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开源免费论文被知网用于牟利:钟南山院士开源免费论文被知网用于牟利
钟南山院士开源免费论文被知网用于牟利:钟南山院士开源免费论文被知网用于牟利赵德馨的妻子周秀鸾也选择了维权,法院判决知网单篇文章赔偿周秀鸾2100元到2400元不等。知网后就赔偿金额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上诉。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二审时驳回了知网的上诉,并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2021年12月10日,知网发布《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向赵德馨教授道歉,并在败诉后将其论文全部下架且至今未再收录其文章。目前,启信宝上已公布的法律文书共405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作为被告身份的案件为401件。除此之外,记者还注意到,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也不在少数,包括窦应泰、陈应松、王必胜、唐效英等国内作家。目前,每经记者在知网上已经搜索不到前述作家署名的作品。在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中,最受关注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赵德馨教授自2013年开始上诉维权,案件全部胜诉,共获赔70余万元。[5]
图片来源:启信宝
每经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案件中,原告方多是一家名为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教育信息化企业。在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纠纷案法律文书中,该公司陈述,与某作者签订了《个人作品授权书》,对涉案文章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性质为专有使用权。然而,知网未经原告擅自提供上述涉案文章的付费在线阅读、付费下载服务。
多份判决结果显示,法院认为知网侵害了世纪超星公司对涉案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并判知网赔偿该公司经济损失,数额为一万至两万余元不等。
不过,部分法律文书也显示,法院判定原告尚不具有清晰、明确的诉讼主体资格,因而起诉被驳回。
目前,启信宝上已公布的法律文书共405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作为被告身份的案件为401件。
除此之外,记者还注意到,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也不在少数,包括窦应泰、陈应松、王必胜、唐效英等国内作家。目前,每经记者在知网上已经搜索不到前述作家署名的作品。
在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中,最受关注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赵德馨教授自2013年开始上诉维权,案件全部胜诉,共获赔70余万元。[5]
2021年12月10日,知网发布《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向赵德馨教授道歉,并在败诉后将其论文全部下架且至今未再收录其文章。
赵德馨的妻子周秀鸾也选择了维权,法院判决知网单篇文章赔偿周秀鸾2100元到2400元不等。知网后就赔偿金额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上诉。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二审时驳回了知网的上诉,并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对此,于雯竹律师告诉每经记者,“论文属于文字作品,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论文作者起诉知网侵犯著作权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知网主张其收录的论文作者在投稿时已与出版社签约,同意将论文被知网收录,或同意将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转让给出版社,而出版社已与知网签订许可协议。但是法院认为,作者与出版社签订的相关授权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因此该条款无效,而且出版社未从作者处取得向知网进行再许可的权利。因此,知网刊登相关论文,应当取得作者的同意(许可),否则构成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具体而言,侵犯了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于雯竹律师进一步表示,“实践中,知网的常见做法是先收录文章,后经作者联系才支付许可费,相当于事后与作者和解,进行补授权。这种先侵权后补救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知网:将以市场监管总局调查为契机,彻底整改
虽然知网仅早于维普、万方2年左右成立,但随着时间推移,知网优势逐年扩大,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学术资源数据库,乃至国内学术论文标准化格式亦由知网制定。与此同时,随着科研资源日渐丰富,知网在行业内话语权也更加强大。
不可否认,坐拥国内最大的学术资源库,知网在查重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高昂的费用,也被不少人质疑有垄断之嫌。
北京某高校数据库订购人员向每经记者表示,“知网给学校提供的查重系统可以为学生免费查一次,但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只能(去外边)花钱购买额外的查重次数。”
每经记者了解到,虽然知网始终声称从不向个人提供查重服务,但由于担心最终重复率过高过不了关,高校学生往往会通过其他手段自费进行查重。
对于上述说法,每经记者从高校毕业生口中得到了证实。四川某高校一名2017年毕业生小张(化名)表示,学校的账号会提供一次知网免费查重的机会,后面修改完继续提交都还得查几次,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总共查重4次。小张还补充称,“查重的价格还是浮动的。越临近毕业季价格越贵。”
对于上述现象,人民网曾评论称:“知网不向学生开通个人查重业务,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提供的免费查重机会又少,一定程度上来说,助推了学生不得不花钱向不法分子购买查重服务的行为。”
4月26日,世界知识版权日,人民网评论称,知网因为价格问题屡受消费方诟病,频惹众怒,甚至引发涉嫌行业垄断的质疑,按理早该深刻反思自身行为的合理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次次舆论风波之中,我们看不到中国知网的实际行动,看到的是其利用一家独大的市场优势地位,不断提高价格令各单位难堪重负;我们看不到定位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机构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看到的是其赚得盆满钵满。
2022年5月初,每经记者就知网数据库论文收录及定价争议等相关问题,多次向知网及同方股份发送采访函。5月9日晚间,知网相关人士向记者确认,称已收到采访函,但公司“现在不接受采访”。
记者注意到,近日,有网友在上证e互动上,就知网数据库续订费用合理性、大量负面舆论是否对公司盈利造成影响等问题,询问知网母公司同方股份。5月9日收盘后,同方股份回复称:“我们已经关注到知网的舆情,知网也在进行反思,并研究进行经营模式优化改善,积极进行整改。知网会将相关整改措施择机向社会公开,并做出回应。”
5月13日,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当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公司坚决支持,全力配合。公司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努力将知网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推动学术传播交流,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光明日报:释放出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信号
针对此事,光明日报发表评论,作者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
光明日报评论称,市场监管总局在前期核查的基础上,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这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推动创新发展、保护以作者和读者为主体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论指出,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消费市场、稳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知网是典型的平台企业,对其立案调查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让市场对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和持续的预期,增强平台企业的自我合规意识,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开展高水平竞争,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常态化的反垄断监管,持续净化平台经济领域的竞争环境,优化创新机制,保障平台经济更加健康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平台经济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繁荣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记者:蔡鼎 郑雨航(实习)文巧 孙宇婷
编辑:易启江
视觉:蔡沛君 刘青彦
排版:易启江
参考资料 References
[1]“中科院停用”背后:“高幅度涨价”等争议漩涡中的知网。新京报
[2]因“太贵”遭中科院停用,知网凭什么能“一家独大” 。南方周末
[3]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教育部网站
[4]《垄断暴利,查重最贵,中国知网到底是什么?》。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
[5]退休教授赵德馨的维权之路:知识必须得到尊重。央视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