,但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春天的气息,言简而义丰。

后人点评

秦观曰:“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嗓,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韩愈论》)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①,一行白鹭上青天②。

窗含西岭千秋雪③,门泊东吴万里船④。

【注】

①黄鹂:鸟名,即黄莺。

②白鹭:水鸟名。

③含:这里有镶嵌的意思。西岭:即成都西面的岷山,山上有积雪常年不化。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

绝句四首(其三)

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地动乱,杜甫逃到外地避难,第二年,安史之乱平定,又过了一年,严武重新回到成都。杜甫闻听严武回蜀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也紧跟着回到了成都草堂。诗人回来时看到充满生机的春景,诗兴大发,于是便写下了这组七言绝句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起笔写下了一对工整的对仗句。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那里欢歌,明丽的“黄”色和“翠”色加上黄莺的悦耳的鸣叫,把春意写得清丽热闹、生机勃勃,充满愉悦的气氛。碧蓝天空上一行白鹭在自由翱翔。这次句把白鹭飞翔的优美姿态形象而生动地烘托了出来。这两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艳明丽的颜色,编织成了一幅绚烂美丽的春景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在下联又使用了工整的对仗句。诗人凭窗远眺,西山顶上白雪皑皑,在碧蓝的天空中显得浑宏壮丽,色彩明丽,物象清晰。“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风景画,这样的美景自然让诗人心情的舒畅。向门外看去,只见江岸停泊着船只,诗人想到这些船即将经历岷江、穿越三峡,沿江而下,奔向万里外遥远的东吴了。在战乱年代,船只在江水中通行不畅,重重受卡,而战乱平定,船只畅行无阻了,那么自己就有回家的希望了。最后一句,气势宏阔,意韵深远。

全诗每句一景,共写了四景,这四景形成了一个完美统一的意境,其中渗透着诗人或喜悦或怀思的细微而复杂的情感。语言优美,色彩明丽,如诗如画。

后人点评

《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客至①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②,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④,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⑤,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

①客至:客,指崔明府,唐人把县令称为明府。

②舍:家,这里指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

③蓬门:茅屋的门。

④盘飧(sūn):泛指菜肴。飧,熟食。兼味:几种味道,意菜少。樽:酒器。旧醅(pēi):隔年陈酒。

⑤肯:能否,这是诗人在向客人征询意见。

客至6

这首诗是肃宗上元二年(761)时所作,诗人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诗中表现了诗人质朴的性格和对朋友来访的喜悦之情。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两句写诗人田庄附近的景色,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是春季和地点,其中也表现了客人到来前,诗人喜悦的心情。“舍南舍北皆春水”,一句写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诗人家被水围绕,景色优美秀丽。“皆”字突出了春季江水充沛。只有群殴日日飞来,群殴长用来代指隐士,而群殴日日来,表明了这里环境清幽寂静。少有人来访。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写到自己家里情况,接着引到客至上来。以诗人向客人诉说的口吻写到,因为少有人有来拜访,所以庭院的小路上长满了花草。我这紧闭的柴门,今天就为您打开。这两句表达得亲切质朴而自然,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对客人来访的喜悦心情。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自述贫穷待客不周,具有浓浓的乡土淳朴气息。仿佛看到诗人邀请客人吃饭饮酒,听到诗人在想客人抱歉地说:离街市较远,买东西真不方便啊,所以都是一些简单的菜,买不起名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就请随便进用吧!这些话热情淳朴,非常亲切,同时诗人待客的热情和对客人歉疚心情,历历在目。同时这两句也体现了诗人和客人之间的以诚相待的深厚感情。氛围融洽、和谐,充满生活气息。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最后诗人进一步选用了一个经典画面,将席间的热情气氛推向了高潮。诗人询问客人能否请邻翁一起来饮酒,接着诗人便隔着篱笆高喊邻翁。这个画面写得非常细腻传神,仿佛诗人高喊的声音就在耳边,其中的兴奋、欢快气氛非常明显。

这首七律,语言平白如话,描写细腻传神,表达真率,自然亲切,生活气息浓厚,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对客人到来的高兴心情。诗人将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情趣盎然的生活场景。

后人点评

明人李沂:天然风韵,不烦涂抹。(《唐诗援》卷十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②,下者飘转沉塘坳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④。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⑤,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⑥。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⑦。

床头屋漏无干处⑧,雨脚如麻未断绝⑨。

自经丧乱少睡眠⑩,长夜沾湿何由彻○11!

