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老爷子朱旭走了(最好的老爷子朱旭走了)
最好的老爷子朱旭走了(最好的老爷子朱旭走了)他始终坚持读书,刻苦研究理论,更是勤于写文章总结提高,如“斯坦尼 民族传统试验”、“形象的矛盾和演员的创造,理、情、味、趣、噱”两个问题的论述,入情入理给人以启示。他撰写的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戏剧》《戏剧报》《戏剧论丛》等刊物上,收录在《攻坚集》《<红白喜事>的舞台艺术》等著作中,为后来的戏剧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素材和研究资料。朱旭离休后,一直关注并参与着北京人艺的建设和发展,尽管已经七八旬高龄,但只要剧院需要,他仍以高昂的热情参加到排练演出中。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时事、热心公益事业,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后积极捐款,并于第一时间投身《北街南院》《生·活》的排演当中,用自己所参演的艺术作品去鼓舞人心。话剧大师洪深曾说,“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 朱旭始终将这两句话作为自己从艺的座右铭。他善于观察,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先后塑造过数十个性格独
今天凌晨,记者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获悉,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5日凌晨2时20分在京逝世,享年88岁。
有观众曾评价说:“朱旭老爷子,就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最好的父亲和爷爷的形象。”如今,老爷子走了,但他留给舞台、银幕、荧屏的那些朴实细腻、生动感人的形象,永远都留在人们心中。
影视话剧处处开花 生动表演自成一格
朱旭,1930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9年5月进入华北大学,在华大三部戏剧科学习戏剧专业并在毕业后进入华大文工二团工作,从灯光师到演员,由此正式开启了他的戏剧人生。同年11月,朱旭由华大转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22岁的朱旭成为了北京人艺的演员。这一身份伴随他六十余载,是他一生最珍视和爱重的身份。
话剧大师洪深曾说,“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 朱旭始终将这两句话作为自己从艺的座右铭。他善于观察,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先后塑造过数十个性格独特、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他风趣幽默、细腻传神的表演,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烙印。他扮演过《女店员》中的卫默香,《悭吝人》中的雅克,《三块钱国币》中的杨长雄,《蔡文姬》中的左贤王,《骆驼祥子》中的二强子,《请君入瓮》中的路奇欧,《左邻右舍》中的李振民,《咸亨酒店》中的阿Q,《屠夫》中的伯克勒,《推销员之死》中的查利,《红白喜事》中的三叔,《哗变》中的魁格,《芭巴拉少校》中的安德谢夫,《北街南院》中的老杨头,《生·活》中的王保年,《家》中的高老太爷,《甲子园》中的姚半仙等角色。2012年,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82岁的朱旭还站在了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扮演《甲子园》中的姚半仙,这是他最后一个话剧角色,至此,他在自己最爱的舞台上站了整整一个甲子。
有人称朱旭是大器晚成,更有人说他是“老来红”,舞台之外,他通过电影、电视与观众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984年,已经54岁的朱旭初涉影坛,从此便成为了银幕和荧屏上的常青树。他先后参演电影《红衣少女》《清凉寺的钟声》《小巷名流》《鼓书艺人》《阙里人家》《心香》《我们天上见》《变脸》《洗澡》《刮痧》及电视剧《末代皇帝》《大地之子》《似水年华》《沧海百年》《日落紫禁城》等。他是观众心目中儒雅的君子,慈爱的长者,可爱的老头儿。不留痕迹的表演,被评论为“完全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生活。”
