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往事只能回味原创(闲来往事可回味)

往事只能回味原创(闲来往事可回味)但这种美事,并不是轻易能轮到。那时家家孩子都多,人人都争先恐后。为了公平起见,每家每户都有小家规。首先要表现好,勤快听话,说白了干活积极,比其他姊妹突出,其次要自己走路,不能罗罩父母,让父母操心,其三就是守规矩,轮换着来哟。这次去了,待下次可能就是一年半载之后。作为在乡坝头土生土长又好奇心特重的小伙伴来说,能让父母在百忙之中携带自己去赶一次场,看两眼西洋镜,吃一根凉爽爽的冰棍,再买两本喜欢的连环画,那是美得不能再美,做梦都要笑醒的好事。农民到集市,主要卖点自家自留地里出产的农产品,比如韭菜萝卜土豆叶子烟什么的,然后将卖得的钱,配合国家配发的布票、肉票、粮票什么的,购买回自己家需要的物件,比如扯几尺布、割两斤肉、打二斤酒、添置点锅碗瓢盆什么的。要有粮票才能蹬馆子哟那时的集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光是那五颜六色的人头攒动,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小时的礼物---赶场

赶场,四川人的方言,换做北方叫赶集,现在的时髦叫法---逛街。

过去为什么要叫赶,不叫逛。逛,可以悠闲、无目的、瞎溜达。赶,即赶路,是要抓紧时间走路的,向干活一样用力、使劲。从四面八方,山旮旯头,村村寨寨,翻山越岭,跨沟过河,来到集镇,进行买卖交易,互通有无。这在那个交通不甚发达的年月,是件辛苦活,也是桩有趣事。

往事只能回味原创(闲来往事可回味)(1)

专注的眼神里满满的渴望

那个年代,父母大人忙,生产队里干活农事多,事先要向队长请假,经同意才耽搁自由安排得了一天的,况且那时是七天才逢场一次,珍贵得很。所以,无论天晴下雨,都得风雨同行。

农民到集市,主要卖点自家自留地里出产的农产品,比如韭菜萝卜土豆叶子烟什么的,然后将卖得的钱,配合国家配发的布票、肉票、粮票什么的,购买回自己家需要的物件,比如扯几尺布、割两斤肉、打二斤酒、添置点锅碗瓢盆什么的。

往事只能回味原创(闲来往事可回味)(2)

要有粮票才能蹬馆子哟

那时的集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光是那五颜六色的人头攒动,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为在乡坝头土生土长又好奇心特重的小伙伴来说,能让父母在百忙之中携带自己去赶一次场,看两眼西洋镜,吃一根凉爽爽的冰棍,再买两本喜欢的连环画,那是美得不能再美,做梦都要笑醒的好事。

但这种美事,并不是轻易能轮到。那时家家孩子都多,人人都争先恐后。为了公平起见,每家每户都有小家规。首先要表现好,勤快听话,说白了干活积极,比其他姊妹突出,其次要自己走路,不能罗罩父母,让父母操心,其三就是守规矩,轮换着来哟。这次去了,待下次可能就是一年半载之后。

往事只能回味原创(闲来往事可回味)(3)

眼里的糖葫芦美滋滋的

记忆中的童年往事,十岁之前吧,大概七八岁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随父亲赶过一次县城。我们老家距离县城十五公里,那时尽为乡间羊肠小道。爬坡过坎,快走慢跑单边得三个小时,满满的。大概也是秋季开学之前吧。

头天晚上,父亲在煤油灯下忙活了大半夜,将自种又凉晒干了的烟叶从绳索下取下,按长短、大小一片一片码放整齐,再按成色深浅扎成一斤的烟把,再将炒胡的米浆逐个喷洒烟叶一遍(防烟叶焦碎、增色泽、柔软性),最后整整齐齐码满了一背篼。我帮不上忙,怕把烟叶弄坏,就东一句西一句陪父亲说话解乏。