安得广厦千万间○1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3,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14,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

①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这里是概数,表明茅草少。

②挂罥(juàn):挂,缠绕。罥,挂。长:高

③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坳,低凹的地方。

④“忍能”句:竟忍心孩童当面做“贼”。

⑤呼不得:呼唤不回来。

⑥向:渐近,趋近。

⑦“娇儿”句: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⑧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窗,阳光从这里射入屋中。

⑨雨脚:雨点。

⑩丧(sāng)乱: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11何由彻: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呢?彻,彻夜。

○12安:哪能。

○13大庇(bì):全部掩护起来寒士:泛指贫寒的读书人。见(xiàn):通“现”。

秋梦所破歌

唐肃宗上元三年(762)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自己的草堂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人借写茅屋中生活的艰辛,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古体诗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号”二字,把秋风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风声之大,风势之猛烈。正因为狂风怒吼,诗人茅屋上的几层薄草被卷起,这两句写得短促,节奏快,表现了诗人焦急的心情。屋顶上的茅草随着风到处飞,“茅飞渡江洒江郊”中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表明风大茅草都没有落到地上。洒下的茅草“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由此可见,被风卷走的茅草是不能在收回来了。诗人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作词细致传神地描写了茅草飞走的全过程,诗人紧盯着茅草的每一个动作,可见,他内心的紧张焦虑。诗人没有描写自己的心情,但通过这些景色的描写,垂老的诗人在风中焦灼和激愤的表情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到“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五句继续第一部分的内容,写到不仅“洒江郊”的茅草没有办法取回了,落在地上的可以收回的茅草,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因为诗人“老无力”,所以,在他忍心看着孩童在他面前做盗贼。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自己“老无力”而被孩童欺侮的愤怒心情。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倚杖自叹息”,“倚杖”进一步体现了诗人“老无力”;“自”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辛酸。

总结这两部分内容,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诗人非常穷困,因为穷困,所以,房上不值钱的茅草被吹走,都让诗人坐立不安、焦灼万分。而孩童们也欺他穷困,故意抱着不值钱的茅草逃跑。诗人生活真是困窘不堪啊。这些也为下文诗人感怀抒情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从“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的破屋刚刚受到了狂风的蹂躏,紧接着又遭到连夜大雨的摧残。“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写了风终于停了,可是,天气越来越“昏黑”,这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诗中“墨色”“默默”“昏黑”勾勒出了一幅凄怆黯淡的图画,流露了诗人的愁苦之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穿在身上的衣服“冷似铁”,穿上被子被“塔里裂”,可见环境是多么的凄冷,但是当时正值八月,还不是很冷,为什么诗人感到这样冷呢?原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内没有一处干的地方,雨水不断地向屋里露,这样的环境怎么不让人冷呢。诗人由这样窘迫的环境想到了导致自己生活如此悲惨的原因—安史之乱。正是因为国家动荡,战乱频繁,诗人背井离乡、穷困潦倒。接着诗人又写到现实,诗人在雨夜中煎熬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天亮。

诗人在雨夜彻夜难眠,由自己困窘状态,自然想到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千家万户,于是便有了第四部分(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到最后),诗人发自肺腑的呼号。“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声音宏亮,铿锵有力,气势奔腾,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冲天的豪气。诗人从困苦的生活体验中喷薄而出的豪情和希望。诗人感叹如果“突兀见此屋”,那么,诗人自己即使困顿而死也足以,这是多么深沉的情感爆发,诗人将自己的痛苦和社会、百姓的苦难紧密相连,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至此,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激人奋进。

后人点评

《唐宋诗醇》云:“极无聊事,以直笔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①。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②,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①危樯:高高的桅杆。

②著:著名。

旅夜书怀

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好友严武突然去世,杜甫在成都孤独无依,于是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就是杜甫在漂泊的舟中所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舟中见到的近景。意思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单地停泊在夜晚的江中。“细”字体现了力量弱小,无所依傍。“独”字体现了孤单之情,这两个字烘托了寂寞孤单的凄凉景色,反映了此时无奈漂泊江中的杜甫的心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描写的是远景:闪亮的星星低垂天际,原野一片广阔。月随波涌,大江滚滚东流。诗人用雄健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别样的宏伟壮阔的江中夜景。而在雄伟的大自然面前,诗人的形象反倒显得越发的渺小了。这两联的景色描写都为接下来诗人的“书怀”蓄势。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自己名声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的,而自己为官生活却应为老迈多病而结束了。“岂”字有怀疑的语气,诗人向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却受各种情况的影响而不能实现,反倒写的文章称名于世,而这个结果并不是诗人的心愿,诗人更希望自己在仕途上能一展才华,保家卫国。诗人休官,却不是因为诗人的老病,而是受人排挤,这又不是诗人的原意做的,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满,这也揭示了诗人沦落到此的原因是仕途不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在最后说自己飘飘一身像是什么?不过像一只在广阔天地间游荡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用一个将自己比喻成沙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心中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酸楚和悲戚之情,

这首五律,没有用句直接抒情,却字字句句含情,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完美地寄托在了所见到的景色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质朴简单,通俗易懂。表达感情含蓄委婉。

后人点评

清人纪昀: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五)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①。

