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爪哇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而潮湿。沿北部海岸的平原地带温度最高,气候地质活跃,多地震和火山。爪哇东西长1064千米,中部宽约100千米,两端宽约160千米。岛上有一东西走向的纵向山脉,山脊有许多火山,两侧是石灰岩山岭和低地。爪哇是火山活动较多的地区,不过严重的喷发次数极少;共有112座火山,其中只有35座是活火山。岛西部火山聚集,中部和东部则较为分散。最高的火山是塞梅鲁(Semeru)火山,海拔3676米。火山带南面有一系列不相连的高地,海拔约300米。河流 爪哇岛河流短小且急促,绝大多数河流向北流,因为形成河流分水岭的中央山脉距南部海岸比距北部海岸稍近一些。不过,也有若干河流是向南流的。岛上最大的河流是位于爪哇东部的梭罗河和布兰塔斯河。这两条河以及许多较小的河都可用于灌溉,但只能在雨季通航,而且只有小船可以航行。

印度尼西亚首都 雅加达 城市所在的全国中心区域,位于 苏门答腊岛 的东南方,婆罗洲(加里曼丹〔Kalimantan〕)和 爪哇海 的南方,巴厘岛的西方。爪哇岛面积仅是印度尼西亚第五大岛,但拥有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均处支配地位。面积为13万2187㎞²(包括近海的 马都拉岛 ,本岛为12万6千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地势

爪哇岛的地形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间隔盆地,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1)

地质活跃,多地震和火山。爪哇东西长1064千米,中部宽约100千米,两端宽约160千米。岛上有一东西走向的纵向山脉,山脊有许多火山,两侧是石灰岩山岭和低地。爪哇是火山活动较多的地区,不过严重的喷发次数极少;共有112座火山,其中只有35座是活火山。岛西部火山聚集,中部和东部则较为分散。最高的火山是塞梅鲁(Semeru)火山,海拔3676米。火山带南面有一系列不相连的高地,海拔约300米。

河流

爪哇岛河流短小且急促,绝大多数河流向北流,因为形成河流分水岭的中央山脉距南部海岸比距北部海岸稍近一些。不过,也有若干河流是向南流的。岛上最大的河流是位于爪哇东部的梭罗河和布兰塔斯河。这两条河以及许多较小的河都可用于灌溉,但只能在雨季通航,而且只有小船可以航行。

气候

爪哇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而潮湿。沿北部海岸的平原地带温度最高,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2)

爪哇岛地形图

山区则凉爽得多。高湿度常常形成使人衰弱的气候。从11月到第二年3月为西北季风期,多雨多云;从4-10月为东南季风期,晴天多而雨量少。雅加达平均年降雨量约1760毫米。雅加达平均日最高气温为30℃,最低为23℃。在内地高地的托萨里(Tosari,海拔1735米,平均气温8-22℃。因为火山灰周期性地对土地加肥,所以爪哇的土壤非常肥沃。

物种

爪哇的植被属南亚型,但与澳大利亚型有亲缘关系;已知的植物有5000多种。在潮湿的山坡上盛产茂密的雨区森林,爪哇西部产浓密的竹林。岛上的果树有香蕉、芒果和各种各样的亚洲品种。岛上的动物群有独角犀牛、爪哇虎、野牛,昆虫。

资源

1.农业资源

火山灰周期性地对土地加肥,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3)

爪哇岛经济作物分布图

爪哇的土壤非常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咖啡、茶叶、烟叶、橡胶、甘蔗、椰子等物产丰富。

农作物主要有玉蜀黍、木薯、花生、大豆和甘薯。

经济作物:木棉、芝麻、香蕉、芒果、榴莲、柑橘和植物油供当地消费。

茶叶、咖啡、烟草、橡胶、金鸡纳(奎宁的原料,种植在西爪哇高地)、甘蔗、木棉(种植在岛的东部)和椰子等出口量大。

2,矿产资源

矿藏有石油、煤、锰、铁、金、银、磷、硫、碘等。

3.动物资源

物种资源丰富,有独角犀牛、老虎、野牛,不过这些动物现仅在一些较偏远的地区活动。岛上还有猴子、野猪及鳄鱼;约400种鸟类;100种蛇类;500种蝴蝶及多种昆虫。

4.森林资源

森林地带有柚木、竹、西谷椰子树、榕树以及高蕈树、木黄麻树。柚木是爪哇的主要出口物资之一。

景观

1."吃人树"

