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解读25(读王阳明9.博文约礼)
王阳明传习录解读25(读王阳明9.博文约礼)文是诗书易礼等诸经的文字,是道德仁义的详细说明,其中有理论,有事实,总原则是教人学做圣贤,以及办理圣贤的事业,分开说,各经有各经的教化功能,徐醒民教授著《儒学简说》对“博文约礼”有精到的解释。徐爱问:“先生认为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我想了很久,还是不理解,请先生开导。”先生说:“礼就是天理的理,天理的发挥运用,表现出来可被人看到的就是文,文隐藏起来不能看到的就是理,二者本来是一个东西。约礼就是要这个心纯粹地只是一个包含天理的心。要这个心纯粹地只是天理,就要在天理的发挥表现处用功。如果天理发挥运用在侍奉父母时,就要在侍奉父母上学习保存天理的功夫;如果天理发挥运用于侍奉君王时,就要在侍奉君王上学习保存天理的功夫;如果天理发挥运用于享受富贵或忍受贫困时,就要在享受富贵、忍受贫困上学习保存天理的功夫:如果天理发挥运用于身逢世道衰败,或处夷狄之地时,就要在身处世道衰败和夷狄之地上学习保存天理的功夫。不管
#何党生老师讲王阳明#
“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卷上.徐爱录》。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
示。”
先生日:““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无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徐爱问:“先生认为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我想了很久,还是不理解,请先生开导。”
先生说:“礼就是天理的理,天理的发挥运用,表现出来可被人看到的就是文,文隐藏起来不能看到的就是理,二者本来是一个东西。约礼就是要这个心纯粹地只是一个包含天理的心。要这个心纯粹地只是天理,就要在天理的发挥表现处用功。如果天理发挥运用在侍奉父母时,就要在侍奉父母上学习保存天理的功夫;如果天理发挥运用于侍奉君王时,就要在侍奉君王上学习保存天理的功夫;如果天理发挥运用于享受富贵或忍受贫困时,就要在享受富贵、忍受贫困上学习保存天理的功夫:如果天理发挥运用于身逢世道衰败,或处夷狄之地时,就要在身处世道衰败和夷狄之地上学习保存天理的功夫。不管是行动还是静处,不管是说话还是沉默,时时如此,理显现在什么地方,就在那上面学习保存天理的功夫。这就是博学于文,也就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就是为了求得精纯主一,‘约礼,就是为了求得天理的统一和完整。”
何老师讲读:
徐醒民教授著《儒学简说》对“博文约礼”有精到的解释。
文是诗书易礼等诸经的文字,是道德仁义的详细说明,其中有理论,有事实,总原则是教人学做圣贤,以及办理圣贤的事业,分开说,各经有各经的教化功能,
诗经教人温柔敦厚,书经教人疏通知远,乐经教人广博易良,易经教人洁静精微,礼经教人恭俭庄敬,春秋之教则为属辞比事。十三经以外,尚有很多其他载道之文,以及各种知识,学者随其能力所及,都要博学,然后方能把事理看得完全,而不至于固蔽不通,所以学文要博。
礼是实行,白虎通礼乐篇说:“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这是就字义解释。若就功用解释,则礼就是讲做人做事的规矩,这规矩不是随意制定的,而是圣人取法于自然的秩序。
所以礼记乐记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人类行为效法天地自然秩序,处人则有五伦十义,办事则有条理,修道则不杂乱无章。
行为既须合乎秩序,那就要约束,愈约束愈精一,愈精一愈能行之有效。论语里仁篇里,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卫灵公篇里,孔子告诉子贡:“予一以贯之。”礼记中庸篇:“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由此知,非一不能修道,真正想修大道,必须选定一种方法才能用得上功夫。如果认为一种方法不够用,必欲兼用两种,那就无异于脚踏两条船,只待两船一开动,一条船也踏不住,失足落水之灾自不待言。所以修道只许一法,不许二法。
【故事链接】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王阳明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十三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提弄其继母,使得继母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籍,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