苟能制侵陵②,岂在多杀伤。

【注】

①疆:疆界。

②侵陵:侵扰。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4)

第47章 杜甫(5)

擒王

诗人先后写了《出塞》九首和五首,加前、后字以示区别。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架祸契丹,于是征调天下百姓征讨攻伐外族,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前出塞》九首,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讨吐蕃的事件,借以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本书所选的为其中第六首。 前四句写战斗的关键,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制敌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敌制胜。两个“当”和两个“先”,使诗文节奏明快和谐,通俗易懂。这四句一气呵成,浅明有理,畅快淋漓,为下文诗人的议论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作战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良好的策略,所以,诗人在接下来的四句中,慷慨陈词,提出自己观点。诗人认为,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守卫边疆,而不是为了征伐。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还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为限。所以,在能够保卫国家的前提下,尽量不要动用武力,更不要靠自己强大的武力去侵略其他国家。由此可见,诗人的最终观点是既要拥有武力,又不能穷兵黩武,要以“制侵陵”为限,这样,才是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这首五律,诗人站在国家的角度来写的,浅明有哲理,气势恢宏,充满正义之气。

后人点评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①,巫山巫峡气萧森②。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③。

丛菊两开他日泪④,孤舟一系故园心⑤。

寒衣处处催刀尺⑥,白帝城高急暮砧⑦。

【注】

①玉露:指秋天的霜露,霜露晶白所以把它比喻成玉。凋伤:指草木凋零。

②巫山巫峡:泛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山和峡谷。

③塞上:指巫山。

④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经历两个秋天,所以说“两开”。开,一字双关,既指菊花开,又指泪眼开。

⑤故园:指长安。

⑥处处:指家家。催刀尺:指赶制冬衣。

⑦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

秋兴八首(其一)9

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暂居夔州。生活孤苦飘零,诗人晚年又病痛缠身,怀才不遇,所以,心情孤寂、阴郁。在秋季里,不免触景生情,写下了《秋兴》组诗。本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在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季节和地点。寒冷的霜露打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呈现一片萧瑟阴森的景象。诗人用沉重的笔触为整首诗渲染上了萧条肃穆气氛,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接着诗人的视线从峡谷转移到了江上。峡谷中的江水波浪滔天,气势汹涌;塞上风云阴沉浓密,好像要和地面接近。地上的江水“兼天涌”,而天上的风云“接地阴”,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天地之间混沌一片,天上地下,到处是惊涛骇浪,狂风阴云,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黯淡阴沉。诗人将自己心理的感受和看到的景色相连,这阴郁的景色,其实也是诗人动荡凄苦内心的反映。

诗人此时此刻在想着什么呢?“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原来诗人想到,秋菊已经两度开花,自己也已经漂泊在外两年之久,还没有回到家园,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老泪纵横,诗人的内心始终牵挂着故园,深深的思念,化作了无边的痛楚,煎熬着诗人。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开”字双关,既指菊花开,又指诗人泪眼开。“孤舟”二字流露了诗人漂泊孤零的伤感。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时分,诗人听到砧声四起,妇女们正忙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过冬御寒的衣服,而诗人孤苦伶仃、漂泊在外,谁又会给诗人制作过冬的棉衣呢?“催”、“急”既是对人们忙碌制衣的体现,也是诗人自己内心盼望早日回家的流露。这寒秋中的砧声让诗人更感孤单和忧伤。

诗人用雄浑的笔触使秋的气氛无处不在,笼罩全诗,秋中抑郁肃穆的气氛,萦绕在字里行间,挥之不去。

后人点评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曲江二首①

杜甫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②。

且看欲尽花经眼③,莫厌伤多酒入唇④。

江上小堂巢翡翠⑤,苑边高冢卧麒麟⑥。

细推物理须行乐⑦,何用浮荣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⑧,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⑨,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⑩,点水蜻蜓款款飞○11。

传语风光共流转○12,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

①曲江:又称曲江池,今陕西西安东南,是唐朝重要的游赏地方。

②万点:指很多花瓣飘落。

③经眼:从眼前经过。

④伤:忧伤。

⑤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⑥“苑边”句: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⑦物理:事物的道理。