朱旭独具魅力的表演收获了观众的口碑,业界的认可,更赢得国内、国际无数话剧、影视大奖以及政府颁发的荣誉称号。1984年他因饰演话剧《红白喜事》中的三叔,获文化部表演一等奖。1991年获第二届中国话剧金狮奖“演员金狮奖”。1996年,66岁的他因《大地之子》蜚声日本影坛,获日本广播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最佳男主角奖”和NHK颁发的“银河奖”。他因在电影《刮痧》中的精湛表演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1年同样因电影《刮痧》中扮演的许父,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2004年获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荣誉金狮奖”。2004年因出演《北街南院》获第十一届“文华奖”表演奖;2005年获“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称号。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之际,被授予“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同年获得“繁荣首都文艺事业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2009年获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11年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等。众多的奖项面前,朱旭始终谦虚低调,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座奖杯,还是始终闪光的做人从艺的品格。
朱旭离休后,一直关注并参与着北京人艺的建设和发展,尽管已经七八旬高龄,但只要剧院需要,他仍以高昂的热情参加到排练演出中。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时事、热心公益事业,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后积极捐款,并于第一时间投身《北街南院》《生·活》的排演当中,用自己所参演的艺术作品去鼓舞人心。
他始终坚持读书,刻苦研究理论,更是勤于写文章总结提高,如“斯坦尼 民族传统试验”、“形象的矛盾和演员的创造,理、情、味、趣、噱”两个问题的论述,入情入理给人以启示。他撰写的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戏剧》《戏剧报》《戏剧论丛》等刊物上,收录在《攻坚集》《<红白喜事>的舞台艺术》等著作中,为后来的戏剧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素材和研究资料。
今年1月,因抱恙休养而很久没有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朱旭,为了自己老伴宋凤仪的遗作《老爷子朱旭》一书亮相发布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当时已经十分瘦弱,只能坐着轮椅行动的他,依然表现出对舞台的深情眷恋,说道:“人还在,心不死。心还有这心,想演大概是不可能了。不过,也没准儿。”
朱旭最后一次出现在舞台上,是在今年5月,2018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为朱旭和焦晃两位泰斗级老艺术家颁发了“中国话剧杰出贡献奖”。朱旭为此亲自到上海,坐着轮椅登上舞台领奖,并作出了言简意赅、引人深思的发言:“中国话剧从一诞生,就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希望我们年轻的戏剧工作者们,也能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始终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朱旭一生家庭幸福,和同为人艺同事的老伴宋凤仪一生恩爱。他们有两个儿子,都非常孝顺。朱旭晚年享受到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他两岁多的曾孙子今年5月还曾陪太爷爷一起到上海参加“壹戏剧大赏”颁奖典礼。朱旭老伴去世之后,一直是大儿子大儿媳在他身边照顾。朱旭老师住院期间,家人也每天都陪护在老爷子身旁精心照顾,让老爷子在家人的温暖和幸福中安然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如今,斯人已逝,而他爽朗的笑声还留在北京人艺,还留在每一位热爱他的观众心里。
演艺精湛 德艺双馨 赢得同行后辈一致盛赞
朱旭待人真诚、友善,为人随和、热情。从艺六十余载,他舞台上下乐乐呵呵,有着睿智的幽默。在同辈艺术家面前,他是相伴一生的艺术伙伴,在晚辈面前是德艺双馨,高山仰止的艺术大家。在北京人艺,很多人亲切的称他“朱旭老爷子”。
当年,朱旭在莎士比亚的名剧《请君入瓮》里扮演过一个“大混蛋”,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也有其他演员扮演过这个角色,于是之对此评价道:“看见没有?别人演的是一个生活的大混蛋,而朱旭演的是一个艺术的大混蛋!”两厢比较,相差十万八千里之遥。
