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乔丹和白边谁更强(从2022CBrC决赛选手粉水比配置)
小乔丹和白边谁更强(从2022CBrC决赛选手粉水比配置)但很有意思的,举今年为例,我国CBrC决赛选手,前六名有四位的粉水比,都高于1:13耶!所以,他们是故意要萃取不足吗?到底怎样的粉水比,叫做太高?SCA的金杯萃取控制图,有错误吗?这张SCA的金杯萃取控制图,把高于1:13的粉水比,视为”萃取不足”。把低于1:20的,视为萃取太多。如果是因为咖啡本身的风味物质总体的溶出量,强度不足,你可以增加咖啡粉量,也就是采用高粉水比。(use more coffee)但如果是因为你给予的水不够多,所以萃取不足,那变成是要增加萃取量,以提升强度,这时反而要降低粉水比(Extract More;Less Coffee)。所以你看看,一个简单的感受"不足",却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粉水比调整因应之道,你说萃取是不是需要动点头脑来判断呢?这,就是上图的意义。所以到底怎样的粉水比是安全的,有没有保证一种比例,代表萃取不足?接着我们来看看下图。图:SC
粉水比,对学习手冲可说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这个参数要在萃取前优先决定好。
其他影响萃取的参数,例如研磨度、水温、萃取时间,或断水次数..等,都可以绕着它来配套因应。
所以今天的手冲不败单元,就让我们来仔细思量粉水比的萃取概念。
粉水比代表什么?
粉水比,跟风味强度有关,也跟萃取率有关。手冲咖啡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萃取现象。
先以两张图示(上图与下图),谈粉水比的基本概念。
所谓萃取,简单来说,是关乎咖啡粉内的可溶性物质,怎样"好好、恰当、不多不少"地溶于水,这件事。
有时,即便咖啡粉内好喝的可溶性物质,全部都溶于水了,你却觉得强度不足。
这时候,该怎样思量粉水比呢?是要调整它,还是调整其它?
如果是因为咖啡本身的风味物质总体的溶出量,强度不足,你可以增加咖啡粉量,也就是采用高粉水比。(use more coffee)
但如果是因为你给予的水不够多,所以萃取不足,那变成是要增加萃取量,以提升强度,这时反而要降低粉水比(Extract More;Less Coffee)。
所以你看看,一个简单的感受"不足",却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粉水比调整因应之道,你说萃取是不是需要动点头脑来判断呢?
这,就是上图的意义。所以到底怎样的粉水比是安全的,有没有保证一种比例,代表萃取不足?接着我们来看看下图。
图:SCA金杯冲煮控制图
上图是SCA的建议金杯冲煮粉水比。在该图中,偏上的强度愈高,偏右的代表萃取率愈高。
这就是粉水比的基本意义,你用多少粉接触水,以便萃取咖啡风味。
这张SCA的金杯萃取控制图,把高于1:13的粉水比,视为”萃取不足”。把低于1:20的,视为萃取太多。
但很有意思的,举今年为例,我国CBrC决赛选手,前六名有四位的粉水比,都高于1:13耶!
所以,他们是故意要萃取不足吗?到底怎样的粉水比,叫做太高?SCA的金杯萃取控制图,有错误吗?
2022CBrC的粉水比
图: 2022 CBrC选手的粉水比与烘焙豆色制表
上图是我国2022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总决赛的决赛六位选手的粉水比,上表同时提供了各位选手的咖啡烘焙度(除了第六名选手展演没有提到,无法知悉)。
从上表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烘焙程度愈浅的,粉水比较高。
烘焙度会影响粉水比的判断吗?我们来想想这件事。
首先,看一下豆色/粉色,与烘焙度的基本关系。
图:艾格壮Agtron数值与烘焙度关系表
上图告诉我们,不同豆色代表的烘焙程度。我国本届CBrC选手,豆色最少也有77了,因此全部都是在所谓的”浅烘焙”咖啡,只是有多浅而已。
冠亚军选手的豆色都超过艾格壮(Agrton)数值85,踏入极浅焙阶段了。
(可参考下图对不同程度浅焙咖啡,与艾格壮豆色数值的关联性)。
图:艾格壮Agtron数值与烘焙度关系表
烘焙咖啡的程度,与粉水比到底有何关联性?
