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2月的广州私藏了一个春天:观点我们是在 34

12月的广州私藏了一个春天:观点我们是在 34用这个观点去看今天的“春游”,可以说完全没有继承传统习俗的内涵。这一观点,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的认同,他觉得现代春游已经是一种偏于表面化的活动,已经无法严格区分春天出游与日常旅行之间的差别,这一现象反应的是时代的社会状态。由此可见,习俗附着了点点滴滴的文化要素,当这些文化要素与后人心灵契合,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时,习俗就会被承袭。习俗还要有独特的个性和某种不可替代性,比如端午节的粽子和划龙舟,因为充满仪式感,让参与的人在那一刻也会与历史产生共鸣,因此也被国人继承下来,仿佛是“停滞在过去时空的社会标本”一样。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曾经写过这样一篇作文《记一次有意义的春游》,不过现在想来,这些作文,大多是应景之作,基本上都是沿袭着记一次活动、再加点景物描写、抒发点情感的模式。数十年后再思考这个题目时,我的脑海里却跳出了许多古人、名家描写的春天来,那是一种自“古”而来的中国意向,荡漾在我们心中

春游古称踏青,是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活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季佳节“上巳节”。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虽然保持了春游活动的习惯,却难以体会古人踏青赏春的真正含义,从而使春游变成了一种无意义的集体行为。如何能够以一颗热爱春天的心去理解春游,,让春游更有文化气息的问题,是需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12月的广州私藏了一个春天:观点我们是在  34(1)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为什么是春游而不是游春?

如今的春游,我们能走得很远,比如乘上飞机可以走得比马可·波罗的东游之路还要长;但也可能只是一次呼朋唤友的普通野餐;还可能是公司组织的一次带薪旅行。总之,当春天到来时,在人们的观念里,是总该出门游一游的。无论是否成行,春游似乎已是当今都市人集体默认的一种习惯。但令我奇怪的是,怎么去回想,春游、春游,几乎与旅游同意,而与“春”没有更多实质性的联系。或者说对于“春”游之春,我们不是视而不见就是看不真切。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曾经写过这样一篇作文《记一次有意义的春游》,不过现在想来,这些作文,大多是应景之作,基本上都是沿袭着记一次活动、再加点景物描写、抒发点情感的模式。数十年后再思考这个题目时,我的脑海里却跳出了许多古人、名家描写的春天来,那是一种自“古”而来的中国意向,荡漾在我们心中的是杜甫《丽人行》里灿烂的三月之春,开封《清明上河图》里万民欢乐的宋都之春,也是曹雪芹诗情雅趣的大观园之春,甚至是朱自清感受萌发力量的大自然之春而后来记述春游之作就很难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了,这是何故?是春变了味儿,还是人缺少了情趣?还是因为从远古沿袭而来的春游习俗到如今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仅变成了习惯?那么今天的春游又有何意义呢?

12月的广州私藏了一个春天:观点我们是在  34(2)

颐和园是北京最传统的春游胜地。每逢春天,玉带桥畔杨柳吐丝,百花含苞,游人如织。沿着湖边且眺且行,本是赏春踏青最好的行程,可惜来来往往穿梭的人群却总是脚步匆匆。

照理来说,一项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应该是一种习俗了,习俗就该会被后人承袭。比如春节的习俗之一是要放烟花爆竹,这个习俗曾经被禁止但没多久又被很多城市解禁,那是因为有了这个习俗,春节才有“年味儿”;没有,春节就不像个年样。还有,春节是迎接新年的到来,迎接新年、祈求来年好运是要与家人在一起的,因此无论身处何处,远游的人在此时都要回家过年,于是春节回家也成为一种习俗,单身的人如果不回家,这年就像没过一样。

由此可见,习俗附着了点点滴滴的文化要素,当这些文化要素与后人心灵契合,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时,习俗就会被承袭。习俗还要有独特的个性和某种不可替代性,比如端午节的粽子和划龙舟,因为充满仪式感,让参与的人在那一刻也会与历史产生共鸣,因此也被国人继承下来,仿佛是“停滞在过去时空的社会标本”一样。

用这个观点去看今天的“春游”,可以说完全没有继承传统习俗的内涵。这一观点,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的认同,他觉得现代春游已经是一种偏于表面化的活动,已经无法严格区分春天出游与日常旅行之间的差别,这一现象反应的是时代的社会状态。

难道说古人游春的习俗到今天已经完全失去了继承的必要性和价值?这是导致其内涵丢失的原因吗?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今天所说的“春游”,实际上是一个很新的语汇,而古文中所讲的大多数是“游春”。仔细想想,春游和游春可是大不一样的。

