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半生缘摘录(张爱玲原著半生缘)
张爱玲的半生缘摘录(张爱玲原著半生缘)为了养家糊口,中学还没毕业的曼璐只能出去做舞女才能养活一大家子人。重读张爱玲《半生缘》,曼璐可悲可恨的一生,是这样一步步造成的现如今再一次重读《半生缘》,曼璐用计把妹妹曼桢囚禁,一手葬送了曼桢的幸福依旧可恨,然而除此以外,我也看懂了曼璐的悲凉。她可悲的一生,是动荡愁苦的年代所致,也糅杂了太多的自我选择和人情冷暖的写照。曼璐是可恨的,更是可悲的,让人心疼的。在我看来,抛开时代因素,曼璐可悲可恨的一生,是以下三个因素,步步逼近造成的。《半生缘》的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曼璐家家境贫寒,又自幼丧父,家里有年迈的祖母和年纪渐长的母亲,还有五个年幼的弟弟妹妹。曼璐作为长女,因为年纪稍微大一些,养活家里的老小七口人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她的身上。
重读张爱玲《半生缘》,曼璐可悲可恨的一生,是这样一步步造成的
2002年张爱玲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半生缘》播出的时候,我正值十多岁的年纪,这个年纪懵懵懂懂,对事物的认知大约最喜欢用“非对即错,非白即黑”这样的模式来评判。
所以那时候看完《半生缘》这部电视剧,最悲伤的是那么相爱的世钧曼桢竟然无法在一起,曼桢的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赚足了多少世人的眼泪,就算现在回想想起来仍然觉得心痛难忍。
而一想到曼桢的姐姐曼璐,心里便不由自主的厌恶,觉得她真的坏透了,太可恨。
现如今再一次重读《半生缘》,曼璐用计把妹妹曼桢囚禁,一手葬送了曼桢的幸福依旧可恨,然而除此以外,我也看懂了曼璐的悲凉。她可悲的一生,是动荡愁苦的年代所致,也糅杂了太多的自我选择和人情冷暖的写照。
曼璐是可恨的,更是可悲的,让人心疼的。在我看来,抛开时代因素,曼璐可悲可恨的一生,是以下三个因素,步步逼近造成的。
01.亲情和母爱的缺失---穷尽一生也无法追寻到的温暖《半生缘》的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曼璐家家境贫寒,又自幼丧父,家里有年迈的祖母和年纪渐长的母亲,还有五个年幼的弟弟妹妹。曼璐作为长女,因为年纪稍微大一些,养活家里的老小七口人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她的身上。
重读张爱玲《半生缘》,曼璐可悲可恨的一生,是这样一步步造成的
为了养家糊口,中学还没毕业的曼璐只能出去做舞女才能养活一大家子人。
可能有人会鄙视她的选择,认为她大可不必去做舞女。但也许这就是亲情的可贵之处,当家人的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个人的荣辱也许就太过渺小,善良的曼璐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作出了牺牲自己成全家人的选择。
有一句话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曼璐做舞女的选择,也许在大家看来是错的,然而于身处乱世的她而言,却是不得不为之。
因为曼璐做了舞女,所以一家老小有了栖身之所,所以弟弟妹妹们都可以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虽然日子过得还是不富裕,但生活的一切也算是步入正轨。
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让舞女,交际花成为一种流行而红火的存在,却也是一种受人轻贱的存在,不仅自己受人鄙视,连带家人都会被外人用有色眼镜看待,被人瞧不起。
曼璐因为舞女身份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却也因此成为家人的一种禁忌,从来没有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小说里描述,曼璐一人住一层,而家里其他一家老小住在曼璐的楼上一层。两层的消息经常不互通,一般大家知道曼璐的什么消息,都是从伺候曼璐的佣人阿宝那里知道的。
由此可见,曼璐和家人之间情感很是淡漠,弟弟们心里也因为有这样一位姐姐觉得丢脸。
而曼璐的母亲顾太太,在曼璐年纪大了,行情日下之时,才劝她要为自己打算,好好找个人嫁了。曼璐听着更是觉得讽刺和气愤,只能回一句:“叫我现在嫁人,我嫁给谁呢。”顾太太心里也许是为曼璐打算,然而却不能设身处地的为曼璐着想,说的话处处直戳曼璐的心窝子,而不是真心给她一点来自母亲的真正关怀和温暖。
后来曼璐嫁人以后和祝鸿才闹翻,向母亲哭诉的时候,顾太太也一个劲儿的劝她不要闹,能忍则忍,觉得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曼璐不能生孩子。
顾太太的每一次所谓的“关心”,每一次愚昧和软弱,都是在曼璐的心口上撒刀子。
曼桢也许是最为关心曼璐的了,只是如小说里所写:
过去这许多年来受着她的帮助,从来也没跟她说过感激的话。固然自己家里人是谈不上什么施恩和报恩,同时也是因为骨肉至亲之间反而有一种本能的羞涩,有许多话都好像不便出口。
