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咸阳五度并举谋发展)

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咸阳五度并举谋发展)科技创新赋能发展。咸阳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成航材自主研发设计出了我国首条航空级钛合金棒线材生产线,解决了国家航空材料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航空紧固件用钛合金的进口替代,并成为全球第三家、国内第一家拥有此项制备技术的公司。这是咸阳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十年来,咸阳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73.2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211家,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达58.8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电子显示、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清洁低碳能化等支柱产业撑起了咸阳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龙头型”企业、“小巨人”企业领跑经济发展。成功引进正泰、伊利、冠捷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咸阳,CEC8.6代液晶面板、隆基光伏、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车、法士特智能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

新时代的十年,对咸阳来说,是综合实力大步跨越,朝着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的十年;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绘就宜居宜业宜游崭新画卷的十年;是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擦亮百姓生活幸福底色的十年;是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行进的非凡十年。

咸阳踩准时代节拍、迈好关键步伐,经济总量达到258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膺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昂扬向上、幸福奋斗的背后,迸发着咸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今日之咸阳,万象更新、风华正茂,正昂首阔步书写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的新篇章。

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咸阳五度并举谋发展)(1)

速度 产业发展集“优”成“势”

找准突破口,迈好关键步,实现稳发展。

十年来,咸阳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创新,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工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共完成31277.5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共完成8184.9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电子显示、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清洁低碳能化等支柱产业撑起了咸阳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龙头型”企业、“小巨人”企业领跑经济发展。成功引进正泰、伊利、冠捷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咸阳,CEC8.6代液晶面板、隆基光伏、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车、法士特智能传动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敏华西北生产基地、彩虹光电170K扩能技改、东泰医药产业园、金沙河超大粮食加工基地等一批重大载体平台建设如火如荼……十年来,全市累计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769个,完成投资7119.6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4.9∶46.1∶39。

科技创新赋能发展。咸阳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成航材自主研发设计出了我国首条航空级钛合金棒线材生产线,解决了国家航空材料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航空紧固件用钛合金的进口替代,并成为全球第三家、国内第一家拥有此项制备技术的公司。这是咸阳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十年来,咸阳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73.2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211家,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达58.84。

如今的咸阳,经济结构更优,创新活力更强,正以无限的潜力、蓬勃的朝气、充足的动能蓄势腾飞。

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咸阳五度并举谋发展)(2)

法士特高端变速器智能化生产线。袁景智摄

深度 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问题所指,改革所向。哪里有瓶颈制约,哪里就是改革的主攻方向。

过去的十年,咸阳在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实施集成推进,大刀阔斧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按时高效落实落细,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简政放权改革持续深化。累计承接、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04项,完成市县两级25444个事项的标准化梳理;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压减办理时限78.31%,“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6.13%,市县政务服务网办率达到92.1%,即办事项占比57.66%。探索推行“市带县”模式,市级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率先突破,“3 1 1”国资经营新体系组建运行。打造“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咸阳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12条两市联通的“断头路”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加快西兴、福银、延西等3条高速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动地铁11号线(咸阳段)纳入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这些交通“大动脉”“微循环”正成为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的生动展示。同时,深化与西安交大、西工大、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合作,谋划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联合体,设立“秦创原”科技专项,先后在西工大、光机所等41所高校院所部署科技项目94个。出台人才招引、企业孵化等奖励政策,配套提供住房住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高品质保障,以优越待遇、优质服务、优美环境拴心留人。

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和政策包等系列文件出台实施,“301”科创特区启动建设,打造落地省孵化器协会联合加速器、陕西国企创新中心等6家高质量孵化器,引进宁波锐境国际创新中心孵化载体,正式运行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征集近200项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挑战赛等形式对接解决41项技术需求;全面实施“兴咸人才计划”,成立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1亿元科创种子基金、1.4亿元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聘请36位两院院士担任科技顾问,与49所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69所高校院所中选聘了133名“科技大使”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纽带,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8个。

如今的咸阳,还在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一系列关键领域改革举措的稳步实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为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和优势。

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咸阳五度并举谋发展)(3)

咸阳高新区秦创原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蔡鑫逸摄

亮度 城乡面貌绚丽多姿

宜居宜业,是城市最厚重的底色。十年来,纵观咸阳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向宜居嬗变、向文明进发的历程。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清洁取暖改造68.9万户,淘汰高排放营运柴油货车9223辆;加宽改造堤防62.27公里,划定渭河生态区保护面积80.12平方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86平方公里,市域森林覆盖率38.81%;优良天数由2016年的197天增加至2021年的245天……一组组数字,是咸阳人狠抓工业污染源治理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重点项目提升品质。从咸阳湖到奥体中心,从古渡廊桥到市民文化中心,越来越多的好去处已然成为城市新地标。十年来,咸阳市坚守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民满意度为标尺,加强工程建设力度,打造精品工程,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计597项。