首先这两个词的主体就不同。春游重在游字,有春游就有秋游,还有郊游、亲子游、出国游等等;我们讲游春却很少讲游秋,可见“春”才是一切的重心,当我们把重点放在“春”字上,用心去理解春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一年四季中,在自然界,春天来临,便是万物复苏、生命萌生之时,因此春是生的意思,春的颜色也是象征生命蓬勃的绿色。

对于人们而言,经过漫长的夏长、秋收、冬藏,春来时,即是一种一年一度的解放,它是身体的解放,更是一种心灵和禁忌的解放。因此古人歌咏春天,就是歌咏生命的力量,体会延续生长的意义,而对于春的这种认知,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导致一个在春日里游春、迎春的节日的出现,即有许多仪式和习俗的“上巳节”。而上巳节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四千年以前。

12月的广州私藏了一个春天:观点我们是在  34(3)

▲隋·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萧放先生说,在研究了中国的千年典藏之后,会惊诧地发现,那里面年年有春色,人们感叹大自然轮回的力量,歌颂万物的复苏,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春天,像庆祝新生一样庆祝春天,踏青之日,甚至出现“无人不道看花回”的景况。而反观现代人,对于季节和时序缺乏热情,从而使春游更像是一种习惯,而非习俗。

那么重视春天的春游是什么样子呢?

12月的广州私藏了一个春天:观点我们是在  34(4)

▲隋·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春季三节的历史价值

早于众所周知的清明节,也早于被历史广泛记载的寒食节,从春秋时期起中国就开始流行在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即三月三)举行“上巳节”。《论语》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仿佛看到中国最大的儒者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于柳芽初萌之时,在河中沐浴的景象。这一行为,就是古代典籍中所谓“祓除畔浴”的写照,它是上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那个时代,是人类文明的“早晨”,也是人类文明的“春天”,一切都充满新鲜和希望。于是人们用繁复的仪式来展开一连串与他们尊敬的大自然的对话:请赐予我健康、请赐予我子嗣、请赐予我丰收!在先人的想象中,大自然也有回应:她化身“女巫”,执兰祓水,用刚刚解冻的寒水来驱走不祥;她运水浮卵赐下祝福,让女性孕育生命;她抹绿山山水水,冰释一冬的沉闷,让嘉禾茁壮.

生活在四千多年前的先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起现代人要好得多,他们显然不是被如硬壳化的城市赶到乡间去的。那么选择生命萌动的时节到大自然中,尤其是到河滨水畔去踏青,正和他们顶礼膜拜大自然的恩赐,祈求大自然给予新一年的福祉有关。他们将人的生命看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春来“迎青”,秋去“辞青”,用全身心去感知四季的轮回,不悖逆自然的原理,与大自然同步进退,是他们生存所必须。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教授陈永超告诉我,任何一项古老的节日活动都是与自然紧密相连的。这是因为古代人比现代人更加依赖大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比现在紧密得多。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他们用身心去贴近自然,观象授时的伟大成就。授时就是指定季节,观象授时就是观测自然现象来判断农事季节。鸟虫惊蛰,万物清明,自然现象指导着他们的全部生活。

而现代人在工业时代到来的时候,就已经越来越远离自然了。举一个例子,在去野外考察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些生活在较原始状态下的人,常常能够凭借对周边环境的观察,甚至凭借气味来准确辨别方向,他们往往能预知未来数小时,甚至一两天的天气骤变,而惯于依赖仪器的考察队员则表示全无知觉。这其实就是人类生活脱离自然的退化现象。

古代人对于春天的敏感和膜拜,带给他们无比的喜悦,也带给他们健康的生活。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春天阳气上升,林间田野、河滨水畔空气清新,饱含负氧离子,可以使人的心肺受益,振奋精神,消除疲劳。至今少数地方仍旧沿袭着“踏青游百病”的说法,他们认为踏青可以把百病都扔到山野中去,这其实是一种经验化的科学,就像许多农谚一样潜藏着道理。

古老的上巳节实际上是一场全民膜拜春天的盛会,后来也代有传承。即使由于时间的重叠,上巳节与寒食节一样被清明节收编,但逢春“踏青”的习俗依然被保留下来。萧放充满信心地说:“现代人春游的缺乏意义,是因为他们对传统的不自觉性,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春天的意义,将帮助他们重新找到春游的价值,他们也将在春游中获得不一样的心情。”

想想艺术家为什么会对看到一滴朝露倾注热爱,有些人会对于地上的蚂蚁充满兴趣,那都是因为他们对自然充满理解力和感知力。但是如果专注于物欲的追求,人的感官就会变得钝拙,失去活力,现代人的病就是心灵硬化,只有大自然能成为人类最初和最终的心灵避难所。如果我们重新获得古人对于自然的感知能力,必然能够从大自然中汲取无穷的力量,这一力量有时候是生理的,有时候是哲学的。

12月的广州私藏了一个春天:观点我们是在  34(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