92岁的人艺老艺术家蓝天野曾公开表示:“朱旭比我演得好”。他说:“朱旭演戏有他的特点,他天生幽默松弛,而且他的松弛有美学方向的取向。朱旭从一开始演戏就是对的。他演的第一个戏《生产长一寸》中,我演一个工人,他演一个徒弟。他从头一个戏开始,演戏方法就是正确的。后来第二个是个美国戏,他演了一个美国大兵,表演方法正确而且精彩。当时我们这些演员从四面八方来,各种演戏方法都有,为什么朱旭从一开始就是对的呢?因为他脑子一直在琢磨戏怎么演才好,有人是瞎演,他是动脑子,每次都动脑子演,每次动脑子都进一步。而且朱旭还有一个特点,他有着非常愉快的充满情趣的生活状态,他爱玩,兴趣广泛,琴棋书画,花鸟鱼虫,爱钓鱼养鱼养蛐蛐蝈蝈糊风筝,有点儿像曹雪芹。所以从事戏剧艺术当演员,如果生活中没有一点儿兴趣,只会死用功,是不行的。”朱旭住院期间,蓝天野不顾高龄,还曾亲自到医院去探望 ,他说:“如果我不去,会终生遗憾的”。
人艺老艺术家覃赞耀跟朱旭同年,曾经共患过难,也一块儿打过球,他说:“我从朱旭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一块儿劳动,去挑粪,我们积极去找大筐、铁铲子,大家积极劳动。他走了,一会儿他去找老乡借了个车,结果我们组挑最多。他动脑子,不是傻干,是个会生活、会用心的人。”
人艺老艺术家李滨评价朱旭是“心灵、手巧、口吃”,认为这六个字成就了朱训独有的幽默含蓄的表演性格,“他手巧,大件儿可以修沙发,小到可以修钟表。他不善言谈,但都在心里了。”
濮存昕不仅和朱旭合作过《北街南院》《家》《生.活》等话剧,还和朱旭合拍过《清凉寺钟声》《洗澡》等电影。濮存昕曾透露自己因为演戏开小差被老爷子批评,但他却因此收获了很多,濮存昕评价朱旭老师的表演“松弛极了,快乐极了!”梁冠华也盛赞朱旭老师“是一个极其聪明的演员,会演出很多与众不同的东西“。杨立新则用四个词概括朱旭老师在北京人艺演员心目中的地位:“老师、偶像、艺术家、大演员。”
何冰一直认为朱旭是他心目中最认可的表演艺术领域标杆性人物。他说:“朱旭先生真好,确实是好!我觉得表演艺术在他身上,是一个特别高的体现。我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我真正想当的,就是这样的演员。”当朱旭老师病危住院时,记者告知何冰这个消息,正在外地拍戏的他当时表示:“泪落如雨。”
人艺演员吴刚曾经在《哗变》中演过玛瑞克,跟朱旭老爷子搭过戏。他说:“那时候只要朱旭老师一上台,侧幕条全是脑袋,这部戏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在那儿看朱旭老师演戏。不得了,真的是不得了!都看傻了!”
人艺演员冯远征也说:“我们到剧院之后,朱旭老师已经很少演戏了。但我有一部戏《哗变》是接着老师的。他来过剧组几次,我们很希望他给我指点,他说你不要学我,但他告诉我们当时导演怎么说的,他在传达这个戏真正要传达的东西。还有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剧院用一个月时间排了一个戏《生活》,我们一个月和老爷子在一起演下来,学习到了很多。”
2012年,北京人艺复排经典话剧《推销员之死》,当时由于排练遇到了“瓶颈期”,丁志诚、邹建、苗驰等剧组演员特意上曾经演出过该剧的朱旭家中拜访求教。当时已经82岁的朱旭,就像前一天刚刚演完这部戏一样,对剧中的每句对白每个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连说台词带分析人物心理,让几位演员听得频频点头,很多地方甚至有恍然大悟之感。听得兴起的丁志诚当时兴奋地恨不得立刻找出一副牌来跟朱旭老爷子“对词儿”:“你看老爷子刚说这几句,句句都在点儿上!”苗驰也感叹:“真是字字珠玑!” 演员们纷纷把自己的台词和困惑说给朱旭听,朱旭一两句朴实又智慧的话,就让这些年轻演员都有了拨开云见明月的领悟之感。
丁志诚对此感叹道:“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的北京人艺,看了不少老前辈演戏,剧院里最让我敬佩的就是朱旭和林连昆两位。看老爷子演戏,太有生活有魅力了!”
慧眼识才,曾是王蓉蓉走进梨园行的“领路人”
朱旭的为人处事和精湛演技,除了给话剧、影视剧届的同行晚辈很多启发,鲜为人知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蓉蓉进入梨园行的伯乐,也是朱旭。和很多从小学艺的京剧演员不同,王蓉蓉走上京剧艺术道路可谓“半路出家”,而“引路人”正是被其称之为“姑父”的朱旭。
当年,16岁的王蓉蓉为陪父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从老家鞍山来到上海,住在医院附近的招待所里。一次空闲,她听到半导体收音机里播放京剧《杜鹃山》的唱段,忍不住跟着学唱了起来。没想到她这开口一唱,便吸引了招待所里人们的注意,大家都觉得这孩子学得快,唱得好。朱旭老伴的哥哥当时也住在招待所里的,他将王蓉蓉推荐给了朱旭:“这个鞍山的孩子声音特别好!”于是,王蓉蓉暑假时便来到了北京朱旭的家中。
王蓉蓉到了朱旭家,朱旭就拉胡琴给她伴唱,结果王蓉蓉这一唱,把史家胡同人艺宿舍院里的很多人都给吸引过来了,大家都很喜欢她,称赞其音准极佳。于是,朱旭请来了高盛林、荀令香、蔡英莲等专业老师,大家都很认可王蓉蓉的嗓音,但也有人担心她16岁才开始学艺是不是晚了。于是朱旭提议,“别让蓉蓉再回老家上学了,免得又耽误一年。干脆让她到戏校旁听学习吧。”但学校以前没有旁听的先例,食宿都无法解决。朱旭当即表示:“吃住好办,都在我家就行了!”
