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里的第一小人(没有三个火枪手)
鹿鼎记里的第一小人(没有三个火枪手)达达尼安打算招募四十个亡命徒,到英国绑架蒙克将军,胁迫他助成查理二世的复辟,他早年的跟班布朗舍听了,兴奋地大声说:“我们把他关进一只囚笼里,谁给我们钱,就让谁看看他。”韦小宝则幻想着“自己若在战阵之中,决计不能让吴三桂如此一死了之,定会想个法子,将他活捉了来,关入囚笼,从湖南衡州一路游到北京,看一看收银子五钱,向他吐一口唾沫收银子一两,小孩减半,美女免费”。大仲马笔下,路易十四命达达尼安捉拿阿托斯,达达尼安欣然领命,却是怕国王另派他人,他自己是要帮老朋友脱逃的;阿拉密斯试图以路易十四的孪生弟弟(后来的“铁面人”)取代国王,目的全在夺权,不像陈近南牵涉到“反清”这样的“民族大义”,那可是绝对的“反贼”了,领命抓捕的达达尼安为了营救阿拉密斯和波尔多斯,所付出的努力,一点都不少于韦小宝为陈近南等人所做的。达达尼安与韦小宝有很多相似,也有更多不一样的地方。金庸塑造韦小宝这一人物形象,部分灵感可能源
最近一段时间,张一山版本的《鹿鼎记》开播,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作为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是他最不“武侠”、最具争议的一本武侠小说。那么,金庸写《鹿鼎记》的灵感或者文风来源于哪里呢?在《金庸江湖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书中,作者刘勃就认为,《鹿鼎记》与法国作家大仲马《三个火枪手》之“神似”,不仅在人物情节,比如两书主人公,达达尼安与韦小宝,其经历与性格,也多有相似,而且小说叙事语言,也是同样的通篇诙谐、夸张,类似漫画。
法国作家大仲马于1944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又译《侠隐记》或《三剑客》)描写了十七世纪骑士剑客的传奇生活。达达尼安的少年英勇,阿托斯的稳重老练,波尔多斯的大胆鲁莽,阿拉密斯的足智多谋与风度翩翩,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勾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作品以法王路易十三和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世留的矛盾为背景,穿插群臣派系的明争暗斗,围绕宫廷里的秘史轶闻,展开一系列惊险曲折、妙趣横生的故事。
最早翻译大仲马小说为汉文的,是伍光健先生,所译《侠隐记》、《续侠隐记》(即《二十年后》)出版于1907年,《法宫秘史》(即《布拉热洛纳子爵》)出版于1908年,合称“达达尼安三部曲”。
金庸曾对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在所有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欢的的确是大仲马,而且是从十二三岁时开始喜欢,直到如今,从不变心。”
金庸又说:“《侠隐记》一书对我一生影响极大,我之写武侠小说,可说是受了此书的启发。”《三个火枪手》对《鹿鼎记》影响最大。甚至可以说,如果金庸未读《三个火枪手》,或是在二十二岁而不是十二岁读到此书,他就不会写《鹿鼎记》,抑或写出同名的小说,也必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金庸坦承:“《三剑客》教我怎样活用历史。”达达尼安与阿托斯、阿拉密斯、波尔多斯这“三个火枪手”,乃是“半虚构”的人物,法国历史上虽确有其人,却无十分突出的表现与作用。到了大仲马笔下,就不同了。四人不仅在法兰西本国倒海翻江卷巨澜,甚且改变了邻国英吉利的历史,若非达达尼安与阿托斯鼎力扶持,查理二世就不可能复辟为王。金庸的韦小宝则完全出于虚构,将《鹿鼎记》信以为真,这人在康熙朝的影响可是大极了,也改变了邻国的历史,若非韦小宝亲临指导,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公主便全无“摄政”罗刹的指望。
特雷维尔统领“小时候有幸跟路易十三陛下一块儿玩耍……有时候两人玩着玩着就打起架来,打赢的还不一定是陛下呢。可陛下挨的这些揍,却使他对德·特雷维尔先生大为器重、恩宠有加”,韦小宝得宠于康熙,走的是同一路线。《鹿鼎记》也写到了火枪营与火枪手,当然,是罗刹国的火枪营、火枪手。《鹿鼎记》还提到过清廷的“火器营”,实则,火器营到了康熙的孙子乾隆的时代方始设立,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金庸潜意识中有大仲马的“火枪营”在,这才会把乾隆年间的“火器营”提早到康熙朝。