关于爪哇"吃人树"的最早的消息来源于一名叫卡尔·李奇的德国探险家,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4)

爪哇食人树

1903年,卡尔·李奇在前往爪哇岛探险五年后回到了德国。他告诉人们说,自己曾亲眼见到一种会吃人的树,当地居民把它奉为神树。有一位当地土著妇女因为违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驱赶着爬上神树,结果树上数片带有硬刺的叶子把她紧紧包裹起来,几天后,树叶重新打开时就只剩下了一堆白骨。于是,爪哇岛上存在吃人植物的传闻便四下传开了。

2.婆罗摩火山

婆罗摩火山(bromo)是东爪哇地区集自然风光和独特民族风情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也是爪哇岛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它在泗水西南,相距大约150千米,山高2393米,位于"婆罗摩-登格尔-斯摩鲁山区国家公园"内,是登格尔山上3座活火山之一。游人可从不同方向到达这里,但外国游客通常都是泗水-帕罗灵果城-恩牙迪沙利村这一旅游线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地处"太平洋火环"(太平洋盆地,遍布的火山和海底断层的一弧形板块。)地带,正面临一系列的地质剧变。婆罗摩火山是火山群中最著名的活火山旅游地。

婆罗摩火山位于登格尔山山巅上,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5)

晨曦中的爪哇岛唐格尔山

欲登婆罗摩火山必须先攀登格尔山。登格尔山犹如一个被削去尖顶的园锥体,在顶部形成一个边缘高而中部低的大台地,南北宽9千米,东西长10千米,台地内是一片过去由登格尔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沙海。沙海中矗立着三座活火山,其中之一便是婆罗摩火山。婆罗摩本身是一个巨大火山口内的另一个火山口,直径10千米,边沿为直立、350米高的石壁。婆罗摩和两个火山锥,如小岛般矗立在砂砾地上。站在山顶,附近Tengger的高地景色秀丽,不断冒烟的火山锥和大峡谷、严寒湖泊、瀑布、洞穴及高山森林,比比皆是。再加上凉风扑面,四周白云缭绕,犹如置身仙境。

婆罗摩火山最富魅力的景色是日出之时。游客如要观赏日出美景,可在前一天晚上下塌山下旅馆,当繁星点点、夜雾仍浓的凌时,便需早起摸黑向圣山的天顶前进,游人一般步行或骑马登山。凌晨四时许,婆罗摩山顶已被梁上一片金黄。冉冉升起的红日与四周景色交织,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不过这里的气温很特别,白天气温在30-35℃之间,而夜间气温几乎降至0℃,游客夜间登山时必须备足衣裳。

3.普兰巴南寺庙群

普兰巴南寺庙群是现今印度尼西亚境内最大、最美丽的印度教庙宇,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6)

世界文化遗产

是记录印度尼西亚人祖先灿烂文化的载体。普兰巴南寺庙群由240座庙宇组成,大部分已经沦为一堆瓦砾,但一些主要的庙宇在经历了天灾人祸的沧桑变迁后,在人们的努力下得以重建,又焕发出昔日的风采。它位于印度尼西亚日惹城以东17千米处,普兰巴南寺庙群的名字由其所在的村庄而命名,这个地方在公元8-10世纪时可能是当时爪哇时代的古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普兰巴南寺庙共有8个圣殿,其中三个主殿分别祭祀着湿婆、毗湿奴和罗摩这三位印度教中的主神。中心院落里有三个主殿。湿婆殿高为46.5米,里面是湿婆的妻子杜尔加的神像,也是最高的神殿。湿婆殿的北侧是维斯奴庙,南侧是婆罗吸摩庙,前面是楠迪庙。在毗湿奴和婆罗吸摩庙的前面是瓦哈诺庙,阿皮特庙位于北侧,其南侧与庙宇相接。在主广场每一个大门前面的东西两侧有四个克利尔庙;而在主广场的四个角上均各有一个小庙宇。

