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吴昌硕自用印章:现场 吴昌硕与上海 集结百余缶翁作品

吴昌硕自用印章:现场 吴昌硕与上海 集结百余缶翁作品据《吴昌硕年谱》记载:“1894年甲午51岁在北京以诗及印谱赠翁同龢。中日战争爆发,参佐吴大澂戎幕,北上抗日。”可见他的爱国之心。《墨猫(轴)》,1896 年,83.8cmx43.9cm,私人收藏《缶翁行看子图》被吴家后人誉为穿越时空的创作,其中包含了任伯年、王一亭和吴昌硕三人的作品。故事要从1914年说起,那年任伯年女儿任霞无意中整理出一纸任伯年的遗墨,偌大的纸上纵贯了数杆劲挺的修竹。任霞将此先父遗墨赠于任伯年最器重的弟子王一亭。王一亭亦知吴昌硕对任伯年的深厚情谊,当即设想:画缶翁肖像于竹后,竹为实,像为虚。他的构思得到诞生于竹乡的昌硕先生首肯,并作了长题。于是就诞生了这幅历经二十年,凝结着两辈人情谊笔意的佳作。此幅作品上吴昌硕先生的题跋也表明了三人之间的交谊,“岂敢侪嵇阮,清风满竹林。天心容月抱,老态作书淫。醉合吞湖海,愁真贯古今。为谁南斗倚,秋兴不须吟。画中之竹,廿年前伯年先生所作,

展览现场的书法作品

交友与人生,契合海派文化

在展览中,还有一件1922年(78岁)吴昌硕为王一亭题联:“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用的是佛教劝勉警语,含义深刻独到。这也揭开了吴昌硕的交友,在他们师友圈中,有吴大澂、任伯年、王一亭等,这些师友也被作品和题跋记录。

吴昌硕自用印章:现场 吴昌硕与上海 集结百余缶翁作品(1)

展览现场

《缶翁行看子图》被吴家后人誉为穿越时空的创作,其中包含了任伯年、王一亭和吴昌硕三人的作品。故事要从1914年说起,那年任伯年女儿任霞无意中整理出一纸任伯年的遗墨,偌大的纸上纵贯了数杆劲挺的修竹。任霞将此先父遗墨赠于任伯年最器重的弟子王一亭。王一亭亦知吴昌硕对任伯年的深厚情谊,当即设想:画缶翁肖像于竹后,竹为实,像为虚。他的构思得到诞生于竹乡的昌硕先生首肯,并作了长题。于是就诞生了这幅历经二十年,凝结着两辈人情谊笔意的佳作。此幅作品上吴昌硕先生的题跋也表明了三人之间的交谊,“岂敢侪嵇阮,清风满竹林。天心容月抱,老态作书淫。醉合吞湖海,愁真贯古今。为谁南斗倚,秋兴不须吟。画中之竹,廿年前伯年先生所作,一亭王君为予画像其中,呼之欲出。一亭予友也,先生(任伯年)在师友之间也”揭示了他们“道所在而缘亦随之”的共同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目标。

吴昌硕自用印章:现场 吴昌硕与上海 集结百余缶翁作品(2)

任伯年、王一亭、吴昌硕,《缶翁行看子图(轴)》,1914,120cmx50cm私人收藏

任伯年是吴昌硕的老师,也是好友,他爱画猫。吴昌硕的猫酷似任伯年的用笔,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上款却题曰:“前朝大内,猫犬皆有官名,食俸中贵 养者常呼猫为老爷。光绪丙申孟秋老缶。”吴昌硕画此猫时 53 岁。当时清王朝已是积弱积弊,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吴昌硕的人生际遇也历经风雨沧桑,忧国忧民的诗句常诉吐笔端。此画,是为家猫鸣不平,还是借“宫猫”暗喻时政,揭示了没落王朝的腐朽。

吴昌硕自用印章:现场 吴昌硕与上海 集结百余缶翁作品(3)

《墨猫(轴)》,1896 年,83.8cmx43.9cm,私人收藏

据《吴昌硕年谱》记载:“1894年甲午51岁在北京以诗及印谱赠翁同龢。中日战争爆发,参佐吴大澂戎幕,北上抗日。”可见他的爱国之心。

1890年吴昌硕得识吴大澂,在吴大澂寓中有幸遍览了大量古代文物、碑帖及历代名家手迹,眼界大开,获益非浅。展览中一件《灯梅图》见证了他们的莫逆之交,其上吴大澂写下了自己获得吴昌硕所刻印后狂喜的心情。

吴昌硕自用印章:现场 吴昌硕与上海 集结百余缶翁作品(4)

展览现场的《灯梅图》,画面右下石鼓文为吴大澂题

纵观吴昌硕的一生,出身乡土,自小跟父亲耕田读书,成年后历经战乱、流浪、治学游学、求艺游艺、科举、教书、门客、司账、游宦、戍边入幕、卖画等生计生涯的磨砺历练,书斋画室之外的生活阅历比一般同时期书画家更丰富多元,交游也更广泛。

吴昌硕自用印章:现场 吴昌硕与上海 集结百余缶翁作品(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