金庸说:“我所写的小说,的确是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大仲马自称是“有趣的逗趣者”,《鹿鼎记》的作者也是的。当然,金庸写《鹿鼎记》,目的不止于“逗趣”。《鹿鼎记》叙事,远不及之前的《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细密,而呈现出一种大而化之、疏疏朗朗的风致,这也是《三个火枪手》的风致——其叙事,就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样细密。金庸早期作品写不到这么流畅;后期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因为题材的缘故,不可以太流畅;《鹿鼎记》是金庸写得最流畅的小说,这份流畅,是《三个火枪手》式的流畅。
韦小宝与达达尼昂是同一时代的人物,因为康熙与路易十四同时代。路易十四比康熙帝大十六岁,早死七年。路易十四做了七十二年法国国王,是世界上在位最久的帝王。康熙帝享国六十一年,中国第一。二人皆堪称“英主”,也都在统治后期令各自的国家显露衰颓之相。达达尼安与韦小宝同时代,却不是同龄人,达达尼安大致与小说中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不是历史上真实的陈永华)同龄。
达达尼安与韦小宝,经历略有相似。二人都在十几岁的年纪,以“外省人”的身份,突兀地现身于京城,深深涉入宫廷生活。达达尼安,历经“三部曲”,升为伯爵,最终做了法国元帅;韦小宝则由子爵而伯爵再为公爵,做了“抚远大将军”。达达尼安先做了火枪营副统领,再为正统领;韦小宝则先做骁骑营正黄旗副都统,再为都统。在西方,在法国,“火枪营”是国王的卫队,“这支火枪营之于路易十三,就好比御林军之于亨利三世,苏格兰卫队之于路易十一”;在清朝,骁骑营是皇帝的卫队,御前侍卫们就更是了;与达达尼安的火枪营副统领的职务、责任近似的,是韦小宝身任的骁骑营副都统,还有“御前侍卫副总管”。
达达尼安与韦小宝,性格上也不无相似处。老爹对达达尼安说:“除了红衣主教先生和国王,别去买任何人的账。”等达达尼安见到父亲的老朋友火枪营统领特雷维尔先生,说的却是:“家父嘱咐过我,只应当服从国王、红衣主教先生和您,他认为你们三位是法国最了不起的人物。”写到这里,大仲马解释说:“我们看到,达达尼安在另两位后面加上了德·特雷维尔先生,但他心想这样加一下总是没错的。”韦小宝呢,“神龙教中教众向来只说‘教主永享仙福,寿与天齐’……谁也不敢增多一字,减少半句。韦小宝眼见这位夫人容貌既美,又是极有权势,反正拍马屁不用本钱,随口便加上了‘和夫人’三字”。陆高轩让他背诵的碑文原为“仙福永享,普天崇敬。寿与天齐,文武仁圣”,韦小宝也给改成了“仙福永享,连同夫人。寿与天齐,文武仁圣”,果然,“洪夫人一听到这四字,眉开眼笑”,“洪教主也十分高兴” ,这情形也就像达达尼安所料想的,“这样加一下总是没错的”。
康熙冲龄即位,大政却由权臣鳌拜决断;路易十四起初也做着有名无实的帝王,权柄由红衣主教、法国首相马萨林执掌;这又是康熙与路易十四相似的地方。达达尼安为马萨林办事,“一身都是尘土,靴子上全是泥”,就这样去见首相,对波尔多斯解释说:“主教一看,就知道我是赶紧回来的,一点时候没耽搁。”韦小宝呢,将逃亡的吴应熊追捕回来,去见皇帝,“泥土满脸,故意不加抹拭”。“阿托斯深知道达达尼安是足智多谋的,只要逗出一点意思,他自然会想法子”,大仲马更说达达尼安“越遇着危险越有主意”,韦小宝也是如此,更是如此。
达达尼安打算招募四十个亡命徒,到英国绑架蒙克将军,胁迫他助成查理二世的复辟,他早年的跟班布朗舍听了,兴奋地大声说:“我们把他关进一只囚笼里,谁给我们钱,就让谁看看他。”韦小宝则幻想着“自己若在战阵之中,决计不能让吴三桂如此一死了之,定会想个法子,将他活捉了来,关入囚笼,从湖南衡州一路游到北京,看一看收银子五钱,向他吐一口唾沫收银子一两,小孩减半,美女免费”。
大仲马笔下,路易十四命达达尼安捉拿阿托斯,达达尼安欣然领命,却是怕国王另派他人,他自己是要帮老朋友脱逃的;阿拉密斯试图以路易十四的孪生弟弟(后来的“铁面人”)取代国王,目的全在夺权,不像陈近南牵涉到“反清”这样的“民族大义”,那可是绝对的“反贼”了,领命抓捕的达达尼安为了营救阿拉密斯和波尔多斯,所付出的努力,一点都不少于韦小宝为陈近南等人所做的。
达达尼安与韦小宝有很多相似,也有更多不一样的地方。金庸塑造韦小宝这一人物形象,部分灵感可能源于大仲马的达达尼安,更多灵感不是来自书本,而源于生活,金庸曾在《韦小宝这小家伙》一文中说:“我一定是将观察到、体验到的许许多多的人的性格,融在韦小宝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