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影地位(西影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
西影地位(西影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1958年第一部新闻纪录片牵出那些眼中跳动心中激荡的瞬间▼《陕西简报》第一号
60年 720个月 21930天
西影用数百部作品度量这三个数字
--------------------
此刻,我们用“第一”做关键词
牵出那些眼中跳动心中激荡的瞬间
▼
《陕西简报》第一号
第一部新闻纪录片
1958年
《陕西简报》第一号包括“今日西安”“五千年前的村落遗址”等五个题材。
影片加工完成后,第一时间在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进行放映,当时的省委书记赵伯平、省委宣传部长赵守一等观看后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并于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西安平安电影院与观众见面。
自此陕西有了自己的电影。
《雪海银山》
第一部黑白故事片
1958年
《雪海银山》的创作人员把目光放在西部,以陕西渭南的省劳动模范、植棉能手张秋香的先进事迹为蓝本,影片描写了八百里秦川新农村发生的故事。
拍摄时,设备简陋,无论服装道具,还是各种设备都非常欠缺,底片采用原始手工洗片,内景在席棚拍摄,条件极为艰苦,500多个镜头,用了16个工作日拍摄完毕,经后期制作,最快速度与观众见面,收获好评。
《古都青春》
第一部彩色纪录片
1958年
纪录片《古都青春》拍摄范围东到临潼,西至咸阳,南止秦岭,北临草滩,展现了古都西安焕然一新的面貌,古代建筑修缮后辉煌映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斐然。
拍摄时,摄影师还抢抓历史画面,拍摄了当年西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的镜头。
《人工心肺》
第一部科教片
1959年开拍
科教片《人工心肺》以故事片的情节贯穿医学常识,介绍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自制的一台“人工心肺”,通俗讲解“人工心肺”的功能及作用。影片还设计了一组动画,突出科教片的风格。
《碧空银花》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1960年
电影《碧空银花》介绍了我国第一批女子跳伞运动员成长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展现了女跳伞运动员间真挚动人的友情。作为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镜头拿捏到位,色彩运用娴熟,为西影以后的彩色影片打下坚实基础。
《三滴血》
第一部秦腔戏曲片
1960年
《三滴血》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个秦腔传统剧目,电影《三滴血》得益于原作和舞台的艺术锤炼,同时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突破了舞台演出的时空、场景的局限,并利用两次曝光的技术手段,让一人分饰两个角色,增强了戏剧效果。
《三滴血》题材新颖别致,嬉笑怒骂,讽刺到位,可谓淋漓酣畅,手法又不落俗套;至于情节,更是曲折跌宕,极富传奇色彩。
影片在西北地区秦腔普及的地方反响热烈,久映不衰。
《桃花扇》
第一部古典题材故事片
1963年
电影《桃花扇》是西影第一部采用同期录音的影片,又是第一部用35毫米磁带录音剪辑样片的影片。
电影“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明朝末年留南京的复社文人侯朝宗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反映出南明王朝衰亡的过程。
作为西影提高艺术质量的翻身片,影片的艺术质量和技术质量达到西影那个阶段的最高水平。
《生活的颤音》
第一部获政府奖的故事片
第一部获得全国奖励的影片
1979年
《生活的颤音》是西影建厂二十一年后第一部获得全国奖励的影片。这部得奖影片出自主创人员全由青年人组成的摄制组,出自两个第一次独立拍片的年轻导演之手。
影片追求新颖的电影表现手法,把彩色片和黑白片交替使用,还运用虚实结合、声画合一等手法,拍摄时采用了高速、定格、降格、长短焦距和变焦距等多种方法,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西安事变》
第一部大型历史巨片
第一部在金鸡奖评选中获奖的影片
第一部具有史诗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1981年
《西安事变》以高屋建瓴和宏观把握的严谨艺术构思,力求还原历史,贴合纪实大作的风格。
结构上,采用顺叙的方法,把错综复杂的矛盾层叠交叉,有条不紊地加以展现;为求真取信,在季节和地点的选择上,都严格尊重历史原貌,实地拍摄,如南京夫子庙、中山门,美龄宫,西安的止园,华清池五间厅等;在肖像化妆上,化妆师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对三十多个历史知名人物,全力做到形神皆似。对历史人物成功的个性刻画,也是一大亮点。
在西安上映时,万人空巷,盛况空前;1983年,在香港放映时,七家剧院联映21天,观众达25万。
《特高科在行动》
第一部惊险悬疑故事片
1981年
进入80年代后,西影在创作题材上,进行了多样化拓展,惊险题材、农村题材、舞剧影片等佳作迭出,相继上映。
《特高科在行动》一反同类影片的老套路,改用以刻画敌对阵营为主,以敌人的狡诈凶残,反衬我地下工作者的睿智与坚守。在对敌人的刻画中,没有脸谱化,对地下工作者亦未过分英雄化。在故事情节中,悬念的巧妙设置,博得观众的普遍好评。
《飞燕曲》
第一部参加国际电影节比赛的故事片
1981年
《飞燕曲》把精彩的杂技表演与爱情波折巧妙结合,既有令人称奇的特技表演,又有美好动人的爱情展现。
最终,该片以其多姿多彩的杂技表演和艺术形式,成功发行至世界各地三十余个国家。
《丝路花雨》
第一次走上西影银幕大型舞剧
1982年
《丝路花雨》通过各种电影手段,让一千多年前大唐歌舞繁盛、百戏兴盛的艺坛风貌呈现于银幕,场景宏大磅礴,画面缤纷绚丽,再加之特技运用,把飞天和梦幻予以完美呈现。
