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一座千年古镇一脚踏三县(书序谭继和九天开出一仙居)
四川有一座千年古镇一脚踏三县(书序谭继和九天开出一仙居)王晋升同志是四川的媒体工作者,热爱巴蜀文化,深度走访过成都市域范围的所有天府古镇。他将十余年踏勘所得,荟萃成《古镇最成都》一书。这本书与一般的旅游书籍不同,对景点、商品等商业营销不着一墨,而是用悠闲的镜头与文笔深入肌理,解析“仙居”的乡风民俗、人居环境,建筑特色,还原活色生香的灵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乡俗。古代“农商一起、耕织一体”的生产方式和巴蜀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出“耕读传家”的乡风传统。逍遥自在、书香传统是巴蜀人广为人知的生活态度,这些保留在古镇古村落的历史建筑就延续着四川的乡风乡俗。巴蜀文明最伟大的成就,多是从城镇“仙居”里发育和缔造出来的。巴蜀古镇古村落的人居环境由“仙乡人居”“仙市人居”两部分构成。“仙乡人居”指一户一筑与林盘相偕形成的农家聚落;“仙市人居”则是依托巴山蜀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市镇。宋人白逊诗称“天地截作神仙乡”,清人陈桂林《青城杂诗》说:“神仙都会犹
文/谭继和
在中华历史文化变迁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的巴蜀名城和古镇成为文明的结晶和展现巴蜀文明光辉的载体。
古蜀王蚕丛时代,“随其所在致市焉”。早在4500年前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出现了最早的中心聚落,诞生了最早的古蜀国市镇、都邑,是原生型文明的典型。唐宋时发展为遍及巴蜀地区的城镇网络;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为城镇体系,每个镇的辐射能力在5公里以内。因此,巴蜀的乡镇基本上保持着十里一场的间距。
明代以来,四川所形成的古镇有4100余座,至今尚存的还有1400多座。这些古镇古村落是散落在巴山蜀水之中的璀璨明珠,体现和谐生态之美。
巴蜀古镇古村落的人居环境由“仙乡人居”“仙市人居”两部分构成。“仙乡人居”指一户一筑与林盘相偕形成的农家聚落;“仙市人居”则是依托巴山蜀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市镇。宋人白逊诗称“天地截作神仙乡”,清人陈桂林《青城杂诗》说:“神仙都会犹余事,知与岷峨秀两川。”巴蜀城镇伴“江源”而生,因都江堰水利殖养,形成逍遥自在,神仙都会式的人居特征——“仙居”。
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使得巴山蜀水成了全国建筑技艺的大展场,四川古镇是中国东西南北建筑文化艺术的大观园。放之成都,主要具有三种形态。第一类是南北风味兼容的四合院。大邑刘氏庄园、崇州宫保府是现存的明清民居的精品。第二类是布局奇特的古集镇,多因地制宜,沿街一般都有较宽的檐廊可遮烈日挡风雨,便于摆摊设点。双流黄龙溪沿两江汇流布局,古朴素秀。第三类是沿街联排民居,有单纯居住式民居,也有下店上宅式民居。
由于四川没有北方乡镇那样聚集在一起的村庄,故呈现为乡镇联排店居与林盘文化相结合的形态。四川古镇多将街市、场镇、商埠、水陆码头、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聚集为一体,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人文内涵极其丰富,这是全国少见的。“天井”式建筑则是四川民居的一大特色,既采光又通风,是纳凉、休息的“共享空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乡俗。古代“农商一起、耕织一体”的生产方式和巴蜀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出“耕读传家”的乡风传统。逍遥自在、书香传统是巴蜀人广为人知的生活态度,这些保留在古镇古村落的历史建筑就延续着四川的乡风乡俗。巴蜀文明最伟大的成就,多是从城镇“仙居”里发育和缔造出来的。
王晋升同志是四川的媒体工作者,热爱巴蜀文化,深度走访过成都市域范围的所有天府古镇。他将十余年踏勘所得,荟萃成《古镇最成都》一书。这本书与一般的旅游书籍不同,对景点、商品等商业营销不着一墨,而是用悠闲的镜头与文笔深入肌理,解析“仙居”的乡风民俗、人居环境,建筑特色,还原活色生香的灵性。
这本书能让人感知天府古镇的神韵。天府古镇是成都平原村落到城市的连接点,是接续历史融入现代文明的交汇点,正处于过去与未来的纵横点上。淳厚逍遥的耕读传统,与绝观宇宙开拓创新的蜀人浪漫精神,兼容于天府古镇,每一处历史遗留下的印记都是一段天府文脉的留香,成为最能触摸天府文脉的原真性载体。
最原真的中国生活,是最标本的中国生活。阅读这本关于天府古镇的书或能有所体验。
【作者简介】
谭继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首席专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