服务配套日臻完善。徐兰高铁、银西高铁、西安北至机场城际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全市8个县市区迈入高铁时代,形成大西安都市圈1小时通勤格局;地铁1号线二期建成通车、三期开工建设;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8个,创建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十年来,俯瞰咸阳大地,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一张完善的交通路网正在徐徐展开。城市公交全部实现新能源替代,53条公交线路,815.8公里的总里程,便捷、舒适的公交成了咸阳市民出行的首选;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343.47万平方米,人均11.01平方米;市域普通国省道24条,总里程1555公里。全市公路建设事业实现了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城市内涵显著提升。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大整治、管理大提升、形象大改善”专项整治,全市围绕整治占道经营、广告牌匾、城市家具、市政绿化、车辆停放、施工围挡、环境卫生、城市容貌等“8个整治”重点和4条示范路段、“五纵五横”10条主要街道,以畅通街道公共空间、净化城市建筑立面、规范市容秩序、亮出美丽“天际线”为主线,全面整治环境、优化管理、重塑形象。

如今的咸阳,老城与新区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历史和现代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之城。

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咸阳五度并举谋发展)(4)

咸阳渭河高新大桥。周季摄

广度 商贸繁荣百业兴盛

商业服务提档升级,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电商模式快速发展,线上线下多点开花;对外开放步履铿锵,内贸外贸连创佳绩……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这十年,咸阳的内需和外贸“比翼齐飞”,极大地带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扩内需促消费,释放发展活力。十年来,为推动全市商业业态提档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咸阳先后出台了《咸阳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21—2035)》《咸阳市稳经济增长20条政策措施》《咸阳市稳增长消费券发放实施方案》等政策。对中心城区商业发展进行规划定位,同时以活动搭建消费平台,发放总值3000万元的综合消费券和专项消费券,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举办消费节庆活动,商贸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旅消费体验活动等,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73.57亿元,同比增长19.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2.4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电商业态快速发展,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十年来,咸阳坚持以贯彻国家“数商兴农”决策部署为主线,把培育电商龙头企业作为工作重点,电商产业市场规模和主体不断扩大。同时,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拓平台、优载体、抓培训、促网销,电子商务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83.35亿元、同比增长14.39%,电子商务交易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前列;先后建成5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5个电商物流配送中心、722个镇村级服务站点,全市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和数字商务新优势实现“双提升”。

扩大对外开放,外贸发展更加强劲。以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以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促进外贸扩容提质……咸阳的开放充满“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十年来,咸阳全力加大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利用中欧班列和陆海联运,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41家海内外供应商与咸阳35家采购企业达成采购协议或形成采购意向,累计签约项目41个,合计金额达26.83亿元,再创新高。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完成149.09亿元,同比增长44.75%,高于全省增速18.8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位列全省第二位。

如今的咸阳,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不断推动商贸领域稳健发展,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咸阳五度并举谋发展)(5)

摄影作品《城市之光》。马林摄

温度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咸阳市委、市政府切实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紧盯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救助等民生领域,全力推进民生保障改善,不断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近年来,咸阳市把新增财力的80%以上和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每年为百姓办好一批惠民便民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咸阳市渭城区以“美化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路径,先后投入4.5亿元,实施了92个老旧小区改造,受益群众1.98万户,约6万人。渭城区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是全市开展“小切口”改革惠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个缩影。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常态化、纵深化推进农村“三堆六乱”整治,有效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改厕及粪污清掏转运模式,强化改厕产品和施工质量监管,加快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8011座。

打好“组合拳”聚力“稳就业”。咸阳把促进就业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稳就业政策体系,支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灵活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21.4万人,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92万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1亿元。同时,加大援企稳岗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减免降缓返”社会保险费17.76亿元,投入就业补贴资金2.5亿元,着力解决就近就地就业难题。

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双减”工作,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双达标”和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先后投入69.15亿元,完成1665所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建设;推行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大力气有效化解城区“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全市公办幼儿园和在园人数实现“双过半”,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增至91.95%。咸阳被列入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医疗卫生全面升级。推进“健康咸阳”建设,卫生健康系统“两个允许”在全省率先落实;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公立医院“一控二变三保障”编制人事改革经验有序推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险”全面实现“一窗、一单”结算;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构建完成,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咸阳把潜力转化为实力、把潜能转化为动能、把优势转化为胜势,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向前列”,勇敢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新的征程,大幕拉开,咸阳将牢记初心使命,瞄准目标,笃定前行,快马加鞭、只争朝夕,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咸阳力量。

​来源:陕西日报 高玉蓉 王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