普兰巴南寺庙群的创建基本上是模仿了神话中描述的众神居住的马哈穆罗山,因此各种雕刻和装潢都是按照神仙境界模样完成的。例如,装饰的图案取材于山川、莲花、奇异的动物和人物、仙女等,叶片和枝条弯曲缠绕于各种图案之间,整个图案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神仙世界。在每一个庙宇中都有雕像,例如大殿上面向东方的湿婆·马哈德瓦雕像、杜尔加雕像和许多在印度教义上知名人物的雕像。在寺庙群的墙壁上完美地雕刻着罗摩衍那罗摩传中的有关印度教的神话故事,每到傍晚时分,在普兰巴南寺庙后院的露头舞台上,这些著名的神话故事就会以声势浩大的传统芭蕾舞的形式上演。

普兰巴南寺庙群传说,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7)

婆罗浮屠寺庙群婆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拉腊·琼河格兰的故事,说的是在一天夜里同时修建了上千座庙宇,到了第二天早晨,仅仅有999座完工,其中就包括普兰巴南寺庙群。人们根据普兰巴南寺庙奢侈的建筑及其装饰风格,推测其大约为公元10世纪左右爪哇中部的建筑风格的后期产物。但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找到能够揭示这些建筑是谁、在什么时候建造的精确证据。根据已经发现的碑铭,人们推测这些庙宇是由公元8-9世纪的拉卡伊·皮卡丹王朝修建的。

人文地理

历史时期

岛上的特里尼尔(Trinil)是以1891年发现直立人,或称"爪哇人"的化石而著名。这也表明早在80万年以前爪哇岛已成为人类活动的场所。爪哇的移民显然来自东南亚大陆。早在西元前2500年爪哇已有家庭农业。

1.印度教和佛教时期

约在公元1世纪印度商人来到爪哇,其后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的势力得到发展,8世纪,当时的马打蓝(Mataram)王国处于繁荣时期。马打蓝王国以爪哇中南部为其中心,由沙伦答腊(Shailendra)王朝统治。尽管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8)

日惹婆罗浮屠

最初是湿婆印度教的信徒,马打蓝王朝的后来诸王接受了大乘佛教。公元9世纪末和10世纪初,爪哇的婆罗浮屠(Borobudur)、梅都(Mendut)和其他许多地方均建立了巨大的佛教纪念物。

马打蓝的势力衰落后,东爪哇有一个国家曾一度得势,直到它与苏门答腊岛上的强大的室利佛逝(Srivijaya,三佛齐)帝国发生冲突,并于1006年被击败。国王爱尔朗卡(Erlangga,1019-1049年在位)设法重振这个国家,使之恢复元气。当他在位期间,文学艺术欣欣向荣,印度史诗首次从梵文译成爪哇文。由此开创了将印度教思想灌输到普通人民的道路。爱尔朗卡将其王国平分给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谏义里(沿布兰塔斯〔Brantas〕河)的统治者,较为强大。这一地区一直是爪哇文化的中心,直到13世纪(当时西爪哇仍由室利佛逝统治)。谏义里王国成为香料贸易的贸易中心。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及中国商人都曾来到这里的各个港口作短期逗留。

后来爪哇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东爪哇玛琅(Malang)高地的新柯沙里(Singhasari)王国。格尔达纳卡拉(Kertanagara,1268-1292年在位)是这个王国最伟大的国王,他统一了爪哇,并将其权力扩张到婆罗洲南部、巴里岛及其他东部岛屿。随着格尔达纳卡拉的早逝,他的王国也就瓦解了。随后,在东爪哇的麻喏巴歇(Majapahit)帝国于1293年建立。该帝国控制了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绝大部分,甚至包括在苏门答腊的前室利佛逝的领土。这一强大帝国的缔造者是首相加查玛达(Gajah Mada,1331-1364年在位)。14世纪末期麻喏巴歇王朝开始衰落,很可能是在16世纪初消亡的,此时伊斯兰教徒摧毁了印度-爪哇统治的最后残余。