⑧朝回:退朝回来。典:典当。江头:指曲江边。

⑨行处:到处。

⑩深深:在花丛深处。见:通“现”。

○11款款:形容舒缓的样子。

○12共流转:一起逗留游玩。

古来稀

第一首,这首诗是乾元元年(758)暮春,诗人被任“左拾遗”时写的。诗人因为疏救房琯,惹怒了肃宗,之后,被肃宗疏远,他的意见不能被采纳。诗人在曲江饮酒赏花排遣内心的抑郁。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芳菲飘散的景象,仿佛可以闻到四散的花香。这在得意人的眼里是芳花烂漫的,但是,在诗人眼里“一片花飞”反倒使春天减少了,“风飘万点”中诗人感到春天易逝而生起了愁绪。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花儿“飘飞万点”已经成为现实,那么还生长在枝头上的花儿就倍加珍惜了,可是,诗人眼看着花瓣一片一片地从天空中飞落殆尽。这“且看”句通过“且看”“欲尽”“花经眼”这些词将诗人赏花落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一片片花瓣让诗人这样怜惜,那么“飘万点”的情景又会使诗人多么的伤心可惜啊。花落诗人愁,于是接着诗人写“莫厌伤多酒入唇”,花飞万点让人愁绪满怀,虽然就已经饮了很多,但是诗人还是禁不住再喝几杯,其中伤春之情全融入酒中,感情曲折委婉,用笔细腻生动。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花儿飘落到江上,诗人发现江上曾经住人的小堂,现在已经荒芜,翡翠鸟在那里筑起了窝。接着诗人又看见原来踞高冢前的石雕麒麟,现在倒卧在地上了,一片落寂。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诗人看到花落春逝,看到小堂和麒麟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想到曾经这里是多么的繁荣华丽,由此诗人悟到世事变化无常,繁荣只是朝夕之间,所以,还是及时行乐吧,不要让荣华羁绊了自己。

《曲江》二首属于联章诗,两首诗内容有联系,接下来第二首,诗人就是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句写的。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此时正值暮春,在长安还可以穿春天的衣服,但是,诗人“典春衣”暗示着,冬衣都被典当光了,所以,就开始典当春天穿的衣服了,从中也可见诗人的贫穷。“日日”二字突出了典衣的频繁,诗人总是典当衣服干什么呢?最应该的是维持生计,生活吃饭吧,但不是,诗人只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

接下来诗人又写到“酒债寻常行处有”,诗人为了喝酒典当衣服已经无法支付了,便到处都欠下来酒债。“行处有”表明诗人走到哪里就喝到哪里。诗人典衣赊欠还要卖酒喝,为的什么呢?

“人生七十古来稀”,读到这里,我们才知道,诗人想到人生苦短,而自己又无法得志,那就得逍遥时就痛快地逍遥。这是愤怒时的牢骚话。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接着诗人写到江边景色。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幅恬淡安静、自由自在的景色。“深深”“穿”“款款”“点”这些字词都用得恰到好处,笔触细腻生动,意境唯美。为下边的抒情做了铺垫。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诗人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有害怕着美丽的风景丢失,所以,不由自主地说,明媚的春光,和蝴蝶、蜻蜓一起流转,让我观赏,哪怕这美好的时刻只是暂时的,千万不要连这点心愿都违背我啊!”诗人表面上惜春,但是,言外有他意,意蕴深远,让人回味。

后人点评

《瀛奎律髓汇评》云:“淡语而自然老健。”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①,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②,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③!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④。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⑤!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⑥,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⑦,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⑧,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⑨,独与老翁别。

【注】

①石壕(háo)村:今河南省陕县东。

②逾:翻越。

③一何:何等,多么。怒:恼怒凶狠的样子。

④邺(yè)城:即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

⑤已:停止,结束。

⑥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⑦老妪(yù):老妇人。

⑧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朝官兵和叛军在此对峙。

⑨登前途:踏上征途。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军六十万包围安庆绪于邺城,但因为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惨败,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补充兵员,到处抓人,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任所。因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本书选的《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采用实录的手法,叙述了官吏夜抓人整个过程,揭露了官吏们的强暴,反映了百姓们艰难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句。写诗人投宿石壕村,傍晚官吏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开门见官吏。诗文开始就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点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吏夜捉人”一句,是整个文章展开的依据,正是因为此,才会有后边的一系列事情发生。这里诗人没有说“招兵”或“征兵”而是说“捉人”,可见诗人没有半点修饰,真实描写当时情况,寓意诗人对此行为愤慨和批判之情。官吏们在“夜”里捉人,这个特定的时间,含意丰富,这表明百姓白天都藏起来,官吏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里突然袭击,从白天到黑夜,官吏不断地抓人,抓人手段残暴,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得安宁。“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两句中,老翁、老妇动作的迅速和有条不紊,表明这种捉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夜里他们也高度警惕,一旦有响动,老翁立刻逃走,老妇周旋。

第二部分(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中“呼”和“啼”,“怒”和“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一何”二字的渲染,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吏”的横暴嚣张的形象和“妇”的痛哭流涕的氛围。“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暴吏的怒呼,引起下文妇人的“致词”。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写了妇人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而其中已经有两个牺牲,老妇陈述了这样一个悲惨事实,希望能够博得官吏们的同情,但是,老妇的诉苦无济于事,虽然文中未说,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官吏摔锅砸门到处找人的情形,官吏可能问,难道你家里没有别人了吗,再次逼问老妇,老妇于是说“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无人”“唯有”形成了矛盾,可见,老妇不愿说出,可能孩子哭,所以老妇不得不说,官吏发现了儿媳,老妇担心儿媳被抓走,说了种种情况,希望官吏高抬贵手,最后,老妇为保儿媳不让孙子饿死,便挺身而出自己去服役,至此,老妇的院落才恢复平静。

