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善良一文不值:你的善良不要太廉价
你所谓的善良一文不值:你的善良不要太廉价“你们是学生,那你们买点我的中性笔吧,行行好吧,5块钱2根,就当是可怜我了”,说完便将一捆被发黄橡皮筋缠绕的中性笔从黑色袋子里拿出,握在了手里,向我们展示。听说我们是学生,老人不免兴奋的表情出现在嘴角,却又立马消失。场面动人,演技精湛。还未等这老人走到我们跟前,我便拿起桌上的手机,埋起头来,假装视而不见。老人问我们是不是学生。我默不作声。朋友说是。
作者王书叔
1
前些天,和朋友去附近超市美食城吃饭,我点了麻辣香锅,要的清炒口味。朋友点了花甲粉,要求不加花甲。我们一边饿着肚子,一边满含期待地等着。
一位老人,头发苍白,衣服穿得接近破烂,佝偻着腰,背着一个黑色大袋子,朝我们一步一步走来。她过来定是找我们要钱的,而这样的情况我见得多了,绝大多数都是骗子。与一般的骗子不同,她们看着多是体力不支的骗子,看着多是行将就木的骗子。有些看着就像骗过今天,就不一定能见到明天的那种。
场面动人,演技精湛。
还未等这老人走到我们跟前,我便拿起桌上的手机,埋起头来,假装视而不见。老人问我们是不是学生。我默不作声。
朋友说是。
听说我们是学生,老人不免兴奋的表情出现在嘴角,却又立马消失。
“你们是学生,那你们买点我的中性笔吧,行行好吧,5块钱2根,就当是可怜我了”,说完便将一捆被发黄橡皮筋缠绕的中性笔从黑色袋子里拿出,握在了手里,向我们展示。
我一看这笔,在普通商店也就一块钱一支,到了老人手里,立马翻倍。还想着要我们买。在她的口气里,我听出了我们必须买她笔的理由:
首先,你们是学生,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样的人,心地就必须善良。你们不买的话,就是恶人,就不配做学生。
其次,我是一个老人,还是一个身体很不好的老人,所以你们要同情我,并买我的笔,如果不买,你们还是恶人。
因此无论如何,你们都要买我的笔。
朋友看着老人可怜,虽也知道这笔贵得过分,但还是准备掏钱买。却被我毅然阻止。
“我们不需要”。
我无情的脸和坚决的语气,与朋友完全不同,老人嘴里絮絮叨叨,一副蛮不高兴的样子,背起袋子,朝着另外一波学生群走去。
朋友说我未免太过于无情,没有一点善良的心。
但说实话,我向来也是个善良的人。可我理解的善良很简单:你真的需要同情,且我能够同情你,我同情了你,因为我善良;你真的需要帮助,且我能够帮助你,我帮助了你,因为我善良。
我善不善良,和我是不是学生没有关系。学生可以很善良,学生也可以不善良。善良不是学生的专属。外卖小哥,可以很善良。超市售货员,可以很善良。食堂阿姨,可以很善良。
老人专门找学生,是因为学生普遍都善良,还是因为学生普遍都好骗呢?
