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歌手才旦卓玛(从农奴女儿到第一代藏族歌唱家)
藏族歌手才旦卓玛(从农奴女儿到第一代藏族歌唱家)1937年,才旦卓玛出生在西藏自治区日格则市,是什么让她84岁高龄依旧站在歌唱的舞台上?《翻身农奴把歌唱》便是她的真实写照。她就是中国第一代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是什么让她对党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
在那个根本没有互联网的时代,
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传唱到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她曾多次参加春晚,传递过奥运圣火。
从一个农奴家的女儿,变成享誉全国的歌唱家。
《翻身农奴把歌唱》便是她的真实写照。
她就是中国第一代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是什么让她对党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
是什么让她84岁高龄依旧站在歌唱的舞台上?
1937年,才旦卓玛出生在西藏自治区日格则市,
她是家里第三个女儿,她的名字也蕴含了父母对她最深切的情感。
才旦和卓玛在藏语里代表长寿和仙女,
然而这位小仙女的童年却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的父亲给农奴主放牧,母亲则给农奴主洗衣种地,
身在这样一个农奴家庭中,根本没有什么尊严可言,
农奴的孩子没有资格上学读书,即便管理着大片的牧羊和田地,
却依旧吃不饱,穿不暖,
还要时常忍受农奴主对他们的鞭打。
而唱歌,则成了他们唯一的消遣方式。
小时候的才旦卓玛,不是跟着父亲去放牧,便是跟在母亲身后洗衣种地,
大人们唱歌消遣,
她便在一旁耳濡目染地跟着哼唱着,
时不时还会和同龄的小伙伴们趁着放牧的空闲,比赛唱歌,
藏族人民天生就有着和草原一样辽阔的歌喉,
她也因此练就了一副好嗓子。
然而,这样的苦中作乐无法改变现实的折磨,
有一次,她亲眼看着昔日的玩伴被农奴主活活打死,
这让她的心中生起巨大的悲伤和无奈,
这样的场景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孩子面前。
好在黑暗过去,终究会迎来黎明,
在她十四岁那年,解放军如天神一般降临在高原上,
他们不拿人民的一针一线,却拯救藏族人民于水火。
迎来解放后,所有的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才旦卓玛一家也终于能够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刻的到来,在才旦卓玛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她想,如果可以,她愿意将自己的一切回报给党。
解放军驻扎后,在才旦卓玛家的附近建立了一个文工团宣传队,
正在组织会唱歌的藏民进行宣传演唱,
才旦卓玛和朋友们欣喜若狂地前去报名,
可一旦她去了宣传队,家里的农活就缺了人手,
对此,她的父母也不太赞成。
可才旦卓玛实在不想放弃这个机会,
便白天在家干活,太阳落山后在偷偷跑出去跟着宣传队一起演唱。
看着女儿扬起了许久未见的笑脸,
父母对待她的选择也从阻止变为了支持。
1957年,由于在文工团的经历,
才旦卓玛被保送进了咸阳的西藏公学院,
正式有了可以学习文化的机会。
1958年,根据党的政策,上海音乐学院开办了民族班,
准备吸纳一些少数民族学员。
可在藏族学员的选择上却犯了难,
西藏太过遥远,来回一趟可就错过了开学时期,
这时有人提议可以在西藏公学院里挑选,
于是当三个音乐老师进入学校后,才旦卓玛也因此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
这时的她已经21岁,刚与身为解放军的丈夫结婚没多久,
被音乐学院选上后,她将要面临的不只是与丈夫的分别,
更有前往一个陌生地方的不安。
毕竟上海这个地方,他们只在别人的口中听说过,
具体在哪个方向都不知道。
好在丈夫一直安慰着她,坐着火车送了她一段后,
便将他托付给一个负责任的战友,一路护送至上海。
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班,才旦卓玛也遇见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
她的老师是王品素。
由于才旦卓玛刚接触文化课不到一年,在藏族公学院里也没怎么认真学习,
终日都在和同学们唱歌。
来到这里后,一切都得重新开始,
别说那些晦涩难懂的乐理知识,
就连普通话她都只会几句简单的问候语,
这对她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老师在讲乐理知识时她通常要联系老师的肢体动作才能大概弄明白意思。
好在王品素对她十分有耐心,
一点一点地教她发音,给她补课,
用才旦卓玛的话来说:“她就像妈妈一样。”
在老师的教导下,才旦卓玛也开始努力学习,没多久就惊艳了班上的同学。