最后一部分(从“夜久语声绝”到最后),写事情的结局,“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暗示着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在屋中低声哭泣。“夜久”二字,表明了老妇不断向官吏哭诉、哀求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表明诗人也是通宵未眠,关注着事情的变化。“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最后这两句,充满深情,让人倍感心酸。昨夜老妇还在,今天,就只有老翁一个人送别了,可以想象老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痛苦?使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诗人用如实记录了整件事情的全过程,语言朴实无华,再现了那惊心动魄、悲凉凄绝的场面,耐人寻味。

后人点评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蜀相①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⑥?锦官城外柏森森②。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

出师未捷身先死⑤,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

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

②锦官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

③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频烦:一再劳烦。

④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业。开,开创。济,扶助。

⑤“出师”句:指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伐魏,据五丈原,与魏司马懿隔渭水相持,胜负未定。这年八月,诸葛亮病死军中。

蜀相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到达成都,定居在了浣花溪畔。次年春,他来到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没有说“蜀相”而是在写“丞相”,显得分外亲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敬慕之情。“寻”字表明诗人不是漫无目的地漫游而来到诸葛祠堂前,而是诚心来探访诸葛亮祠堂的。“森森”表现了柏树长得高大而繁密,烘托了一种宁静、庄严的氛围。这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笔力洒脱自然,字句中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钦佩和敬仰之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祠堂的阶梯上长满了碧绿的春草,自成一处春景。诗人看不到黄鹂鸟,只能听见它悦耳美妙的声音。这两句诗人从近处着笔,细致地描写了祠堂的景物。祠堂阶梯上生长了春草,暗示了很少有人来这里。而“隔叶”句呼应“柏森森”,说明黄鹂深藏在柏树间,柏树枝叶繁茂,所以诗人只能闻其声,不见其形。“空”字有徒然的意思,表明武侯诸葛亮千辛万苦缔造历史基业,创造的成就,早已经被后人遗忘了。这两句写景句反映了祠堂的荒寂冷落,同时,诗中含有诗人感怀先哲的庄严和肃穆意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是诗人引用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历史典故。诸葛亮多次劳神为国家制定策划计谋。“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继承基业。一片赤胆忠诚之心啊。这两句诗人用深沉雄健的诗笔概写了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和他忠心报国,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这也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所在。感情深沉厚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写了诸葛亮为伐魏六出祁山最后病死沙场的事,集中展现了诸葛亮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表现敬仰他的人对他的痛惜之情。叙述和抒情结合,感情表达强烈,却又余味无穷。

这首七律诗中,诸葛武侯建立基业,鞠躬尽瘁的忠心爱国之情,正是诗人所向往的,是诗人的理想。最后一句,既有诗人对诸葛亮的痛惜之情,也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成分。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

望岳①

杜甫

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钟神秀④,阴阳割昏晓⑤。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⑥。

会当凌绝顶⑦,一览众山小。

泰山

【注】

①岳:这里指东岳泰山。

②岱宗:泰山别称。因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有“岱宗”之称。

③齐、鲁:泰山北为古代齐地,泰山南为古代鲁地。未了:无尽。

④钟:聚集。

⑤阴阳:山南阳面,山北为阴面。割:划分。

⑥决眦(zì):张大眼睛。决,裂开。眦,眼角。入:没入眼中,即看到的意思。

⑦会当:定要。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在洛阳应试落第,他于是就游历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写下了《望岳》诗三首,表现了诗人年轻时蓬勃朝气和轩昂的志气。《望岳》三首分别是咏诵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文中选取的这首是诗人在经过泰山时,写下的咏东岳泰山之作。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诗人初次远望泰山见到的独特景象。诗人刚刚看到泰山内心当是兴奋不已,所以,不由地问了一句,泰山怎么样啊?接着诗人经过揣摩后写到高耸在齐鲁大地中的泰山,青色葱郁。诗人没有正面说泰山怎么高大,而是用“齐鲁”二字,以齐鲁大地广阔来侧面衬托泰山的雄伟,可见泰山的高大,同时这两个字也点出了泰山的地理位置。“未了”二字,展现了泰山葱郁浩大,有蔓延无边之势,烘托了泰山的雄壮和宏伟。诗人视角独特,构思巧妙,泰山的宏伟壮丽的形象跃然纸上。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了近处所见泰山的奇伟秀丽之景。“钟”字这一妙用,将大自然赋予了人的情感,好似大自然特别钟情于泰山,所以,使它奇伟秀丽。因为泰山高大,所以,山的南北两侧,能分隔“昏晓”。“割”准确地反映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语言凝炼,精确、精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写诗人仔细地望山,雄伟的泰山让诗人心潮澎湃,泰山升起层层云烟,这使诗人内心荡漾起来,游兴盎然,泰山美不胜收,诗人的眼睛都看花了,感到眼眶有像要决裂。“决”字写得非常生动,其也体现了诗人的兴奋心情。“归鸟”已经回巢,而诗人还在望着,这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热爱,也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