2.穆斯林王国的兴起

最早的伊斯兰教传教者被称为"九位使节"(Wali Songo),他们其中的几个来自中国,并被认为与当时郑和远洋贸易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其中很多传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兰教被接受的同时,其教义也被融入了当地人长久以来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岛的伊斯兰教带有明显的本地特色。

若干世纪以来,穆斯林商人都曾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群岛,但只是在15世纪时麻喏巴歇王国才感受到穆斯林商人的竞争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当穆斯林国际贸易网在这一地区不断发展时,沿海的爪哇人面临两种选择∶与穆斯林战斗或联合。最后许多爪哇人与穆斯林联合。16世纪初东爪哇的许多港口完全与垂死的麻喏巴歇帝国脱离关系。在中爪哇和西爪哇也建立了几个穆斯林王国,部分原因是西爪哇的巽他人(Sundanese)在较早的时期受印度殖民的影响较少,因而能较快地适应伊斯兰教。16世纪时,帕姜(Padjang)、马打蓝、勃良安(Preanger)、切里博(Cheribon)、万丹(Bantam)都成为在爪哇的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其中,马打蓝在1580年代曾控制东爪哇和中爪哇,是最后一个大爪哇王国。

3.荷兰殖民时期

1596年荷兰船只首次访问爪哇,荷属东印度公司迅速在沿海建立若干贸易港口,并在巴达维亚(雅加达)市设立总部。该市于1619年被荷兰控制。从1670年代起,荷属东印度公司开始宣称它控制了爪哇的各个穆斯林王国。17世纪的最后25年中,西爪哇的一些穆斯林王国承认该公司的统治权,1743年爪哇中央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也照样行事。1755年,马打蓝王国的剩馀部分被画分为两个荷兰的属国∶苏拉卡尔塔(Surakarta)及日惹。在荷兰人对当地的贵族施行强迫交付制度下,爪哇农民种植水稻、槐兰、糖类、胡椒、咖啡等作物。荷兰人残酷的殖民统治激起了爪哇人民前赴后继的反抗。

1799年荷属东印度公司关闭,荷兰政府接管爪哇的行政权。1811年-1816年爪哇曾短期受英国统治,后仍由荷兰管辖。1825年-1830年发生了蒂博尼哥罗领导的的爪哇人大起义,荷兰付出很大代价才将这次反抗镇压下去。整个19世纪,在全部荷属东印度群岛中,爪哇得到最集中的发展和受到最严密的统治。因而在20世纪初期爪哇很自然地成为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中心。从1903年开始,爪哇人在地方政府中供职的日益增多。1925年,印度尼西亚人在人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

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称爪哇为"噶罗巴"。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澳门纪略跋》:" 圣祖仁皇帝康熙五十五年十月辛亥圣训云:朕访闻海外有吕宋、 噶罗巴 两处地方。 噶罗巴 乃红毛泊船之所, 吕宋 乃西洋泊船之所,彼处藏匿盗贼甚多。"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提到一本书,名《海岛逸志》,乾隆五十六年撰成,作者是王大海。王大海,漳州府龙溪县人,应试不第,泛海至爪哇,徐继畲说他"居噶罗巴十年,赘于甲必丹某之家"。"噶罗巴"泛指爪洼岛:"甲必丹",为Kapitan之音译,荷语为Kapitein,汉语之意是上尉。

4.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1945年,爪哇为日本人所占。1950年爪哇成为新近独立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一部分。

历史沿革

爪哇岛同时也以爪哇猿人而著名,直立人于约公元前100万年到达爪哇,在爪哇东部的布兰塔斯河附近曾经发现过直立人化石。两百万年之前,在巽他和迪古尔(Digul)高原充沛的降雨,使得大量热带植物生长繁茂,为很多史前文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1.印度教和佛教王国

