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家里一堆人骨的电影(犯罪片聋哑部落寂静的是生命)
精神病患者家里一堆人骨的电影(犯罪片聋哑部落寂静的是生命)附带一提:1960年日本导演新藤兼人执导的“裸岛”也是一部刻意追求无声的电影,片中没有一句台词,演员像是演默剧般演艺着整个生活情境。与本片不同的是,本片的“手语台词”颇多,但导演丝毫没有想要我们懂的意思;而“裸岛”的表演方式就没这种问题,观者可以完全了解剧情与导演想表达的。这是大家可以去作比较的,看看不同版本的有声片时代的“无声片”。对我来说,本片更像一个政治寓言,因为片中其实不只这群聋哑人士处于无声状态,而是整个社会都处在无声的状态,这似乎是在反应乌克兰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紧邻的俄罗斯强权使乌克兰一直处于噤声的状态,整个社会、公民都失去了话语权,并且毫无法治,一团混乱,我们看到的只有不断复制暴力与恶质文化,一次一次被强奸,被暴力绑架(除了他们暴力绑架他者,自身生命也是被暴力绑架的一个过程),没有出路的明天!他们活在这样的社会底景中,注定只能从中学习另一种暴力方式,并借由重复的暴力来
赛吉(事实上,全片因没有声音跟字幕,所以压根没人知道里头任何一个角色的名字,下列所写的人名系出自电影公司的简介文)新进入了一个聋哑寄宿学校,他试着让自己在这边安顿下来,但很快发现班上的男同学对他并不友善,放学后,赛吉惨遭霸凌,被迫忍受在冬天脱掉衣裤的窘迫,夜里甚至被赶出房间等等,赛吉很快知道,要生存就得融入这群同学中。
融入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变成共犯结构中的一员!这群聋哑恶少夜里会趁机袭击无辜路人,抢夺他们身上的财务与物资;女同学夜里则由男同学帮忙拉皮条,在货车司机休息区卖淫赚外快。
他们不只对外面世界的人下手,对寄宿学校内的其他弱小更是暴虐,时常强夺他们辛苦卖工艺品的所得。
一如我讲的,当我们这些所谓的“多数”、“主流”的观众被置入戏院中的这些喑哑语汇时,我们突然被“边缘化”了!变成了“少数”(尤其看电影时多是相对独处的身心状态),这是我说的有趣的经验,第一次我们可以体验那种身为少数的状态,在一群陌生的族群中间,体验着平常身为少数的他们处在我们这些“听人”群体中的尴尬处境,这个过程成功置换了这种少数经验,我们好像被剥夺了某种“知”的权利,要慢慢习惯被边缘化的感受。
当然,我并不爱本片,一点也不爱,甚至无法享受他,因为他太过血腥、残忍,让人几度不敢卒睹,片中我们看到在停车场等着接卖淫女同学的皮条客因聋哑的处境,听不到身后倒退的卡车的震耳声响,而被活活辗毙。更可怕的是,死了一个人,但这个人似乎不曾存在过般,没人过问,没人因此得咎,甚至没有所谓的追悼会,剧情就接着走下去了,彷佛这个个体不曾驻留,也告诉我们:“死一个聋哑人,不算什么。”这是对这个聋哑族群处境的终极无声却震耳欲聋的控诉!
另外,那一幕太过真实血淋淋的堕胎过程也让人怵目惊心,不管是简陋残破的浴室,还是看来毫无卫生概念的手术流程,或者是残酷地用绳索绕着身体让双脚悬空张开的诡异姿势,到森冷金属器具的碰撞声与吊诡的接合过程都让人冷汗直冒,不忍直视其间的酷虐,那宛同厉刑暴施。更别说片尾极其冷酷又无声的大屠杀过程,已是我能承受的视觉极限了。基于这些理由,虽然我客观知道他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片,但我主观实在无法爱上他。
本片英文片名“The Tribe”有族群的意思,意指这群瘖哑人士,但中文的翻译“过于寂静的喧嚣”翻的真是太完美了,一方面彻底表现出故事本身的内核 ―― 寂静的是生命,喧嚣的是心灵 ―― 内在的众生嘈杂才是最难以忍受与抚平的噪音呀。同时这个片名也完全打到了他的主要观众群 ―― 亲爱的文青们。
对我来说,本片更像一个政治寓言,因为片中其实不只这群聋哑人士处于无声状态,而是整个社会都处在无声的状态,这似乎是在反应乌克兰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紧邻的俄罗斯强权使乌克兰一直处于噤声的状态,整个社会、公民都失去了话语权,并且毫无法治,一团混乱,我们看到的只有不断复制暴力与恶质文化,一次一次被强奸,被暴力绑架(除了他们暴力绑架他者,自身生命也是被暴力绑架的一个过程),没有出路的明天!他们活在这样的社会底景中,注定只能从中学习另一种暴力方式,并借由重复的暴力来推进生命的刻度,这不是要解放自己,而是麻痹生命的唯一出口呀!
附带一提:1960年日本导演新藤兼人执导的“裸岛”也是一部刻意追求无声的电影,片中没有一句台词,演员像是演默剧般演艺着整个生活情境。与本片不同的是,本片的“手语台词”颇多,但导演丝毫没有想要我们懂的意思;而“裸岛”的表演方式就没这种问题,观者可以完全了解剧情与导演想表达的。这是大家可以去作比较的,看看不同版本的有声片时代的“无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