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是指历史上的哪个时期(文景之治到底谁更高明)
文景之治是指历史上的哪个时期(文景之治到底谁更高明)汉文帝在位期间,对天下广施仁德,百姓和诸侯国也都很真心拥护他。他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愿意替对方着想,他让诸侯国尽量不要朝贡,只让他们安心管理好自己的辖地即刻。他还说,当皇帝不是只图自己享乐,这个担子比千斤还重,这个位子需要的是一位能为天下着想的天子。最后还是大臣们坚决请求,才立刘启为太子的。影视原型:汉文帝随后,才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又废除了残酷的刑法律令,希望以德教化百姓。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在他在位期间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当群臣向汉文帝建议应早立太子时,他却说自己自认为德行不高,不能自私的忙着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还说古人都有给贤德者禅位,更何况他的叔父、吴王、淮南王、他们个个哪个不比自己的儿子强,他们也应该被列入考虑的范围。
汉朝经过吕后专政后最终又回到了刘氏家族的手中。
刘恒被百官从代国迎至未央宫,从此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死后太子刘启即位,这便是汉景帝。人们把这两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那到底这父子俩谁当皇帝当得更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首先来看汉文帝刘恒。
从《史记》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文帝是一位温文尔雅、善良仁德之君。当年群臣跪迎还是代王的刘恒时,刘恒下车答拜百官。太尉周勃跪着呈上玉玺和符节时,刘恒谢着推辞。刚即位的刘恒大赦天下,给全国百姓都有赏赐。
影视原型:汉文帝
随后,才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又废除了残酷的刑法律令,希望以德教化百姓。
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在他在位期间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当群臣向汉文帝建议应早立太子时,他却说自己自认为德行不高,不能自私的忙着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还说古人都有给贤德者禅位,更何况他的叔父、吴王、淮南王、他们个个哪个不比自己的儿子强,他们也应该被列入考虑的范围。
他还说,当皇帝不是只图自己享乐,这个担子比千斤还重,这个位子需要的是一位能为天下着想的天子。最后还是大臣们坚决请求,才立刘启为太子的。
汉文帝在位期间,对天下广施仁德,百姓和诸侯国也都很真心拥护他。他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愿意替对方着想,他让诸侯国尽量不要朝贡,只让他们安心管理好自己的辖地即刻。
对于百姓,更是关爱有佳。他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免除了百姓们原本要交的皇粮税(农业税)。
在位期间,要求从他开始下至官员,要节俭。就连他最宠爱的慎夫人都不能穿拖地的长裙。
对于那些犯过过错的人,总是以一种以德报怨的态度来对待。济北王刘兴居曾起兵造反,最后被打败,济北王被俘虏,汉文帝下令赦免了跟随济北王造反的官兵和百姓。
淮南王刘长不听天子诏令,生活不节俭,出行仪仗总按天子规格,并意图勾结棘蒲侯陈武、匈奴造反。刘长死在了被发配的路上,汉文帝又追溢刘长为淮南厉王,给他三个儿子都封了王。
汉文帝十三年夏天,文帝说:“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
意思是,福泽是由德行决定,这是自然规律。每次祭祀时总将那些过错推给百官身上,这是不对的,这理应由我负责。所以我要取消那种做法。
汉文帝常自省,这在历史上也很少见。
而汉景帝一上来只是一味的效仿他的父亲,没有自己的风格。而且效仿的效果也不明显。其政治才能没有汉文帝的高。刚一上来,那把龙椅还没坐热,就想大显身手一把——削藩。
削藩就削藩嘛,你一会听晁错的削藩,一会又听袁盎的讨好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可都不是好惹的,连夜坐一起商量要对付汉景帝:“刘启这小子,毛还没长全,屁股还没坐稳,就要拿我们来开刀,来显示他的威风。决不可能!”
结果,误杀了忠诚良将晁错,最终引发七国之乱,这是他的政治失策。鸡飞蛋打,什么也没捞着。
影视原型:汉景帝
但汉景帝在位期间,社会客观原因也让汉景帝很棘手,他能保持国泰民安的局面已经很难得。汉景帝在位期间时常发生地震、冰雹、瘟疫等自然灾害。有一年,一年之内地震了三回。他要一面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又要安抚灾祸中受害的百姓,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汉景帝其实也是够倒霉的。在位只十几年,就面对这么多客观原因,不解决不行,不解决好更不行。
在好君王的排行榜上,或许他的名次没法像他父亲那样排到最前面,但他至少是个好君王。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