是否因为是使用浅烘焙,所以需要采用高粉水比?
要厘清这个可能的关联性,我们要回到最早的粉水比定义。
也就是第一段所提到的,粉水比与你使用多少水,来溶解咖啡中的可溶性物质有关。
咖啡的可溶性物质为何?烘焙与可溶性物质,有什么关系?
咖啡可溶性物质从哪来
首先,咖啡中的可溶性风味物质类别,随着海拔高度一直在变化。
海拔高的咖啡果实营养积累时间多一点,属于酸甜的可溶性物质就内蕴多一点。
海拔愈低,水果类的酸香物质积累较少,剩下的是所谓的核果,土壤的味道。
图:海拔高低影响不同风味物质的产生,也影响考虑的烘焙度
咖啡生豆是由纤维素、多糖,与百万个细胞基质构成。
生豆随着烘焙,逐渐一步步转化成油脂和可溶性物质。
这些油脂和可溶性物质,将决定咖啡被冲煮后的风味。
但咖啡中可溶性物质,却因着烘焙程度的不同,一直在变化。
有些可溶性物质需要"受热"到一定程度,才会崩解成为可溶性。有些可溶性物质,则比较"需要时间"进行溶解。
例如影响感受甜味的,就比酸味的慢些溶出。
所以粉水比的高低,有时候与你想要冲煮的风味物质,它需要多久的粉水接触才能溶出有关系。
也与你所使用的咖啡烘焙程度有关,不同烘焙程度,你目标萃取的可溶性物质内容物可能不同。
咖啡可溶性物质与烘焙
图:不同烘焙上的化学反应,发展出不同风味物质
上图是早期的风味轮版本,这张图比现在的版本,提供了更多,烘焙化学反应与咖啡风味物质的关联性。
咖啡烘焙时随着受热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与我们想溶解的风味物质关联性,从浅焙到深焙关系如下
-酵素化反应Enzymatic : 产生花,水果,草本植物等风味物质(浅焙)
-焦糖化反应Sugar Browing : 产生核果,甜味,巧克力等风味物质(渐入中焙)
-干镏化反应Dry Distillation : 产生果干,香料等风味物质(渐入深焙)
图:咖啡豆随着受热程度不同,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烘焙不仅改变了风味物质的轮廓,也改变了咖啡豆的膨胀性与密度,这些都与萃取有关系。
有些咖啡的溶出物质,因为特性,需要比较长的粉水接触时间才能溶解。
这时你可能会考虑,利用调低粉水比,来给予足够的粉水接触时间,好溶解这样的咖啡风味物质。(三顾茅庐的冲煮概念)
如果不想动用增加水量来增加溶出率,那就变成要设计烘焙时更多的膨胀度,好帮助风味物质走出豆表的萃取更容易。
有些烘焙咖啡物质因为烘焙度关系,溶出容易,很容易不小心拉取太多,这时如果你不想要口感过强,又变成要采取低萃取方案因应。
图:调整粉水比的目标是这样比较好喝,以感官为判断基准
可以看见,粉水比的调整,不论是走高或压低,总带有一个冲煮上的目的性,那就是好喝。
好喝的考虑点很多,有些可能是因为这种咖啡淡一点好喝(低粉水比),有些可能是因为多一点口感好喝(低粉水比),有些可能是因为风味浓缩强一点更好喝(高粉水比)。
SCA的金杯冲煮控制图,在发展的1950年代,其实很多咖啡都是偏向中度烘焙的。
那一类的咖啡,通常,有更多的甜感与增加口感的物质。并且有可能因为焦糖化时间久了,有的靠近深焙的干馏,可能出现苦味。
所以我们在SCA的金杯控制图中,看到图中界定萃取过度,是以尝到苦物质(Bitter)为判断点。
图:最早版本的SCAA金杯冲煮控制图
以金杯冲煮控制图调查的1950年代,它所定义的不好喝的苦,应该是更多偏向焦糖化阶段后,出现干馏反应中的焦苦物质,也就是细胞壁的碳化苦味。
中焙咖啡通常的特性是酸低甜高,然后属于体质感的物质(body)会产生较多一点。
冲煮这类的咖啡,太高的粉水比,除非你兑水bypass,不然不太好喝。