爪哇文化、语言,在很大程上受到了南亚次大陆语言文化的影响,很多历史遗迹都证明了这一观点,例如佛教圣殿遗址婆罗浮屠,和布兰班南印度教神庙(Prambanan)。

  • 二世纪东汉孝顺皇帝永建六年(131年)叶调国派遣使东汉。 "叶调"就是古代爪哇岛梵文名 Yavadvipa 的对音。
  • 五世纪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高僧法显登陆耶婆提。耶婆提就是Yavadvipa, 就是古代爪哇。
  • 后汉到隋朝称为呵罗单
  • 唐朝称为诃陵、阇婆
  • 宋朝爪哇岛上有三个国家:塔鲁纳国在西部,马打兰在中部,谏义里在东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东爪哇国王穆罗茶(Dharmvamca)遣使朝贡。当时穆罗茶王已统一爪哇岛,势力扩展到巴哩岛、渤林邦、并和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国交战。但东爪哇-三佛齐战争结果,东爪哇国兵败,国王穆罗茶(Dharmvamca)被杀。三佛齐势力扩展入爪哇岛。
  • 13世纪爪哇岛上信诃沙里国崛起。
  • 1290年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Kertanagara)将三佛齐逐出爪哇。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亚萨(Kertarajasa)创立强大的满者伯夷王朝,

以满者伯夷城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

  • 随后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被叛将贾亚卡特望(Jayakatwang)杀害。
  •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战舰组成的海军,从福建泉州渡海,登陆爪哇,联合满者伯夷王克塔拉亚萨攻打信诃沙里国叛将贾亚卡特望,灭信诃沙里国。满者伯夷国王克塔拉亚萨随后反戈,打退元军,统一爪哇。元史称满者伯夷为"麻偌巴歇",是爪哇国的国都。

满者伯夷被称之为最显赫的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曾一度统治了今天印度尼西亚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满者伯夷这个名字来源于印度教奉为神的Majapahit桔树。到了16世纪,当穆斯林王国取代满者伯夷在西部岛屿的地位时,满者伯夷王国转移到了东面的巴厘岛。

  • 明朝称为爪哇。
  • 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到过爪哇杜板(Turban)、新村(Geiresik)、苏鲁马益(Surabaya)、满者伯夷(Madjapahit)和漳沽(Changkir)。

在第六七世纪,很多海洋势力王国在苏门答腊和爪哇崛起,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水域。同时,伴随着与中国和印度兴盛的海上贸易往来,这些王国繁荣一时。在此期间,不少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学者翻译了很多文学和宗教典籍。

2.穆斯林王国与荷兰殖民统治

最早的伊斯兰教传教者被称为"九位使节"(Wali Songo),他们其中的几个来自中国,并被认为与当时郑和远洋贸易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其中很多传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兰教被接受的同时,其教义也被融入了当地人长久以来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岛的伊斯兰教带有明显的本地特色。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天的雅加达)建立了"贸易和行政管理总部"。在殖民统治时期,荷兰人将注意力集中在雅加达和其他一些海滨城市,例如三宝垄和泗水。荷兰殖民者还通过一些归顺的本土势力,间接对这个多山的岛屿进行统治,例如爪哇岛中部的马打兰王国。

19世纪,荷兰政府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手上接管了东印度群岛,1830年荷兰统治者开始实行所谓"耕种制"(荷兰语cultuurstelsel en cultuurprocenten)的变相奴役制度,导致了大范围的饥荒和贫困。随即发生了各种政治和社会反抗运动,其中一位名叫Multatuli的荷兰作家写了一本名叫《Max Havelaar》的小说,以抗议当时的社会状况。迫于各种反抗运动此起彼伏,1901年荷兰国会通过伦理政策(Etnisch beleid),客观上使一部份爪哇人接触到荷兰式教育,在这些人中,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印尼民族主义者,并且在二战后的印尼独立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居民

爪哇的居民属于蒙古人种的海洋支系(或南方支系)。岛上住有3个主要的种族集团,即占优势的爪哇人、巽他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9)