曼桢关心姐姐,却也没有让姐姐明白她的心意,曼璐心里也是觉得妹妹瞧不起她的。
一辈子都为家人考虑的曼璐,却没有感受过一点来自家人的温暖,曼璐的心里苦闷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重读张爱玲《半生缘》,曼璐可悲可恨的一生,是这样一步步造成的
02.错误的婚姻----一步错,步步错曼璐选择和祝鸿才结婚,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小说中曾有这样一句描述:“他对鸿才相当冷淡,他老耗在那里不走”,说明曼璐一开始是看不上祝鸿才的。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于曼璐而言:
- 首先,她也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好嫁人,而祝鸿才愿意娶她;
- 第二,祝鸿才虽然没有多少钱,但也可以养活得起她们一大家子人,曼璐觉得自己可以拿捏得住他;
- 再者,曼璐嫁给祝鸿才,也是奔着过正常人的日子去的,嫁人的那一刻已经决定余生做好一个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最后一点是曼璐对正常生活的美好期待,只是终究因为所托非人而烟消云散。
于祝鸿才而言,愿意娶曼璐:
- 首先是一种不得已,他自己没啥钱,又年纪大了,而且在老家还有一个老婆,没人愿意再跟他,他又想在上海成一个家,或者还贪念着曼璐的一点美色;
- 再者,祝鸿才心里对曼桢一直有一种执念和肖想,跟曼璐结婚以后,可能想着会离曼桢更进一步。
祝鸿才娶曼璐的目的,从来不是因为爱,而是另有所图。
小说里在讲二人商量结婚的细节时,曾描述:
“虽然双方都怀着几分委屈的心情,觉得自己是屈就,但无论如何,是喜气洋洋的”
而祝鸿才的浅薄粗俗,更是在婚前已经显露无疑,他绝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良人。
结婚以后,随着祝鸿才渐渐有钱,对曼璐更是越发看不上,夜不归宿是常事,更是用各种不堪入耳的词骂曼璐,羞辱曼璐。
曼璐的忍让没有换来祝鸿才的一丝悔改之心,当着外人的面也是毫不留情的损曼璐,一副小人得志,无情无义的嘴脸。
婚姻犹如暴风雨的避风港,同时,常常也是港中的暴风雨。
婚姻可以让人进步,也可以让人万劫不复。婚姻对于曼璐而言便是后者。
最终在对祝鸿才的一次次妥协之下,为了维持不堪一击,破败不堪的婚姻,曼璐走出了无法回头的一步,也毁了曼桢一生的幸福。
重读张爱玲《半生缘》,曼璐可悲可恨的一生,是这样一步步造成的
03.被否认的爱情—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说曼璐的一生还有一点值得珍而重之的美好记忆,那便是曾经与张豫瑾的婚约与爱情。那时候的她也离幸福那么靠近过。
曼璐和张豫瑾的婚约虽然是双方的父母定下的,但两人确是心心相印。那时候豫瑾在上海上学,两人经常互通书信,也常常见面,然而好景不长,曼璐的父亲因病去世,曼璐选择了出去做舞女养家,所以就跟豫瑾提出了解除婚约。
曼璐与豫瑾从此相忘于江湖。解除婚约后,张豫瑾十年未娶,一直没有结婚。
曼璐刚开始知道豫瑾十年未娶的时候,以为他心里一直想着自己,所以非常感动,她还想着要见张豫瑾一面,劝他不要这样痴心,或者还抱有一种别样的希望,毕竟自己现在的婚姻如此不幸福。
然而曼璐一生仅有的这样一种美好回忆也在慢慢的变得面目全非:
- 母亲顾太太,毫无顾忌的跟她讨论着希望曼桢能够嫁给张豫瑾,把她当做一个局外人一样对待。
- 而真正的见到豫瑾之后,却更让曼璐心痛。
曼璐微笑打量着豫瑾:“你倒还是那样子。你看我变了吧?”
豫瑾说:“人总是要变的,我也变了。我现在的脾气也跟从来两样了,也不知是否是年纪的关系,想着从前的事,非常幼稚可笑。”
由此,曼璐觉得她心中那么珍惜的这段回忆,这段感情,全部被张豫瑾否认了,他已经羞于承认。
曼璐伤心欲绝。再想着母亲对曼桢和豫瑾的撮合,以及曼桢的“不避讳”,突然间特别的恨曼桢,觉得曼桢恩将仇报,毁了她唯一感到美好的回忆。
在重重的打击之下,爱情的消逝更让曼璐恨意难平,下定了决心毁了那个一直是她的骄傲的妹妹,来卑微的祈求婚姻的完整。
重读张爱玲《半生缘》,曼璐可悲可恨的一生,是这样一步步造成的
结语都说家是避风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然而曼璐的一生都从未感受过家的温暖;
都说婚姻可以通往幸福之门,然而所托非人,让曼璐的婚姻生活满目疮痍。
我有时候总是在想,如果曼璐在做每一次选择的时候:
- 但凡感受到家人对她一丝的真情呵护和真心的维护与引导;
- 或者和祝鸿才的结婚,是她幸福的归宿;
- 再或者,豫瑾和家人能够成全她对那段美好记忆的珍藏;
那么曼璐的一生,也许便不会走上覆水难收的道路。
曼璐可悲可恨的一生,亲情淡薄,婚姻糟心,仅有的年少时候的一段美好的爱情回忆也荡然无存,就这样一步步逼着她心理扭曲,走上了不归路。
这是曼璐的选择,是曼璐的命运。
又何尝不是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一个渺小卑微的普通女子,绝望与悲情的挣扎呢。
文·原创@桃夭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