所以给予一种1:17-1:18的粉水比,反而"强度上"会刚刚好。何况甜感是需要比较多一点粉水接触时间,才溶出较多的。
图:冲煮不同烘焙程度咖啡,粉水比的合宜比例可能有别
但烘焙的发展,从千禧年后愈来愈走向浅烘焙,这是为了保留更多的产地风土风味特色。
当咖啡烘焙程度愈来愈浅的时候,浅烘焙所发展的风味物质,绝大多数落在所谓的” 酵素化反应(Enzymatic)”生成物,也就是提供我们品鉴花香,果香,草本植物等风味调性。
酵素化反应(Enzymatic) ,另一个说法是梅纳反应(Maillard Reaction),这是浅烘焙咖啡主要的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发生的风味物质,属于小分子、易溶解,在萃取前期就会大量溶出。所以萃取酸香,不太需要透过高粉水比接触,来增加溶出数量,因为这些都偏向萃取前段的溶出物。
所以如果你主要萃取的可溶性物质,都属于这类好溶出的花果酸系列风味物质,当然你没有一定需要采用低粉水才能提供足够的粉水接触时间,这是浅烘焙咖啡可以搭配高粉水比的其中一个原因。
这时候,在浅烘焙咖啡,调低粉水比的考量点,反而变成是因为可能有些咖啡营养物太多了,需要稀释一点,冲淡一点,所以才追低粉水比。
因为浅烘焙咖啡也比较少那些粘稠体感的溶出物,不太需要一直灌水把它们溶出。
有了这样对烘焙与风味物质的理解,我们可以回头来看看,2022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总决赛的决赛六位选手粉水比规划了。
浅烘焙咖啡的粉水比
如果,不用考虑风味物质的分子量大小差异,如果咖啡中的甜味,是由初期阶段的糖褐变物质所贡献(基本上是水果糖,不是焦糖)。
浅烘焙的甜感,如果来自糖本身,不是焦糖香气或是巧克力发展调性的甜香。
那样,我们给予较高的粉水比,还是可以溶解出足够的甜味。
所以冲煮浅烘焙咖啡,采用高粉水比,不用担心会不够甜,主要是看你怎样冲。
从本届的决赛六强,各阶段的粉水比配水,不论总粉水比,是1:15还是1:12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稍微的规律性。那就是三段式冲煮的注水手法中,前二段的总粉水比,落在1:7~1:9之间。浅烘焙咖啡主导酸甜等风味物质,在前二次注水的这个区段,已经萃取的差不多了。
这次本届届CBrC各位决赛选手,带给我们对浅烘焙咖啡的粉水比思维。
至于最后的第三段注水,主要目的是来自调整口感。这因为超过继续萃,也没有剩下多少可以左右大局的风味物质了,只是跟口感有关。
所以当我们细思量,究竟怎样的粉水比合宜?就需要考虑咖啡的烘焙度,还有你的萃取目的。
SCA金杯定律所建议的好喝粉水比,在愈趋流行的浅烘焙咖啡,有可能在"萃取不足"这个下限,是需要被打破与修正的。
传统金杯控制图认定的萃取不足,极可能在浅烘焙咖啡,反而会是刚好的萃取率。
毕竟SCA的金杯控制图,并没有限制提供哪种烘焙度的咖啡使用,如果是偏像老美爱的中烘焙,那或许1:17会是刚刚好吧!但回到浅烘焙,那就不一定了。
你觉得哪种粉水比,比较合适冲煮咖啡呢?
先想想咖啡的烘焙度,海拔高,营养特性,不要受限金杯的低粉水比或是高粉水比建议,信赖你的感官,自己尝试拉高或下修看看。
你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粉水比会遇见不同的咖啡风味世界。
有些咖啡,高低粉水比冲法,其实,都可以的啊 !一切,以喝为准,毕竟金杯也是以喝为准的感官判断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