诗人看到泰山的雄壮景色后,热血沸腾,于是就产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想法。“会当”的意思是“一定”,突出了诗人的坚决。诗人不畏艰险攀登泰山“凌绝顶”,体验那种俯望“众山小”的豪情,也表现了诗人澎湃的豪情和宏大的胸怀。

这首五律用字凝练、精妙。诗人按从远景到近景进行描写,层次清晰。诗人由景生感,最后生情,感情变化自然真实。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齐鲁青未了”,只五字,雄盖一世。“荡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集千家注杜诗》卷一)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5)

第48章 杜甫(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①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③,漫卷诗书喜欲狂④。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⑤。

即从巴峡穿巫峡⑥,便下襄阳向洛阳⑦。

【注】

①官军:指唐朝军队。收河南河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被杀,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安史之乱结束。

②剑外:剑门关南地区称剑外。这里指蜀地。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曾是叛军的根据地。

③却看:再看。

④漫卷:胡乱地卷起。

⑤青春:指明媚的春季。

⑥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重庆嘉陵江上游,有“小三峡”之称。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⑦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写作于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长达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狂喜和急切回家的激动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第一句气势迅猛,语气急促,“忽”字凸显了捷报到来得突然。诗人因为安史之乱未平,所以在“剑外”飘泊多年,饱尝了世事艰辛,现在突然听到“收蓟北”,积蓄多年的归乡愿突然之间很快就实现了,“蓟北”收复,战乱终于平息,百姓终于可以摆脱离乱之苦,诗人终于告别了背井离乡的苦日子,返回老家这些种种对曾经艰辛感伤,对捷报信息的喜悦心情,都集中在了一起,诗人感情迸发而出,心潮澎湃、一时难以平静,所以紧承“忽传”,诗人才有“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样悲喜交加的激动举动。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接着诗人由自己写到了家人,诗人在听到这个好消息后,不由就想起了和自己受苦多年的妻子、儿女。“却看”二字意韵深远,诗人可能想对家人说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也不用再说什么了,笼罩在家人头上的愁云早已经消散殆尽了。而亲人的兴奋,又让诗人兴奋不已,所以诗人干脆“漫卷诗书”和亲人们一同享受狂喜的心情。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一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狂喜心情。诗人以对妻子的口吻写到,趁着这大好时光“放歌”、“纵酒”,我们也该用青春焕发的心情,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季里,和儿女们“作伴”“还乡”。诗人想到这里,心情当是舒畅兴奋不已。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想到了“还乡”心情自是激动不已,于是,便提前设想了自己回家的行程,“即从”、“便下”两句贯串一体,轻松流畅。“巴峡”和“巫峡”之间江河狭窄,所以,诗人用“穿”,而“巫峡”到“襄阳”之间,顺流而下,所以用“下”,而从“襄阳”到“洛阳”,改为陆路,所以用“向”,可见诗人用字之精练准确。这些字也表现了诗人想要还乡的急切心情。虽然“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他们都相距甚远,但是在诗人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两幅快速如流水般行舟于江流之间的情景,回家在瞬息之间。这两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正在陶醉想象之中,无限联想的样子,到此诗文戛然而止,留下了让人遐想的空间,言尽而意未止,余韵悠远。

这首七律,将喜悦之情写的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格调明快自然,感情汹涌澎湃。

后人点评

清人张谦宜: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纟见斋诗谈》卷四)

戏为六绝句(其二)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①,轻薄为文哂未休②。

尔曹身与名俱灭③,不废江河万古流④。

【注】

①王杨卢骆:指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②轻薄:轻浮浅薄的人。哂(shěn):讥笑。

③尔曹:即你们。这是不客气的称呼。

④不废:不影响。

“王杨卢骆当时体”,王勃的诗突破了宫体诗束缚,风格清新明朗;杨炯的诗大气磅礴,豪迈健硕;卢照邻的诗辞彩富丽,内容广阔,意境清远;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感情悲愤激烈。诗人认为初唐四杰的诗文是当时的诗体,代表了当时的诗文风格。

“轻薄为文哂未休”,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有些轻薄浅俗的人嘲笑四杰的诗文,讥讽不止。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人写道,那些嘲笑四杰的轻薄之徒,只是一时的聒噪非议,他们最终是身死和非议一同消失,根本不影响四杰那像江河之水,万古长流的名声的。最后两句非常富有哲理性,表明杰出的事物是不会因为外界的污蔑、干扰而改变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尚有村②。

