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装束繁复、脸上覆着面具的能乐师,低沉迂回地吟唱着谣曲,迈着沉缓凝重的舞步,暗郁诡异的气氛甚至会让观者望而生畏。能乐作为日本最古老的传统艺能之一,带着一股空寂哀婉的气息,将以物哀、风雅及幽玄为主的日本美学体现的淋漓极致。(二)翁奉纳(一)能乐面具世阿弥(能剧创始人)认为:幽玄是最高的艺术思想。世阿弥看重的幽玄之美,就是留下空白然后由观众的想象自由填补,是一种超越了明确性和完整性的审美。▲能乐面具,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美学文化漫谈(二)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日本美学三部曲(幽玄 物哀 侘寂)》《原色京都:古典与摩登的交响》《浮世绘三杰》《浮世绘百景》《菊与刀》《源氏物语》《阴翳礼赞》《雪国》《金阁寺》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2)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3)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4)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5)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6)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7)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8)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9)

前面的内容请关注回读……

二、日本文化要素

(一)能乐面具

世阿弥(能剧创始人)认为:幽玄是最高的艺术思想。世阿弥看重的幽玄之美,就是留下空白然后由观众的想象自由填补,是一种超越了明确性和完整性的审美。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0)

▲能乐面具,图片来自网络

(二)翁奉纳

装束繁复、脸上覆着面具的能乐师,低沉迂回地吟唱着谣曲,迈着沉缓凝重的舞步,暗郁诡异的气氛甚至会让观者望而生畏。能乐作为日本最古老的传统艺能之一,带着一股空寂哀婉的气息,将以物哀、风雅及幽玄为主的日本美学体现的淋漓极致。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1)

▲翁奉纳,图片来自网络

(三)浮世绘

幽玄在浮世绘中体现为:描绘出自然蕴藏的生命灵气和超凡脱俗的意境,氤氲出缥缈空灵的气息,带着散漫耽美的诗性。余白、含蓄、内敛、隐晦、意味深远、神秘微妙。(具体我们后面再详述)

(四)源光庵

收敛、隐蔽审美对象,微暗且朦胧、寂寥,深远而深刻、超自然性、飘忽不定、不可言说的情趣。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2)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3)

▲源光庵,图片来自网络

“幽玄”并不仅仅是“余情”的意思,也不是单纯的“物哀”。(《正彻物语》)

(四)枯山水

枯山水一次最早大概见于《作庭记》。《作庭记》上说:“于无池亦无曲水之地垒石,谓之枯山水。

真正的独立的枯山水,萌芽于镰仓时代,成立于室町时代,烂熟于江户时代。说起它的萌芽和成立,都与中国禅宗的传入和同时期宋元水墨画的影响密不可分。

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具有抽象意味的、以顿悟的方式去体味和捕捉物象美感的精神,可以说是枯山水得以成立的思想前提。

久松真一《禅和美术》一书中认为,枯山水的代表作龙安寺的石庭体现了禅所具有的七个特点:不对称、简素、枯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影响,尤其表现在园林艺术上。日本园林多是禅意式园林,善用沙、石、青苔等造枯山水样式的园林景观。可以说日本园林的“枯山水”造景艺术,就是禅宗精神的绝佳体现

枯山水以山石和白砂为主体,象征自然界的大川、海洋、云雾,高山、海岛、瀑布等,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细细耙制的白砂石,叠放有致的几个石组,却能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的龙安寺,就是日本枯山水庭院的代表作。

日本美学要素(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4)

▲龙安寺石庭,枯山水的代表,图片来自网络

(五)茶道

1211年,71岁的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荣西禅师在该书中,根据自己的所学所见,详细地介绍了茶树的栽种、茶叶形状、制茶的方法及茶的功效等,奠定了曰本茶道的基础。《吃茶养生记》分为卷上和卷下,内容涉及较广,主要是围绕着吃茶养生治疾等方面。

荣西在积极弘扬临济宗的同时,不断地推广种茶技艺和制茶技巧,渐渐地使茶更广泛种植,真正地让茶饮在日盛行起来,荣西也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荣西将茶与禅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日本至今依旧独特的茶道之风。

