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厉害的神话人物是不是盘古(从人类始祖到元始天尊)

最厉害的神话人物是不是盘古(从人类始祖到元始天尊)"首生盘古 垂死化生。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血液为江河,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②而《绎史》中载徐整的《五运历年记》:《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的《三五历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①这里描述了天地初始形态(混沌之鸡卵)与盘古之存在,盘古在于天地之间,天地分而日渐成形。

对于盘古开天辟地之神话,想必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盘古生于天地之间,死后化生万物,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直接的创世神话,然而其中却暗藏玄机。盘古神话究竟从何而来,因何而起?其又与中国原始宗教或信仰有怎样的关系呢?它又在中华文明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呢?

一、盘古神话之起源

1.1.史料梳理

目前一般所公认的最早盘古神话之记载,见于三国时吴国的徐整之手。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的《三五历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这里描述了天地初始形态(混沌之鸡卵)与盘古之存在,盘古在于天地之间,天地分而日渐成形。

而《绎史》中载徐整的《五运历年记》:

"首生盘古 垂死化生。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血液为江河,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

这里便提到了盘古之死,盘古死后,身体之部分化生万物。

最厉害的神话人物是不是盘古(从人类始祖到元始天尊)(1)

盘古开天辟地(图片源于网络)

而就少数民族而言,按照上文所述,"盘瓠"或许源于盘古,那么"盘瓠"传说也可视为盘古神话的一种演变,或说神话人物的借鉴。此外,在纳西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传说中,盘古都有出现。举例来说,瑶族《盘王歌》提到:

"盘古开天又立地,置有山河与田园。混沌初开乾坤定,阴阳交错暗分天。"

在这些传说中,盘古或还是创世神,或又造就良田山河,惠及万民。

2.2.道教神仙传说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更是充分吸收了盘古创世神话,并结合道教宇宙观,呈现出一个道教化的盘古。笔者感到非常有趣的便是"盘古真人"的说法。

魏晋时葛洪《枕中书》中即写道:

"昔二仪未分,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盘古已然成为得道真人,又因其创世之功,有"元始天王"的称号。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则说: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天辟地之人,即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这里便结合了道教"元始"、"元气"等理论,以"道"之显现——"气"化为人格化的盘古,甚而主持天界,成为始祖。

而据饶宗颐《盘古图考》所引《元始上真经》便有:

"盘古真人天地之精 自号元始天尊。"

这样一来,盘古真正成为"元始天尊",融入道教神仙体系之中了。

道教对于盘古的这种处理,融合了元始天王开天辟地、太上道君化生三气乃至于佛教发展出来的创世说等种种理论与神话传说,或许也加入少数民族的相关传说,形成了"盘古真人"这样的神仙人物。这当然是道教世俗化的体现,不过笔者认为更多的可能是道教理论、盘古创世神话以及中国原始哲学思维的内在一致性。

三、盘古神话之影响

统而言之,我们也许便能充分认识到盘古神话作用于中华文明的构建,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一方面,盘古神话成为民族认同的一种象征。盘古开天辟地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了,也好似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盘古神话不断被口耳相传,在盘古的名义下,聚集了这样一批人,就如同"炎黄子孙"一样,盘古也成为一个公认的符号。

另一方面,盘古神话中体现的原始思维或显或隐地引发中国历史上的种种思想、哲学乃至于生活之中。如从其中蕴涵的"天人合一"观念来看,笔者还认为,处于天地之中的盘古,似乎又暗藏"天地人三才"之源,盘古"神于天,圣于地",似乎也彰显人的独特地位。道教行气导引等以成仙为目的的养生修炼之术,儒家"尽心知性以知天"等等种种宗教理论或哲学思想,或许都在神话之内涵中已有体现。

最后摘录一句挺有意思的话:"神话和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它们虽然一个是语言叙述,一个是行为实践,但却共生于原始文化的混沌统一体中,都是原始社会中维系集体意识与社会生活秩序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文化事项。不少神话是对宗教仪礼的解释,而许多宗教仪礼则是神话场景的重复上演。"⑱

注释:

①欧阳询《艺文类聚》卷1,"天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②马骕《绎史》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页,《五运历年记》该书不存,文献佚于《绎史》。

③同上,第69页。

④见王晖《盘古考源》对各类盘古神话由来的相关论述,《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4页。

⑤见王晖《盘古考源》援引《六韬》,同上,第5页。

⑥同上,第5页。

⑦见饶宗颐《盘古图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年第1期,第76页。

⑧范晔《后汉书》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29-2830页.

⑨见王晖《盘古考源》对各类盘古神话由来的相关论述,《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4页。

⑩同上,第19页。

⑪陈建宪《垂死化身与人祭巫术——盘古神话再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92页。

⑫见陈建宪《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3-34页。

⑬参见陈建宪《垂死化身与人祭巫术——盘古神话再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92-98页。

⑭周游《开辟演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⑮见刘挺颂《论盘古神话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援引《盘王歌》,《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第3页。

⑯同上,第4页。见其援引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卷)中葛洪《枕中书》。

⑰见饶宗颐《盘古图考》援引《元始上真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年第1期,第76页。

⑱陈建宪《垂死化身与人祭巫术——盘古神话再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97页。

参考文献:

[1]饶宗颐.盘古图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 1:75-76.

[2]陈建宪.神祇与英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3]王晖.盘古考源[J].历史研究.2002 2:3-19.

[4]陈建宪.垂死化身与人祭巫术——盘古神话再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1:92-98.

[5]刘挺颂.论盘古神话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J].贵州文史丛刊.2008 1:1-5.

[6]张启成.论盘古创世神话的根和源[J].贵州社会科学.2004 6:61-6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