一去紫台连朔漠③,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④,环佩空归月夜魂⑤。

千载琵琶作胡语⑥,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

①荆门:指荆门山。

②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入宫,和亲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唐朝时候还有昭君故址,所以说“尚有村”。

③“一去”句:指的是昭君出塞,不再回来这件事。紫台,指帝王宫殿。

④省识:认识。春风面

⑤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⑥“千载”两句:昭君出塞,戎装骑马,怀抱琵琶,作思归歌《昭君怨》。作胡语,因琵琶为胡人乐器,所以所奏曲皆为胡音。

昭君出塞

这首七律是诗人居在夔州时,遥望数百里外的昭君村,感怀昭君而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人在开首先点出了昭君村的地址。诗人与昭君村相隔数百里,从夔州遥望是看不到昭君村的,所以诗人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勾勒出来雄伟壮丽的景色。“群山万壑”本就非常雄伟壮观,接着诗人用“赴”字突出三峡齐聚一起雄伟气势。接着诗人点出昭君出生在这样一个雄伟奇丽环境包围的小村庄。起笔气势非凡,雄伟壮阔,这样的环境才能产生像昭君这样的神奇人物。

诗人接着由昭君村写到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用了简洁有力的笔触,概写了昭君出塞这件事情,只两句话十四个字,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痛苦。苍茫大漠漫无边际,好似能吞灭一切。只有昭君青冢在荒漠中遥望大汉,永远不会消失。这是多么宏阔而悲戚的场面,天地无情,昭君有恨,深沉而深刻,感人至深。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诗人进一步写造成昭君悲剧一生的原因是昏君。汉元帝昏庸,只看图画不看人,宫中女子命运完全掌握在了画工的手里,也因此造成了昭君的悲剧。“省识”二字表明汉元帝只是对昭君图像一扫而过,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因此酿成了昭君一生的悲痛,其中蕴含着愤怒之情。虽然昭君身埋塞外,但她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故国。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最后诗文以琵琶曲结尾,点名主题,昭君的怨恨在琵琶曲中源源不断地传达出来。暗喻昭君千载孤寂之感。“千载”二字为人们留下了长久的思考和追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荒郊大漠,昭君抱琴独奏的凄婉图画,画中昭君紧蹙的愁眉,那么清晰。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起得磊落。(《唐诗品汇》卷八十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①,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②,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③,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泪痕干⑤。

【注】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居住。

②怜:想。未解:尚不懂得。

③云鬟(huán):环形发髻。

④虚幌:透明的窗帷。

⑤双照:喻指团聚的日子。

月夜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的时候,天宝十五年(756)秋,诗人被叛军俘虏到长安,诗人借此诗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开篇没有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直接就写到了亲人避难的鄜州,可见诗人急切想要见到家人,心情焦躁不安。因为自己深困长安,今夜,就只能有妻子一个人看月了。那么,家中还有儿女们呢,可以和妻子一同赏月啊。

接着在第二联诗人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句点明,妻子不是单单看月,而是看月怀念诗人,而此时,儿女都很小还不知道思念父亲,孩子不能分担母亲的思念,这反衬了妻子更加孤单。一个“忆”字饱含了辛酸之情。曾经和妻子在一起赏月、共度难关的日子,可能在诗人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吧。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句诗人想到了妻子独自赏月时的情景。秋雾打湿了妻子的云鬟,月亮的发出寒冷的清辉光,照耀在妻子的玉臂上。这两句表现了妻子独自思念之深,甚至雾打湿衣服,天气渐渐寒冷,还不知道,只想着在远方丈夫的安危。这些完全是诗人想象到的,诗人想象得这样真切,实际也反衬了诗人思念之切。

诗人思念之情达到了极点,不免感伤落泪,于是写到,“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诗人迫切想要结束这种思念之苦的心情。“双照”二字表现诗人对国家平定和家人团聚的希望心情。

这首五律用词委婉贴切、简洁自然,结构严密,想象丰富,笔触细腻真切,感性深沉真挚。用设问、对比等机构全篇,构思巧妙。这首诗虽然借望月抒发离别之情,但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诗人内心的担忧之情。

后人点评

清人浦起龙: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卷三)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④,况乃未休兵。

【注】

①舍弟:杜甫的同胞弟弟。舍,家里。

②断人行:指鼓声响后,就戒严,禁止行人往来。

③秋边:秋天的边地。

④长:总是。达:到。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从范阳起兵南下,攻陷汴州,逼近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都处在战乱中,杜甫的几个弟弟就分散在这些地区,战乱中音信全无,于是,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担忧和思念,便作下这首诗寄托自己的心情。

