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唱功过硬的歌(日语歌养活了大半个华语乐坛)
张国荣唱功过硬的歌(日语歌养活了大半个华语乐坛)这些都是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歌手,他们的作品有很多都来自翻唱日语歌,更不用说当时一些比较小众的歌手了。近年来,华语乐坛也有许多的作品来自于日本。筷子兄弟那首唱响一代人青春回忆的《老男孩》,就是根据大桥卓弥的《谢谢》改编的。据不完全统计,八九十年代翻唱日语歌的风潮中,谭张梅陈 ,四大天王等人的数量惊人,每个人都有几十首之多。哥哥张国荣那首《风继续吹》,原唱就是山口百惠。校长谭咏麟的《忘不了你》改编自日本70年代的创作才女五轮真弓的《恋人啊》。中岛美雪日本作为亚洲娱乐大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就拿日本国宝级歌姬中岛美雪来说,她就有一百多首歌先后被华语歌手翻唱,而且翻唱过来的基本上都是大红大紫的金曲。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翻唱自中岛美雪的作品都在乐坛有一席之地。邓丽君《漫步人知路》,任贤齐《伤心太平洋》《天涯》,王菲《人间》《容易受伤的女人》《若你真爱我》,陈慧娴《恋
曾有人说日语歌“养活了大半个华语乐坛”,这话有些言过其实了,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道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华语乐坛的一些歌手便对日语歌非常钟情,将一些好的日语歌拿来翻唱,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
张国荣《风继续吹》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有些不太敢相信,当年那些天王天后的成名曲,代表作有很多是来自于日本流行歌坛。邓丽君,张国荣,梅艳芳等等在如今被奉为传奇的名字都与日语歌有些不解之缘。也难怪有人发生文章开头时所提到的感叹。
翻唱日语歌,一度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一大流派,这一点不能否认。对于那些强调“音乐无国界”的,大家也明白其中的良苦用意。只是,事实如此,不能将这当做“挡箭牌”,我们的天王天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靠着它崛起和流行!
中岛美雪
日本作为亚洲娱乐大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就拿日本国宝级歌姬中岛美雪来说,她就有一百多首歌先后被华语歌手翻唱,而且翻唱过来的基本上都是大红大紫的金曲。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翻唱自中岛美雪的作品都在乐坛有一席之地。
邓丽君《漫步人知路》,任贤齐《伤心太平洋》《天涯》,王菲《人间》《容易受伤的女人》《若你真爱我》,陈慧娴《恋恋风尘》,刘若英《原来你也在这里》,叶倩文《忘了说再见》,李克勤《破晓时分》等等都来自于中岛美雪,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据不完全统计,八九十年代翻唱日语歌的风潮中,谭张梅陈 ,四大天王等人的数量惊人,每个人都有几十首之多。哥哥张国荣那首《风继续吹》,原唱就是山口百惠。校长谭咏麟的《忘不了你》改编自日本70年代的创作才女五轮真弓的《恋人啊》。
这些都是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歌手,他们的作品有很多都来自翻唱日语歌,更不用说当时一些比较小众的歌手了。近年来,华语乐坛也有许多的作品来自于日本。筷子兄弟那首唱响一代人青春回忆的《老男孩》,就是根据大桥卓弥的《谢谢》改编的。
微电影《老男孩》剧照
说这么多,我们并不是对华语乐坛的创作能力提出质疑,也不是一味的称赞日文歌曲对于中文歌的影响。但是,我们曾经依靠那些日语歌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流行音乐文化,这一点不可置否。在今天,讨论谁更厉害不是关键,这种翻唱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呢?
其实了解华语乐坛的观众们不难发现,翻唱日语歌的主体是港台歌手,内地歌手相比较而言,少之又少。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港台的流行音乐世界,就是一个个造星工厂。歌手就是明星,明星需要热度,热度需要作品来维持。
香港“四大天王”
明星可以“量产”,而音乐却不能。众多的歌手都需要好歌曲,这就产生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应对这一最好的方法就是翻唱。在买到了版权之后,让这些原本就优美动听的音乐加入本土歌手的二次创作,中外结合,不仅满足了现实需要,还成就了流行经典。
那为什么选择日语歌来翻唱呢?相比较欧美的摇滚太强烈,爵士乐太难,日语歌曲风更符合当时华语乐坛流行的风格,相对而言翻唱起来更简单。其实面对竞争激烈的唱片市场环境,翻唱日语歌具有“多快好省”的优势。
香港天后梅艳芳
前面说到内地乐坛翻唱日语歌很少,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相比较港台,内地开放较晚,自然在引进文化方面重心不在流行音乐。而且那个时候,内地整个时代都处在理想主义的统领下,大家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能作出具有特色的好音乐。
曾有人在某个论坛上问:为什么邓丽君靠翻唱日语歌成功却能成为华语乐坛第一人?评论席一片嘘声。其中有一个答案很精辟:不是日语歌让邓丽君走红,而是邓丽君让那首歌走红。的确如此,尽管国内歌手翻唱了数不尽的日语歌,但都能够收为已用。
邓丽君
有些乐迷,沉寂在华语乐坛的辉煌里不能自拔,不愿承认那个时候咱们对于日语歌的借鉴和学习。这对于华语乐坛的发展是无益的。日本在历史上不就一直靠模仿而生存进而发展壮大的吗?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这些道理,在乐坛一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