第二天,天还未亮。我们就在鸡叫狗吠的晨雾中出发罗。父亲虽然背负重物,弯腰倾背,步履却稳健如飞,我象一只小陀螺,在他前面蹦蹦跳跳,小步快跑。

紧走慢赶,太阳刚在东方吐出鱼白色的时候,我们父子俩气喘吁吁来到一座二里坡下。顾名思义,上山要爬二里山坡路。望着象羊肠子一样弯弯曲曲、通向云端的绵长窄路,我的心在打鼓,脚杆在弹三弦。父亲用布满老茧粗壮有力的大手轻轻挽了下我的胳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大娃子,这山路好比你学习中的难题,只要咬紧牙关克服了,下步就是平坦大道。如果怕苦畏难,半途而废,你将进退两难,一事无成,后悔不已”。父亲的话一辈子都记得,当时被感染,挣脱父亲的手,一鼓劲往前冲了上去,将父亲远远甩在后头。不经意间回头,看见父亲那爬满深深皱纹的脸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到达县城己是九点多了,在一个叫水巷子的通道旁,父亲将背蔸放下,顾不得擦试满脸汗水,从背角边掏出一张一米见方皱巴巴油纸,放在石板地面抹平,向左右邻友打声招呼:“早侍早侍,打个挤,多包涵”,(早侍,四川方言,好的意思)然后将烟把一把把码放在油纸上。忙完这,父亲随手从一烟把上抽出几匹,递给左右邻居“来来来,尝下味道"。因为都是一长溜卖烟的农民,大家也不客气,说声“讲礼了",接过我父亲的烟,蹭在地上,裹烟点火抽将开来,使劲叭啦几口,吐出一口老痰“这烟还纯和,有劲”“这灰也白,不呛喉”,大家象熟人,你一言我一语答起白来。也有讲礼回敬的“你也尝下我的乍样”。

往事只能回味原创(闲来往事可回味)(4)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叶子烟就这样摆起卖

赶场的人多,人挨人。怕我走丢,父亲让我在其旁边守着空背蔸。

那个年代,干农活体力活也包括城里做工的男子多抽汉烟,虽然手头不富裕,但抽汉烟的人不少,算是解乏除闷、抗疲劳混嘴巴吧。汉烟经济实惠还带劲,一斤干烟,品质好的一元一斤,差次一点的几毛钱一斤。一个成年人每月抽二块钱的烟算了不得罗。

来买烟的人,父亲都要教他蹭下来先尝了再论价钱。不卖也没关系,过把烟瘾摆几句龙门阵也行。因为父亲出手大方,一片两片的递过去,所以烟摊旁总是蹭着几个云雾缭绕的过客。慢慢的挑,轻轻的裹,大口地叭,细细的吞,悠悠地吐。一杆烟抽完,将裹剩下的一大半片折叠起装进衣兜里,撑起身,说声“这烟还将就”拍屁股走人。要么干脆“给我称一斤”,“整两把”,“二天再卖"。父亲的生意在几声称赞、几声讨价还价声中开张

往事只能回味原创(闲来往事可回味)(5)

街道窄了点却很热闹

看着街道两边一长串卖烟的摊摊,我不知道好久能将烟变现成钱,心中梦想的新圆珠笔还是未知数呢,眼里有一些迷茫。

父亲称秤的秤杆总是翘得高高的,顾客好字迭口。父亲挂在嘴边的话:“莫得啥子,自己种的,上的羊粪,纯正"。一阵烟雾过后,父亲的烟堆少了几把,又一阵龙门阵过去,父亲的烟叶又少了几斤。大约两小时后,我父亲已将他堆在地上的烟叶销售干净。我揉了揉蹲麻的腿,就听父亲收起地上了油子往空背蔸里一塞,伸起身,擂了几把腰枰,说:“走,大娃子,老子带你看西洋镜去”。

所谓西洋镜,按现在的话,藏在透明纸筒里的幻灯片。因为有色彩,还连动,在那个年代算门稀奇。五分钱看一段,两分钟。记忆中应该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蹦蹦跳跳、打打闹闹的,怪有意思。

往事只能回味原创(闲来往事可回味)(6)

看起小人书来全神贯注、如饥似渴

看完西洋镜,父亲又带我去了百货店,圆了我的圆珠笔梦。尽管上街跑到下街,我不仅没感到累,还越跑越精神。看到满大街的熙攘人群,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小玩意,东瞅瞅,西望望,兴趣盎然,美到极致。

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身上火辣辣的感觉明显。父亲置办的家用品也差不多了(一口大锑锅,五尺花布,两把刷洗衣服的刷子,两斤朝头肉,两块肥皂)。父亲看着红彤彤的我“饿没有哇?走,带你吃冒耳头去”,我的回答干脆“要得”,肚子不自觉的咕咕叫了起来。

所谓冒耳头,就是大米干饭,饭馆穿短白大褂的胖服务员,用一小白碗当量器,从一大木甑子里平平打一碗,二两,冒个尖三两,三两倒入大碗,再在上面重上二两,乍一看,圆乎乎白白的人头形状。那个年代,怪可爱,特招人喜欢。

那天特兴奋,半斤冒耳头饭被我狼吞虎咽消灭干净、一粒不剩。父亲喝了二两红苕酒,三两饭,我们俩爷子还吃了份带肉的炒菜,香喷喷的。饭馆的大锅韭菜勾芡汤酸蜜蜜的,不要钱,我喝了大半碗,美滋滋的爽极了。

下午在大茶馆里乘了两小时凉,顺带听了场抑扬顿挫、似懂非懂的评书。那种大排档,除了热闹、人声喧哗,就图宽松自在、聊天气氛。在心满意足、依依不舍的热闹场中,父亲牵着我的小手,乘着斜阳光芒,踏上了返家路程。

往事只能回味原创(闲来往事可回味)(7)

过去的老茶铺

(图片来自书籍资料,向原图作者致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