于是,王蓉蓉便住在朱旭家里,每天骑车从东城史家胡同赶到南城戏校去旁听。但有人为此贴出“大字报”,批判朱旭为王蓉蓉“搞特殊、走后门、行不正之风”。朱旭只好把王蓉蓉父亲刚寄来的一封信拿给校领导证明和其并无亲属关系,只见信一开头便写道:“我们素不相识,十分感谢您对蓉蓉的照顾。”朱旭感叹道:“我和她非亲非故,算什么走后门?!这就跟我看见一个2米5高的孩子,一定想法儿将他送进体校去一样!”
不过一向不爱管闲事的朱旭,确实对王蓉蓉非常上心,当时学校里都将其称为王蓉蓉的“监护人”,王蓉蓉也一直管他们老两口叫“姑姑、姑父”。王蓉蓉回忆自己当年住在朱旭家中,平时不经常下厨的“一级厨师”朱旭,会专门给她炒几个拿手菜。
王蓉蓉在毕业分配和后来工作当中,也经常征求朱旭意见。“当年有很多人都撺掇我演《杜鹃山》,我确实也很喜欢这出戏,最早喜欢上京剧就是因为这个戏。但姑父对我说:‘一出戏再好,如果其中的人物不适合你,就不要演。’我也觉得自己在扮相上不太适合这个戏,听了姑父的话,就决心不贸然演出了。”2013年,王蓉蓉举办个人舞台生活30年专场演出活动,发布会时还专门朱旭请到了现场,表示对他老人家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记者手记:最好的老爷子
朱旭老爷子病危住院阶段,记者曾几次去医院探望。8月底的一次,我曾带着一本里面刊登着我撰写的朱旭老爷子的文章《人还在,心不死》的《北京人艺》近期杂志去看望老爷子。当时朱旭老爷子躺在病床上,已经说不出话了,但是看到北京人艺的杂志,非常高兴。他反复用手摩挲着,仔细翻阅着,还指着他和蓝天野老师的合影,竖起了大拇指。他把这本杂志一直摆在自己的床边,就连护工拿走了,他还又用手势表示,让把杂志放在他身边。
老爷子没住院的时候,我曾带着妈妈亲手做的八宝饭送到他家,他很爱吃。但是这次住院,朱旭老爷子已经无法进食了,只能通过鼻管输液来补充营养。他对我表示他饿了,我给老爷子买了牛奶,但护士担心他会呛到所以没同意他喝,建议可以给他吃棒棒糖。于是,一直精心陪护照顾老爷子的儿媳妇海伦赶紧买来了棒棒糖。当时大家一人一个棒棒糖,围在老爷子身旁,老爷子也举着棒棒糖,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我曾问过朱旭老爷子:“您为什么总那么乐观、阳光,永葆童心呢?”老爷子当时笑答:“还是因为北京人艺这个剧院吧!我从19岁就来到这个剧院,这么多年一直这么过来的。我都当爷爷了,田冲还拍着我的后脑勺逗我:‘嘿!当爷爷啦!’所以在这个剧院里,我永远长不大!”
朱旭老爷子健在的时候,我曾多次到他家中拜访,他家中典雅大方的布置和温暖舒适的气氛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艺的年轻人也都喜欢到老爷子家里玩,因为老爷子爱好特别广泛,书画、下棋、拉琴、京剧、养花、鱼虫、垂钓、风筝……家里好玩的特别多。
而且朱旭老爷子不仅广泛涉猎,而且样样精通,他曾是北京人艺剧院的俱乐部主任,他亲手做得风筝,曾经参加过北京风筝协会展览;下棋,他是业余围棋三段;打球,他是剧院排球队、足球队的主力队员;书法,他从儿时就在父亲指导下练得“童子功”,作品经常参加各种展览;拉琴,他当年曾向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过拉胡琴。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他扮演的琴师操琴上阵,弓法娴熟,令观众惊叹。在电视剧《粉墨情痴》、《武生泰斗》和《心香》中,他的琴艺更是帮了他的大忙。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颁奖大会上,朱旭老爷子也曾被特别邀请出席,并清唱了一段《甘露寺》经典选段。一位梨园界的老演员评价道:“有神、有味,余音绕梁三日。这就叫作‘功夫’!”