爪哇岛上的水稻梯田

人和马都拉人,还有两个较小的种族集团:滕格尔人和巴杜伊人。爪哇人占爪哇人口的近70%,主要住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巽他人主要住在西部,马都拉人住在爪哇东部和马都拉岛。这3个主要的种族集团都讲马来语,绝大多数人是穆斯林。 另外还有约200万-300万华人。

爪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岛上平均每平方公里770人。爪哇岛的面积仅为全国土地的7%,而其人口占印度尼西亚人口的大多数。爪哇的人口成长率一直很高;1815年人口约500万,21世纪初则增长到约1亿人。绝大部分人口仍在农村,但爪哇的城市已迅速增长。主要城市是雅加达、万隆(Bandung)、三宝垄(Semarang)、泗水(Surabaya)、苏拉卡尔塔(梭罗)和日惹。在中南平原和北部平原地区,农村人口密度最高。

经济

岛上2/3以上的土地都已开垦,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几百年来形成的一个由运河、水坝、沟渠、水库组成的精密的灌溉网,大有助于岛上水稻生产。其他作物有玉蜀黍、木薯、花生、大豆和甘薯,绝大部分种植在低地地区,由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经营。开成梯田的山坡和灌溉后的水稻田是农村景象中最常见的特色。生产木棉、芝麻、蔬菜、香蕉、芒果、榴连果、柑橘和植物油供当地消费。出口茶叶、咖啡、烟草、橡胶、金鸡纳(奎宁的原料,种植在西爪哇高地)、甘蔗、木棉(种植在岛的东部)和椰子。这些专供销售的作物中,有几种曾一度通常在大的家庭种植园中种植。饲养牲畜,特别是水牛,主要作为拉畜。输入咸鱼和干鱼,但在中爪哇和西爪哇的池塘和稻田中也养鱼。爪哇生产的奎宁占世界奎宁产量的绝大部分。

西北海岸外的阿周那(Arjuna)油田是印度尼西亚石油的主要来源。有一条天然气管道将这些油田和芝勒贡(Cilegon)连接起来。在芝拉札(Cilacap)、札普(Jepu)和泗水均有炼油厂。岛上也开采少量的锰、硫磺、磷酸盐、金和银。小规模的制造业包括蜡染印花、铸铁、银器加工、农具、鞣革、瓷砖及其他陶瓷制品的生产。较大的工业包括纺织、橡胶制品、汽车装配、酿酒,以及生产鞋、纸张、肥皂、水泥、香烟的工厂。

普哇加达(Purwakarta)附近的贾蒂卢胡(Jatiluhur)水坝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水坝。一个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连接各主要城市。雅加达有国家无线电网总部,还有一个国际机场。泗水和雅加达附近的丹戎不碌(Tanjungpriuk)是主要港口。

文化遗产

西元3-16世纪的印度-爪哇式建筑包括婆罗浮屠的大型窣堵波(stupa 建于800年左右)和梅都庙;塞乌(Sewu)佛庙(建于9世纪);壮观的湿婆庙普兰巴南(Prambanan 建于9世纪);圣浴池贾拉通达(Jalatunda 建于10世纪末)和巴拉汉(Belahan 建于11世纪中叶);及圆形的印度庙加邦(Jabung 约建于10世纪)。

1.婆罗浮屠佛塔

在爪哇岛中部的日惹市,西北约40千米处,有一群大约建于公元778年的婆罗浮屠佛塔,被称为与金字塔、吴哥窟、万里长城、泰姬陵、比萨斜塔等世界七大建筑奇迹

爪哇岛人口为什么那么多(爪哇岛概况)(10)

婆罗浮屠佛塔

之一。这些建在丘陵上的石刻艺术,历经战乱、地震、火山爆发和宗教纷争等等天灾人祸,在漫长的岁月中,热带树木繁茂的枝叶与根基,不仅裂开了浮屠的岩石,也掩盖了这座丘陵上的寺庙。

