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刺激的悬疑惊悚电影:急速逃脱 中规中矩的悬疑片 但也不妨一看

刺激的悬疑惊悚电影:急速逃脱 中规中矩的悬疑片 但也不妨一看《急速逃脱》剧照电影最主要的两处反转情节设计,一是卡尔被警察误认为是炸弹事件的策划者,一切都是自导自演,目的是争夺子女的抚养权;另一处则是匪徒冒充卡尔的近亲,大摇大摆地径直走到卡尔面前,并继续要挟卡尔。很显然,这两处情节设计,在不少经典悬疑影片里也似曾相识。《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可不就是冒充受伤的狱警,从看守森严的监狱里顺利逃脱?《急速逃脱》的原版《炸掉银行经理》,从版权的角度来讲,当然是部原创电影。但类型片之所以为类型片,便是因为一切创作都有规律和技巧可循。《急速逃脱》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创新,但这不妨碍观众为影片情节的曲曲弯弯而惊呼。只是,影片没有进行视角切换,由始至终观众都站在卡尔的角度来了解情节进展,对卡尔是无辜受害者这一点深信不疑,这使得卡尔被警察怀疑的情节,只起到了让气氛紧张的作用,而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反转”。——这也是影片无法成为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那样的颠覆

《急速逃脱》剧照

电影一波三折的反转情节设计,借鉴的也是类似题材悬疑片里屡试不爽的桥段。例如,卡尔一开始以为炸弹威胁仅仅是一个恶作剧电话,于是电影便安排卡尔与同事驾驶的车辆相遇,并目睹车辆同样被安装了炸弹的同事,在下车时因引爆了炸弹而身亡;卡尔发现一辆摩托车在对自己的车辆盯梢,认为这便是那个打来威胁电话的匪徒,于是驱车撞过去,却意外发现摩托车主其实是暗恋自己女儿的中学男生。——诸如这样的小段落情节安排,制造出一惊一乍的气氛,有力地将观众引领进了影片所设定的情境中。

刺激的悬疑惊悚电影:急速逃脱 中规中矩的悬疑片 但也不妨一看(1)

《急速逃脱》剧照

电影最主要的两处反转情节设计,一是卡尔被警察误认为是炸弹事件的策划者,一切都是自导自演,目的是争夺子女的抚养权;另一处则是匪徒冒充卡尔的近亲,大摇大摆地径直走到卡尔面前,并继续要挟卡尔。很显然,这两处情节设计,在不少经典悬疑影片里也似曾相识。《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可不就是冒充受伤的狱警,从看守森严的监狱里顺利逃脱?《急速逃脱》的原版《炸掉银行经理》,从版权的角度来讲,当然是部原创电影。但类型片之所以为类型片,便是因为一切创作都有规律和技巧可循。《急速逃脱》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创新,但这不妨碍观众为影片情节的曲曲弯弯而惊呼。只是,影片没有进行视角切换,由始至终观众都站在卡尔的角度来了解情节进展,对卡尔是无辜受害者这一点深信不疑,这使得卡尔被警察怀疑的情节,只起到了让气氛紧张的作用,而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反转”。——这也是影片无法成为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那样的颠覆性作品的原因所在。

电影在揭秘炸弹危机的真凶及其动机之后,剧情倾泻直下,尽显颓势。特别是最后真凶孤注一掷,意图与卡尔同归于尽:这与影片前半程一直试图树立的高智商犯罪形象格格不入,是编剧笔力不逮,快刀斩乱麻的收尾写法。

此外,《急速逃脱》把重心全部放在了主角的自救上,格局反而比《炸掉银行经理》有所缩小——《炸掉银行经理》的讽喻意味更浓:无论是主角那摇摇欲坠的中产家庭成员关系,主角所在的金融机构对普通投资者的欺瞒和哄骗,还是警方内部的层级僵化,都在副线情节里有所呈现。《急速逃脱》照搬了大部分情节,但搬运得不到家和不到位,削弱了原版电影文本的丰富性。

刺激的悬疑惊悚电影:急速逃脱 中规中矩的悬疑片 但也不妨一看(2)

《急速逃脱》剧照

“一本两拍”的《炸掉银行经理》和《急速逃脱》,也让人想起9月上映的《冷血追击》,同样是从另一部《失踪顺序》的电影翻拍而来。尽管有原版编剧操刀,并且尽管质量都远在及格线之上,《急速逃脱》和《冷血追击》一样,也有点“橘生淮北”的问题。好的悬疑片讲究严丝合缝,所有情节都要精巧地焊接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让异地移植的翻拍片,剧情即使全盘照搬,也难免偶有水土不服。——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翻拍的悬疑犯罪电影,例如《破·局》、《“大”人物》,演员不能说不卖力,编剧在“本土化”上不能说不尽心,但总有点不对味。不过《急速逃脱》这样对场景和特效都不倚重,又在剧本创作上中规中矩、不剑走偏锋的中小成本悬疑电影,倒是可以作为入门教材,用来给新人编剧做“拉片”练习。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类型片市场的繁荣,需要灵感喷涌的才子,也需要踏实做“行活”的工匠。

刺激的悬疑惊悚电影:急速逃脱 中规中矩的悬疑片 但也不妨一看(3)

《急速逃脱》剧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