朱旭老师还爱喝酒,他称下围棋、放风筝、拉胡琴、喝酒是他的四大乐趣。对他来讲,喝酒乃人生一大乐事,他的酒友有英若诚,于是之,吕齐,张瞳,林连昆,童弟,童超……等等;大家去朱旭老师家中,也喜欢给他带酒。但老爷子从不贪杯误事,如果晚上有演出,不管饭桌上是什么好酒,他绝对滴酒不沾。他说:这叫为了艺术,在所不惜。
朱旭老师台上台下都很认真。我曾在北京人艺食堂远远观察过朱旭老爷子用餐。他一个人慢慢吃着,若有所思,并不和周围人闲聊,吃完后,发现餐盘里还有些米粒,又低头扒拉干净。这份严谨认真,正如他对待剧本。
熟悉朱旭的人都知道,老爷子每次拿到剧本,都会特别极其认真地“做功课”,不仅仔细研究人物,主动体验生活,还会把台词都抄录到一张张卡片上随身携带,并且在上面标出何处换气、何处断句、何处起伏,密密麻麻的,像是给台词“谱曲儿”。所以大家都说,“朱旭不是背台词儿,而是‘谱台词儿’。”
朱旭老爷子最后参演的话剧,是北京人艺六十年院庆大戏《甲子园》,他在剧中扮演一个懂易经的老人。当时他读完剧本后,还没等建组,就自己主动去体验生活并进入角色。他为自己设计了留胡子的形象,还为剧中人挑选合适的服装,并找专门懂易经的人探讨求教。别看他进入角色那么早,但正式排练起来却没有丝毫松懈。他的口袋里一直装着写着台词的小纸条,就连出场第一句台词,就练了五天!
因此大家看到舞台上朱旭非常自然轻松到位的表演,背后是有着大量工作的。从很多细节都可以感受到,老爷子的轻松随和是留给别人的,而自己骨子里,是极其严谨认真的。
朱旭老爷子一生塑造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在他自己心目中,用情最深的角色是他曾在话剧舞台上塑造过的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阿Q。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但每次谈到这个角色,他都会激动到声音哽咽并留下眼泪,可见他对这个角色的感情之深。
人艺老艺术家朱琳老师在世时,我曾到她家中采访,看到她家茶几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十年前朱旭写给朱琳的四句话:“看破放下,般若发光,自在平常,法身清凉”。朱琳老师说,自己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包括丈夫刁光覃去世的时候,看看这几句话,心情就会好受很多。北京人艺院庆时,我拿着签名本请朱旭老爷子也帮我写下这四句话,老爷子欣然应允,毫不犹豫地就将这段几十年前写过的话流畅地写下,其清晰的思维、出色的记忆力和一手好字,都让我暗自叹服。
我曾向朱旭老师请教,表演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他说:“看一个演员,最终要落在其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上。一个演员要演好戏,讲究的是戏外功夫。演员的道德修养、综合文化素质、艺术造诣的高低不同,塑造形象也就必然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粗细之分。当年中戏毕业的学生没有能在舞台上出来的,大家都琢磨怎么回事儿,于是之说了一句话:‘元素代替不了创造。’演员的根本任务是演人,就像我们常说的,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所以后来姜文他们那一班,上第一课就是观察生活,结果他们那一班出了多少人才啊!”
朱旭老师谈自己很少,谈创作很多,他常说自己很幸运,取得的成就都受益于北京人艺。他曾说:“我是赶上了好时候,能有点成绩,得归功于北京人艺。人艺有个好传统,讲求演戏做人和读书进取。40多年了,我演了不少戏,能有所收获,主要是因为人艺给我铺就了成长的阶梯。在人艺,大伙都能自觉读书,精心演戏,这样的环境真难得!我能有今天,全靠人艺的栽培。我就说我这一辈子,身上有这点东西,还被肯定,都是在北京人艺学的。如果认为我还像那么回事的话,就是继承了北京人艺的传统。”
如今,朱旭老爷子走了,但他的真知灼见和艺术成就,将会被他所热爱的北京人艺和所有由衷热爱他的同行与观众们作为最宝贵的财富,永远珍惜和传承下去。
北京晚报记者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