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著名诗人生平事迹(诗人元帅简史)

著名诗人生平事迹(诗人元帅简史)闲暇时为他讲历史故事,进行思想引导,规范道德言行。因家穷无钱买纸,她叫陈毅用米汤在草纸上写字 干了再写 反复使用。陈毅喜欢玩耍,浑身泥巴回到家时总要受到父亲训斥;而母亲则会爱怜地端来一盆热水,为他擦洗,好言安抚。她时常带着陈毅参加农村劳动,也鼓励他参加文艺、体育活动。 陈毅幼时长得虎头虎脑,招人喜爱。3岁时识字,背诵《三字经》;5岁背《千字文》,后到私塾念书。陈毅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母亲是他思想品德的主要培育者。陈毅学习自觉刻苦,自立规矩:每天练大小字各100个,方才吃饭。培善白天干农活、家务,晚上则在昏黄的油灯下飞针走线,督促陈毅背课文、做作业。一、长辈恩陈毅的父亲、母亲都会吟诗填词,他自幼受父母的影响,勤奋好学,刚满5岁便到毛崇之先生的书馆读书。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陈毅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页,如果发现了好书,更是爱不释手。陈毅母亲黄培善19世纪末

著名诗人生平事迹(诗人元帅简史)(1)

119年前的明天,即1901年8月26日,一婴儿出生在四川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的一座青瓦院落中,其父亲陈昌礼,希望儿子成为当世之俊才,按照宗族的字辈,为其取名

陈世俊

这个孩子长大后,取《论语•泰伯章》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为自己取名

陈毅,字仲弘。

一、长辈恩

陈毅的父亲、母亲都会吟诗填词,他自幼受父母的影响,勤奋好学,刚满5岁便到毛崇之先生的书馆读书。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陈毅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页,如果发现了好书,更是爱不释手。

陈毅母亲黄培善19世纪末、出生于乐至县凉水铺一富庶之家,自幼聪敏贤淑,攻诗断文。及笄之年,嫁与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陈昌礼为妻,辅助高堂操持家庭,为陈家生了三子两女,其中次子就是陈毅还成了共和国元帅,为桑梓争荣为父老争光。

陈毅幼时长得虎头虎脑,招人喜爱。3岁时识字,背诵《三字经》;5岁背《千字文》,后到私塾念书。陈毅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母亲是他思想品德的主要培育者。陈毅学习自觉刻苦,自立规矩:每天练大小字各100个,方才吃饭。培善白天干农活、家务,晚上则在昏黄的油灯下飞针走线,督促陈毅背课文、做作业。

闲暇时为他讲历史故事,进行思想引导,规范道德言行。因家穷无钱买纸,她叫陈毅用米汤在草纸上写字 干了再写 反复使用。陈毅喜欢玩耍,浑身泥巴回到家时总要受到父亲训斥;而母亲则会爱怜地端来一盆热水,为他擦洗,好言安抚。她时常带着陈毅参加农村劳动,也鼓励他参加文艺、体育活动。

上世纪初,陈毅随父陈昌礼到外公任职的湖北利川课读。认识了当地的权贵,也对巡检司经常拷打的“犯人”产生了同情,为他后来参加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回到老家后,随祖父迁居到成都东门外上河心,佃地耕种为生。不久,因遭洪灾无粮交租陈家被迫打了一场官司,几乎倾家荡产,祖父随后逝世。

1911年因“保路风潮”学校罢课,黄培善将陈毅送回乐至外婆家寄读,陈毅在此学会了写诗。

局势稳定后,母亲又带着两弟兄,先后到成都锦官驿和华阳县德胜高等小学读书。

陈毅高小毕业时,家庭经济已经比较困难,他与兄长曾辍学习农、经商。后祖母去世,陈氏大家庭分了家,经济更是举步维艰。陈昌礼到重庆盐务局从事抄写工作,每月只有6元钱寄回家,培善只好带着孩子种菜、卖菜,或帮人浆洗、缝补衣服挣一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陈家时常就是吃了上顿无下顿,一日三餐难以裹腹。即使生活这样艰难,黄培善仍要从牙缝中挤出一点钱来,坚持让孩子读书。于是陈毅才有机会重新上学,并考入成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也才有了后来远涉重洋、逐鹿中原的陈毅。

1919年至1921年陈家已沦为赤贫,陈毅二伯冻饿而死,只好又回到乐至老家,黄培善当年相夫教子的地方。


7岁前陈毅一直在故乡生活、学习,并于1922年和1959年两次返回家乡。虽然陈毅不到8岁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但与家乡乐至的故事仍流传至今。

有一年中秋节,陈毅跟母亲去亲戚家,一个人躲进屋子专心读起书来。主人端来一碟糍粑和一碗芝麻酱,可陈毅看书太专心,居然把糍粑蘸着墨汁吃了。

亲戚见他满嘴是墨,便喊来众亲友,大伙儿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却平静而诙谐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自此以后,家乡人都亲切地称呼陈毅为“喝过墨水的人”。