诗人在诗文的开始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苍凉、孤寂单的边塞景象,“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天边的一只大雁在孤鸣。一只孤雁的鸣叫没有打破第一句的沉闷,反倒是以动衬静,反衬了这种沉闷的气氛,使诗人笔下的环境更加单调冷寂。“断人行”点明了社会环境,体现了战事的持续久且频繁,所以道路都受阻。这两句诗烘托了悲哀凄凉的氛围,也点明了诗人写作的背景环境,在这样寂寥的苍凉的环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描写点题,描写了月夜的环境,也点出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即一个有白雾的夜晚。白露在月亮清辉的照耀下越发显得清冷。“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不似写露那样客观描写景物,诗人在月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各地明月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诗人眼里,故乡的月亮分外的明亮,而且充满了肯定色彩。其实,这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分外怀念之情。这两句写得雄健有力。“月是”这一句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题即诗人兄弟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诗人在这样的悲伤环境中想到同胞兄弟们音信全无、生死不知,所以,担忧之情可见一斑,所以,这两句写时感情也是非常沉痛的。弟兄离散,家已经不存在了,感情悲伤真挚。这两句诗非常具有代表性,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百姓的共同的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第五、六句,诗人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忧虑心情。兄弟们四处离散,在平日里寄书就难以保证到达,更何况是现在战乱纷繁的时候呢,所以,亲人生死难料啊,言外之意,充满了诗人的深深的担忧和眷念之情。

这首五律,语约义丰,结构紧密,上下承接自然。

后人点评

宋人王得臣: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麈史》卷中)

赠花卿①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②,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③,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①花卿:指花敬定,本是成都尹崔光远的一个部将,后因平叛立功,但他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卿,是对男子的敬称。

②锦城:即锦官城,这里指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③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锦城丝管日纷纷”,首句写成都城内各种音乐整日里鸣奏着,热闹非凡,“纷纷”二字常常形容一些具体事物,但这里诗人把它用在了抽象的乐曲上,这就把诗人看到的乐器和听到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弦管发出的优柔的靡靡之音。“半入江风半入云”,这句话也是在描绘音乐的效果。乐曲从管弦中出来,飘出花卿家,随着风飘飞到锦江上,飘入白云间。其中,两个“半”字,给诗文又增添了一份活泼和灵动,诗趣更浓,情趣盎然。诗人将无形的音乐化成了有形的事物,生动传神,音乐那行云流水般美妙的曲调,仿佛就在耳边萦绕。

诗人听着这如此美妙的音乐不禁感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这曲子只能是天上的神仙的乐曲,人间难得一闻啊。而“天上”这里既是虚指仙界,同时,也是在指朝廷,宫廷中的曲子本不应该出现在乡野山城中的,更不应该是“日纷纷”,这些矛盾点,将诗人暗讽花卿的主旨显现了出来。

诗人在这首七绝中,虚实结合,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音乐的美妙,同时,诗词柔中带钢,意韵悠远,将忠言委婉含蓄地恰当地表达了出来,非常完美绝妙。

后人点评

杨伦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6)

第49章 李华

诗人名片

李华(715-766)

字号:字遐叔

籍贯: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作品风格:流丽

个人简介: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任监察御使、右补阙。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他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被贬杭州司户参军,后又被重新启用。广德二年(764),入李岘幕府,后升检校吏部员外郎。次年,因病辞官,隐居山阳。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病故。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①,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

①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

春行即兴

诗人在春季经过宜阳时见战乱后城中荒凉的景色,有所感触,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的小诗,表达诗人对时代变故的叹惋。

“宜阳城下草萋萋”,诗人站在城上欣赏城下的景色,大片荒芜的土地上,长满了茂密的野草。第一句烘托了一种荒凉凄静的气氛。

“涧水东流复向西”,接着诗人远望连昌宫和女几山,在盛世时期,那里风景秀丽,人流熙攘,百姓引涧水灌溉的万顷农田,而现在,因为战乱的破坏,再没有人汲取山泉水了,任水流“复向西”。“复向西”隐含着一去不复返之意,使人感到无限的惆怅和悲哀。

“芳树无人花自落”,而昔日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游客啊,现在景色却无人欣赏,只能任花儿自开自落。“无人”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化的感怀慨叹。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这四个字,不禁使人联想到春天里,草长莺飞、枝繁叶茂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但是诗人最有加了“鸟空啼”,这“空啼”二字,却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热闹反衬寂静。春景繁荣,去无人欣赏,只有鸟儿在枝头偶尔发出几声啼叫,则反倒使山路显得荒寞了,“空啼”和上一句中的“自落”相照应,越发衬托了山路的寂静荒芜,这也流露了诗人面对大好春光而无限寂寞的心情。

这首七绝,全篇无一字抒情,都是在客观地写景,但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完美地融入到了诗文中,句句写景,却又句句含情。含蓄隽永,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7)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8)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9)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10)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11)

杜甫诗全集大全及译文(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七.)(1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