所谓婆罗浮屠,按印尼土语解释,它即指"丘陵上的寺庙"之意,通常"浮屠"是指佛塔。婆罗浮屠的建筑结构与式样不同于一般的佛教寺院,据说从空中往下看,整座建筑形成一个几何形的曼陀罗,也就是下宽上窄阶层式的塔形状。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确认后,从1973-1983年才开始大规模全面发掘、修复。

2.普兰巴南

在建造婆罗浮屠相同的时代,印度教徒也不甘示弱。在位于日惹东北方约16千米的地方,建造了一个拥有237座大大小小的神庙的庞大神庙群,命名为"普兰巴南"。然而,普兰巴南因为与吴哥窟建筑如出一辙,其规模又远远小于吴哥窟,因此,知名度要逊于婆罗浮屠。

城市

有泗水、雅加达、万隆、三宝垄等。

在印度尼西亚13700多个岛屿中,面积仅占国土7%的爪哇岛当属首善之岛。这里集中了首都雅加达、第二大城市泗水、第三大城市万隆、第三大港口三宝垄以及著名历史名城日惹、茂物等全国的主要工商业、旅游城市。从交通上看,爪哇岛的铁路长度占全国的75%,由此不难看出爪哇岛在印度尼西亚的重要位置。

风俗习惯

爪哇岛上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婚俗。当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新娘家的人要在他面前摆一只银盘。盘中放一个生鸡蛋,新郎要当众赤着脚踩破它。这是表示新郎永远爱新娘,哪怕粉身碎骨也不变心。随后,新娘面带笑容,取水跪地,为新郎洗脚,以表示感激和服从。

华侨

爪哇岛上约有200-300万华人华侨。回顾历史 早在公元前已有中国人漂洋过海到爪哇岛了。在爪哇岛上发现了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的雕像、陶器和薄绿釉龙勺。荷兰考古学家德·弗玲斯研究印尼出土的中国陶磁器得出结论,认为远在2000年前中国人已漂洋过海踏上印尼国土,有的可能已在西爪哇的万丹定居下来。

东晋时代高僧法显自陆路去印度取经,在取海道归国途中曾于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漂泊至耶婆提(即爪哇岛)。法显是我国史籍上提到的最早到过爪哇岛的中国人。

唐朝末年(9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部分居民因黄巢起义而逃至三佛齐的巨港。南宋(公元12-13世纪)印尼华人社会初步形成。元末明初(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印尼华人社会已十分繁荣。

15世纪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撰《瀛涯胜览》爪哇条载:"满者伯夷……国有三等人,……一等唐人,皆是广东漳泉等处人窜居此地……多有从回回教门受戒持斋者。"这说明在郑和抵爪哇之前,那里已有一些华人,部分是华人穆斯林。

而清朝末年的"下南洋"则使华人数量急剧增长。最多可能达到3000万以上。

长期以来,华人与当地人民一起,辛勤劳动,友好相处。16世纪末以后,印尼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不断遭到殖民者的干扰和破坏。从那时候起,尤其是近百年来,两国人民在反抗殖民主义和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患难与共,互相支持。在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他们并肩战斗。1740年巴达维亚华人反荷起义(红溪事件)就是一个光辉的例子。1945年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后,华人也为维护印尼独立和发展经济作出了贡献。1956年苏加诺总统访问广州时,对当年支持过印尼人民斗争的华侨领袖黄洁说:"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你们的帮助,让我们再次表示感谢。"

在长期的文化和贸易交往中,华人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1955年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指出:"远在我们两国第一次通航有海上贸易以来,印尼便和中国一直是友好邻邦。中国的航船不仅带来了货物,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中国商人、工人和手工业者,他们在我国定居下来,带来了中国的技术和古老的文化,直到现在,我国许多岛屿上还保留着这些文化的精华。"

不过,自从1960年代印尼军人执政开始,印尼政权便开始大规模地排华。他们以"清共"为名,屠杀了50多万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遂与其断交。到1998年,印尼排华骚乱又起,上千华人遇难,而爪哇岛上的华人往往首当其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