2
这类老人看着确实很不容易,一把年纪,本该在家养养花、种种草、喝喝茶,可却在寒冬腊月,蓬头垢面,蹒跚在人群当中,还要受尽拒绝和鄙夷,实在不是这个年纪该承受的不易。
可事出必有因。老人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出师无名不行,于是编造各种版本的故事情节:苦苦搜寻走失多年孩子需要路费、年老绝症差些救命钱、政府冤枉打官司倾家荡产等等。
再不信,把身份证压着。人前哭着演戏做戏精,人后笑着数钱当工作。
前段时间,杭州某车站循环广播,提醒车站乘客不要把钱给一位乞讨老人,称:广大旅客请注意,排队的老大妈,利用年龄大的优势,博得旅客的同情,伺机乞讨……
像这样靠着龙钟老态,假装着病残姿态,直接伸手讨要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是真的,人也不可能出门一天,路上总是在做好事情,精力不太够,金钱好像也不太够。因此,人们善良的阈值也越来越高。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就见怪不怪了。
我就是那个见怪不怪的人。
3
既然“怪”不好使,那就换个其他的方式吧。改成卖东西,这样看起来就不是在伸手找人乞讨了。你看我是一个商人,我买东西给你,你给钱给我,顺便行个善,合情合理,你看多好。
但是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既然是交易,那就该用商场那套交易的规则,我买或者不买,完全在于我自己的自由意志,任何人胁迫不了。可当有个人拿着想要卖给我,而我也许并不需要的东西说“你买,你就善良。你不买,你就没良心”的时候,那种道德裹挟下的购买压力,就容易将交易变得不平等。
这种“你买,你就有什么,你不买,就没有什么”的逻辑,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一则,因果混乱。我有没有良心,和我买不买你的东西没有因果关系。我有没有良心不取决于我有没有买你的东西。可能因为我家教好,所有我有良心;可能因为我品德高尚,所以我有良心;我买不买你的东西,只能决定我接下来是否有机会用你的笔,除此以外,什么也决定不了。
我今天没有买你的笔,我回家还会是孩子的爸爸,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子女,同学的朋友。善良的还是善良,不善的依旧不善。
此外,强迫选择。心地善良的人遇到乞讨的老人,给个一两块钱,为自己在一天时间长河的某个节点做了件善事感到开心,受助者收了钱也高兴,无可厚非。
当然也会有人不给钱,不给钱是个人选择,是一次很微不足道的选择,就像日常生活中选择晚上吃不吃麻辣烫一样,吃或者不吃,自己决定,结果当然也是自己承担。
这就是自由。自由是有自由选择做的权力,当然也是有自由选择不做的权力。不关乎其他人。选择给钱的,可以做好受别人夸赞的准备,有人会说他是个善良的人。选择不给钱的,自然也没准备听别人说他是个善良的人,但他就是他本身而已。无所谓好坏。
给或是不给,凯撒还是凯撒,上帝还是上帝。
4
乞讨者披着年老病弱的破旧外衣,骗出一些人内心的同情心,故事再多点悲情,哀求再多点哭腔,同情就会溢出心窝,汇成爱的善举,一块,两块,五块,十块,一百块。乞求者高兴之情难以言表,也不敢言表。
收好钱,继续默默演好同一出戏,台下观众换了一批又一批。
其中稍微心软的人,就会乖乖掏钱。就像我的朋友,即使知道价格不公平,但一副承受不住道德拷问的样子,大方地拿出钱,来购买一份心安。以为是花了很少的钱,做了一件很好事情。殊不知本质上就是买贵了东西,还不止贵一点。
观众们沉浸在电影的剧情里,感动了,给了钱,以为做了善事,帮助了老人缓解了天大的危机。但不知自己给的钱并没有被当做路费,当做药费,当做官司费,而悄悄变成了票房钱,变成了工资,变成了交易的货币,不是用来救急,而是用来享乐的。
明明吃了亏,还不知道已经上了当。这种蒙在鼓里的善良,是无知且无用的善良。
这样的善良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价值。有好心,有善心,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发了善心,也要考虑自己的善良有没有价值。善良的价值自然越高越好,说明付出善行的人,做了件有价值的事情。接受善行的人,获得了超值的帮助。
学过一点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价值决定价格,而价格由成本和需求决定。
我们先看看成本。
单位条件下,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的产品越多,成本就越低。
一个人很容易发善心,看到这个人哭了,给了钱,看到那个人病了,给了钱,看到还有人快要不行了,给了更多的钱。不去考究,善心泛滥,发善的成本就会很低。成本低价格低,价格衡量的价值自然也就低。即使是做了善事,事情本身也不会有太大价值。老人骗了钱,不会帮助其脱离苦境。
其次是需求。
供大于求时,买家占优势,价格就会被压低。供不应求时,卖家占优势,价格就会被抬高。乞讨者是买家,要买善良。给予者是卖家,要卖善良。买卖双方的这场交易不同于一般的交易。
这场交易,不花钱买,也不为钱卖。但是价格的机制还在里面。善心多,给予者作为卖家,供应就会多,供大于求,乞讨者作为买家占优势,善良的价格被压低,价值变低;
善心少,给予者作为卖家,供应就会少,供不应求,乞讨者作为买家不占优势,善良的价格抬高,价值变高。
道理很简单,雪中送炭的善良永远要比锦上添花的善良价值高得多。明白了这一点,就懂得了善良的输出要时刻权衡它的价值。良心的泛滥,眼泪的泛滥,都是无益。
用泛滥淹没思考,指导行为,对别人来说不一定是善举,但对自己来说一定是恶行。起心动念的善很容易,只是不要让它来得太廉价。
也许明白了这点,助人才会以为乐,受助才会以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