“喝过墨水的人”、 “洋学生帮盲人大娘挑水”、为石桥取名“劳动桥”……陈毅给乡亲们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以及他的精神和情操。

他的勤奋好学、不居功自傲、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勤勤恳恳的崇高品德更是成为家乡人民的“活教材”。

著名诗人生平事迹(诗人元帅简史)(2)

“百善孝为先”。陈毅的故乡劳动镇,古时又名薛苞镇,薛苞“割股奉母,事亲极孝”的故事,致小在陈毅元帅心里扎下了根。

  

建国前,陈毅元帅辗转于求学和革命之中,建国后,忙于国家建设的他没有时间回乡探亲,一家人聚少离多,因此他格外珍惜与父母相聚的机会。

  

1962年,陈毅元帅出访回国,途经成都,经请假获准后专程回乡探亲,陈母黄培善是时生病卧床多年,得知儿子回来,连忙让人将因失禁弄脏的裤子藏起来。母子相见,分外激动,嘘寒问暖中,陈毅见乡人行止古怪,便问他们刚才藏的是什么,当得知是被因失禁而弄脏的裤子时,他说:

“娘,我小时侯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十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罢,不顾乡人的劝阻,便打水将母亲的脏裤子洗得干干净净。

  

然后,当“孝”与“廉”相冲突时,陈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但诗人元帅处理得更为浪漫。

  

1950年,陈毅父母思子心切,便赶往上海探望儿孙。但陈毅因工作忙碌几乎没有时间陪伴父母。父亲陈昌礼性子喜动,偷偷给同在上海工作的侄子陈仁农打电话,陈仁农接到电话就向单位请假,并私下联系陈毅的秘书派车陪老人出去游览,如是几次。

陈毅得知后,并没有责备父亲,而是聚集全家吃晚饭,并以“家庭会”的名义对父母提出“约法三章”:一不得随意动用公车;二不要借用我这个市长的名义外出办事;三没有特别的事,不要随意外出。明事理的陈父笑道,“我们‘遵命’就是了。”更为难得的是,二老直到返乡后,也一直恪守承诺。

  

1959年,陈毅再次回到家乡乐至,见到了与他关系格外亲的幺叔陈昌信。但是,当陈昌信提出要求帮忙解决城镇户口,到县城机关当个杂工时,陈毅不禁连连摇头,说:“这不好,别人会骂我的娘。你老人家要千万谅解我啊!”通情达理的老人听了这话,当即收回了“走关系”的要求。

陈毅与父母“约法三章”被传为一段佳话,这源自从小耳濡目染的家风传承。“克勤克俭,毋怠毋荒”、“礼义廉耻、四维毕张”的陈氏祖训深深熏陶着他、影响着他。一条脏裤子,一次用车,事情虽小,却如管中窥豹,陈毅 “孝廉”赤诚心展露无疑,至今仍令人感慨不已。

二、兄弟缘

著名诗人生平事迹(诗人元帅简史)(3)

陈毅有堂兄弟三人:陈修和、陈世泽、陈世亨。亲兄弟三人,陈毅是老二,兄陈世禄,字孟熙;弟陈世勋,字季让。还有四个亲妹妹。

由于年纪相近,陈毅与陈修和、陈孟熙接触较多,感情也深;其次就是陈季让了。

1918年3月,陈毅和陈孟熙双双考进中国留学勤工俭学会成都分会留法预备学校。1919年春,陈毅兄弟又都考入前30名内,各取得四川省政府旅费津贴400元。

1919年6月初离川,在上海登上“麦浪”号海轮,启程赴法国。10月10日到达法国南方大港马赛。到法国不久,陈毅和陈孟熙被安排到蒙达尼公立中学。

陈孟熙和聂荣臻同一张课桌。

“勤工”,并不是想象中的容易事,候工三个多月后,兄弟俩终于进了“法国二百家族”之一的施奈德公司当杂工。陈孟熙是油漆工,陈毅是钳工。

“俭学”却成为泡影,由于他们参加里昂中法大学抗议法国当局的斗争,陈毅兄弟俩结束了“西方文明”的最后一课。

1921年10月,他们与102名中国学生一起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陈毅在“波尔特加”号邮轮上,发出了愤怒的吼声:

文明的母亲呀,你试想,你这葡萄色的文明,究竟能造出什么佳酿?

陈毅胞兄陈孟熙,后官至国民党军队的少将;堂兄陈修和,曾任蒋介石侍从室副官、国民党兵工总厂中将厂长。

新中国成立前夕,陈孟熙和陈修和都率部起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最后殊途同归。

著名诗人生平事迹(诗人元帅简史)(4)

民生文旅点评

同赴法国勤工俭学

人各有志兄弟分手

著名诗人生平事迹(诗人元帅简史)(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