发声练习时,老师通常会用钢琴的键来找学生的音阶,
而才旦卓玛一开口,让老师都愣住了,在钢琴上按了半天都没能找到她那么高的音。
这一年,入学没多久的才旦卓玛就迎来了第一个唱歌的机会。
当时的央视制作了一档纪录片《今日西藏》,
正缺一个主题曲的演唱者。
考虑到西藏题材的纪录片,必须由藏族人民来唱,
王品素当即就把才旦卓玛推荐了上去,
而这首主题曲正是她的成名作《翻身农奴把歌唱》。
不得不说,这首歌从歌名到歌词,完全都是才旦卓玛的切身体会,
正因如此,由她演唱出来的效果格外令人动容。
1963年,刚在学校食堂打完饭,准备回寝室的才旦卓玛听到广播里传来一首歌。
当场就被这首歌词所打动,
歌词里的每一句都唱出了她的心声。
她立刻找到老师,想要演唱这首歌曲,
老师有些担心,
“你的中文咬字还不熟练,你先回去练练,到时唱给我听一下。”
没被拒绝的才旦卓玛喜出望外,
立刻回去,一个字一个字的练习,
老师和同学们也给予了她极大的帮助。
终于让她再次站到老师面前唱这首歌时,得到了肯定和夸奖。
她没想到,夸奖她的人正是这首歌的作曲家朱践耳。
而这首歌正是原本由胡松华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
这首歌的歌词出自焦坪的《雷锋日记》,
歌词中每一句对党的感激都唱在了才旦卓玛的心坎上。
得到了认同的她因为演唱这首歌而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
全国人民也都知道了才旦卓玛的名字。
1964年,建国以来最盛大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上演,
而才旦卓玛也得到了上台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机会,
能在这样的舞台上演出,对每一个歌唱表演家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
可偏偏在上台的前半个月,才旦卓玛患上了扁桃体炎,
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将其切除,
在得知切除后不会影响声音,才旦卓玛也只能选择同意。
可临到做手术之前,医生又检查出她的白细胞过低,
一旦切除扁桃体,恢复起来会很慢,
如此一来,便不上这场盛大的舞台。
王品素也很着急,问她:“要不先忍忍,等回来再切?”
才旦卓玛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无论如何她都不能放弃这个机会。
于是她吃了医生开的药,带着病,依旧完美完成了这场演唱,
至此,她的歌唱事业也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1979年,他代表中国妇女代表团出访俄罗斯,
之后的她更是在三十多个国家巡回演唱。
在这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她将自己的歌声唱到了全国人民的身边,
唱进了所有海外华侨的心里。
她参加了数次春晚,传递了奥运圣火,
她的名声火遍大江南北,但她的家人却一直十分低调。
她从没有依靠自己的名气,为家里谋取任何福利,
对她来说,自己的一切成就都是党的栽培,国家的给予,
就连她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切花销都是国家付出的,
她所想的只有如何回报党和人民,
大家喜欢她的歌声,她便想将一辈子的歌声都献给祖国。
在一次前往驻边战士的义演中,由于炊事班房的厨师正在准备伙食,
没能赶上演出,正感到沮丧时,
没想到才旦卓玛亲自来到厨房,将所有的歌曲再次唱给他一个人听,
这名战士感动的泣不成声,
才旦卓玛说:“你们都是人民的英雄,我的歌声绝不会落下你们任何一个人。”
而才旦卓玛之所以能够一直从事演唱事业,背后也离不开丈夫的支持。
虽然在生活中丈夫有些大男子主义,
可只要她外出工作,丈夫就会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孩子也被他照顾的很好。
有一次丈夫打趣她:“我感觉我这里对你来说,就像招待所一样。”
才旦卓玛笑着说:“你这家招待所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丈夫的身体承受不住高原反应,
两人便在成都定居。
这里也成了他们第三个家,第一个在西藏,第二个在上海,
而这三个地方也成了才旦卓玛这一生最常往来的地方。
而60年过去了,才旦卓玛依旧站在演唱的舞台上。
2021年,84岁的才旦卓玛再次登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
演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并获得了特别荣誉奖。
她说,她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这首歌。
她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将一辈子的歌声都奉献给祖国,
只要她还能发声,她的歌声便永远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