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边境危机化解:洞朗危机已过三年 印度在边境找茬的理由是什么
印度边境危机化解:洞朗危机已过三年 印度在边境找茬的理由是什么因为中国不是帝国主义,更不搞霸权主义那一套,中国的崛起将会给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带来更多的“利好”而不是“以强欺弱”、“损人利己”。而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中国带动周边国家发展不是为了削减印度的优势,而是要构建一个区域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互联互通网络的建设谋求惠及各方,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旅游、人文交流及经贸上的合作,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印度周边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都在持续加强与中国合作:例如整体投资46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推动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
中国与尼泊尔经贸往来也不断深化,青藏铁路建成后,尼泊尔有了逐步成为中印贸易转运站的潜质,赴尼泊尔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持续攀升。
中国在尼泊尔的投资不仅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还推动了尼泊尔的经济发展。
作为一直将尼泊尔和不丹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印度,开始越来越担心担心不丹是否紧随其后倒向中国,印方在洞朗的行为就是对这种焦虑最有利的证明。
而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中国带动周边国家发展不是为了削减印度的优势,而是要构建一个区域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
互联互通网络的建设谋求惠及各方,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旅游、人文交流及经贸上的合作,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
因为中国不是帝国主义,更不搞霸权主义那一套,中国的崛起将会给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带来更多的“利好”而不是“以强欺弱”、“损人利己”。
关于“洞朗对峙”的详细过程,如果了解过官方公布的资料的话就知道,实在是“乏善可陈”(基本都是两国政府和外交部在互相“发言”),虽有消息透露中方有几人受伤(不超过五个),印方有人员伤亡(二十人左右),但就此事最终的处理结果来看,说是“和平解决”还是较为恰当的。
因为印度眼下的军事实力已经决定了,“洞朗事件”不可能以“武力解决”。
在冷战结束之前,印军的装备主要从苏联进口,但迟迟没能实现国产化。
冷战结束后,印度走上了装备“多元化进口”道路,借外部采购提升装备水平。
印度军事装备的采购来源遍布俄罗斯、以色列、法国、德国和美国。印度军备采购体系落后,军购腐败问题严重,外购装备比例过高等问题限制了本国军事工业发展。
俄美军火在印度军备中占比过大,海外势力很容易对印度进行军事技术封锁和后台渗透。多元化采购造成的装备不系统、不配套、后期维护能力差限制了印军作战的整合优势。
以印度军事装备现有水平根本无法在冲突升级后占据作战优势,面对人民解放军,印军除了失败不会有其他结果。
加上当时国内正在进行大选,印度当局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如果非要说印度在“洞朗事件”中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那就是,以往他们都会选择边界争议地带,这一次却选择了一个“没有争议”的地区,着实让中国政府意外。
参考文献:
《洞朗对峙中的错误认知与危机缓和》谢超
《洞朗撤军后,印度还会再次越界吗》苏瑞娜
《从洞朗对峙看中印战略竞争》朱翠平
《洞朗地区对峙事件的前因后果》叶海林
《越界侵入洞朗,印度居心叵测》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