日本人把常见不稀奇的事儿,叫作“日常茶饭事”。

荣西禅师不断宣讲“茶德,认为“饮茶可使人高尚”。他认为修禅有三大障碍:一为睡魔,二为杂念,三为坐相不正。如不除掉这三大障碍,就难以修禅,尤以睡魔为甚,饮茶是驱除睡魔的良法。

在茶饮与佛学和禅学结合一起后,荣西禅师不断宣扬茶道,让僧侣禅师们也爱上饮茶,看到茶学背后的禅学,真正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思想。

《吃茶养生记》开卷就开宗明义说:

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不可不摘也。”

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反复说明茶的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心脏的好处。荣西禅师认为,心脏是五脏之首:

“日本不食苦味,但大国(指中国)独吃茶,故心脏无病亦长命也。我国(指日本)多有瘦病人,是不吃茶所致也。若人心神不快时,必可吃茶,调心脏而除万病矣。”

茶道这个词的诞生是相对比较晚的事,它在当初被称为“侘茶”,又被称为“茶汤”。“侘”在日本中的解释有三种:一是“烦恼、沮丧”;二是“闲居的乐趣”;三是闲寂的风趣。茶中的“侘”,主要取第三中释义。

“侘茶”使茶上升到一种空灵的哲学境界,这种新的茶饮精神不再追求豪华的楼宇、争赢斗胜的刺激和呼朋唤友的人脑,而是非常注重内心的宁静和愉悦,体现了自我、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既比较完整地包含了日本人的价值观,也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而这种新的茶饮精神的核心部分便是禅。

冈仓天心《茶书》中称,茶道是一种审美的宗教,它不只是具有审美的意义,而且还包含了宗教、伦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在日常的俗事中找到了一种审美的价值。

茶道在日本的发生、发展和完成,主要经历了三个人的努力,一个是村田珠光,是他首创了茶道,一个是武野绍鸥,茶道在他手里有了很大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声名最响千利休,他最终全面建立了茶道的体系和宗旨,现在日本三大茶道宗派的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派,都是千利休一脉的沿承。

“侘茶”在千利休那里的具体表现就是“草庵茶”,草庵茶“将心味归于无味”,真的具有很浓郁的禅意。为了洗去讲究格式法式的上层武家茶会的贵族风,他把原先4帖半的茶室再加以缩小,一举改为2帖半(不到4平方米),以追求主客之间更加近距离的交流

一直保存至今的京都妙喜庵的待庵,相传是千利休的作品。一间不起眼的小茅屋,而且没有门,只有一个低矮的躙口,人必须弯腰或屈身才得以进入,其目的是让人有一种紧张感,以拂拭人的世俗性或日常性,来使人精神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一朵花儿能让土墙熠熠生辉,一杯简单的茶足以摄人心魄,但只有懂它的人才能识得它的美。”——千利休

茶道四谛:“和、敬、清、寂”。

茶道中的“和”代表的是和谐、和悦,它是支配整个茶道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的是形式,和悦则注重内在的情感。

茶道中的“敬”也是源于禅宗,在日本茶道中,最能体现“敬”这一意念的,应该是茶汤之中的“一座建立”思想。“一座”指的是所有参与茶事的人,而“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都将获得平等对待,人们互相尊重,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氛围。宾主之间的相敬相爱是出于本心的流露,从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清”指的是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而在日本茶道之中,“清”更多是指对于灵魂的洗涤。

“寂”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它决定了茶道存在的意义。概念上,日本茶道和禅宗是紧密联系的,而“寂”在梵语之中就是指“静寂,和平,静稳”。

日本茶道之中,“寂”又和“至纯,孤绝”相接近,表示修行者或茶人在完成了对各种事务的否定之后,进入了一个了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

茶人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原有的思想束缚,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应运而生。茶道中的“寂”是消除了心中的妄想与烦恼之后,达到无念无想的境界,这也是茶道的最终目的。

关于茶道,详情大家可以点击关注并搜索《茶禅一味——茶的文化与历史》系列文章。

现今人们所熟识的日本传统文化,大部分在江户时代才正式定型、正式登场、正式展现出身姿的,比如戏剧中的歌舞伎和人形净琉璃,诗歌中的俳句,绘画中的浮世绘,通俗小说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草双纸、洒落本、读本、滑稽本、人情本等,可以说都是以江户为中心的都市文化的代表形式。

未完,后续内容请关注阅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