《没有航标的河流》
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片
1983年
《没有航标的河流》获1983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二等奖,在美国第四届夏威夷电影节上,荣获东西方中心电影奖和伊思曼柯达最佳摄影。这是西影的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西影赢得了国际声誉。
作为一部故事片,该片并未因循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不设置故事悬念,而是顺着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和情势变化循序铺陈。全剧自然流畅,寓真实于质朴,隐奇崛于平淡,追求含而不露的散文式风格。
《人生》
第一部获百花奖的故事片
第一部被选参加奥斯卡最佳外国语影片
评选的中国电影
1984年
《人生》是路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拍摄时秉持尊重原著理念,深度剖析人物性格,利用时序渐进的客观叙事手法,采纳现代艺术的心理分析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力求完美还原这一名家名著。
在镜头设计和运用上,力求最为合理的视角,保持镜头的客观和平实;在音效的处理上,也颇见匠心,用切景配乐来渲染情绪。
影片问世后,引起双重轰动。男主高加林和女主刘巧珍的命运结局,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许多影迷向全国各大报刊投稿,稿件涉及形象塑造、社会生活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变革等方面。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学家钟惦棐做出了“中国西部电影”的理论概括。
《黑炮事件》
第一部获金鸡奖的故事片
1985年
该片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浪漫的黑炮》,讲述了赵工程师为寻找一枚丢失的黑炮棋子而闹出一场大误会的故事。
该片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的互联网观影时代都收获颇高的评价,得益于拍摄团队的精诚合作,持续不断的剧本打磨,高水平的拍摄技术与后期剪辑都是该剧获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野山》
单部影片获金鸡奖最多的故事片
1985年
影片凝重厚实、富有力度的艺术风格带给观众极大冲击,画面、表演、声音、化妆等统一向生活靠拢,完整追求生活实感和突出地方特色。在画面构图上,注重拍出“秦”味;演员表演上,不惮展现“农民气”;音效方面,采用同期录音技术,鸡鸣狗吠、欢声笑语极为逼真;道具方面,化妆、服装力求真实。
影片在第六届金鸡奖中,斩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录音、最佳服装六项大奖。必须一提的是,金鸡奖设立以来,从未如此集中将奖项颁给同一影片。
《大刀王五》
第一部武打片
1985年,西影在武打、喜剧等影片类型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大刀王五》以情节见长,内含正剧、悲剧及传奇色彩,人物命运随着变法“命运”起伏,收到观众的普遍好评。
《他,我们见过》
第一部立体片
1985年
《他,我们见过》从某杂技团丑角演员张小三的工作生活入手,展现了一幅温馨动人的社会画卷。
影片将各种杂技和魔术穿插其中,达到喜剧电影的效果,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可以观看到其他的艺术形式。
《两对半》
第一部喜剧片
1986年
《两对半》从一个"君子协定"入手,展现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爱情生活。影片无论剧情,还是艺术手法,都力求逼真纯粹,也因此收获观众的广泛好评。
《东陵大盗》1-5
新中国第一部系列电影
1986年-1987年
影片根据轰动中外的掘盗东陵事件,加以丰富和拓展,把历史知识、传奇色彩和惊险打斗融于一体,带领观众在惊险悬念中认识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成为当年娱乐片的新品种,具有特殊意义。
《黄河大侠》
第一部拷贝发行数量最多的故事片
1987年
《黄河大侠》的出世,意味着西影在娱乐性影片的创作和生产上,又跨出了一步。
该片是与香港电影公司联合摄制的,以独特的故事背景,精彩的武打场面,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获得观众的喜爱,拷贝发行数量达到425个,成为拷贝发行数量最多的西影影片。
《红高粱》
中国电影第一次在A类国际电影节获大奖
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7年
电影《红高粱》是新时期电影创作浪潮的划时代作品。运用光、色、动势、声画交叠等综合电影手法,创造出气韵生动的视听交响效果,引发观影浪潮。
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奖时,十一个评委全数把票投给了《红高粱》,这个电影节自1951年创始以来,还是第一次将此殊荣颁给中国电影。
《老井》
第一次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
金麒麟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1987年
电影《老井》无论在人物关系、情节铺排、细节运用、镜头设计、场面调度,还是演员表演、后期配乐、色彩调和、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都严格的要求纪实,力求生活的逼真再现。
镜头运用保持正常视角,镜位以全景、中景为主,很少用人物特写,让观众通过平实的生活画面,冷静独立地思索,得到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影片在开拓现实主义的同时,又极具总体掌控上的象征形式,在表现形态上追求纪实性和表现性的交融结合。
《网络时代的爱情》
第一部网络题材影片
1998年
电影《网络时代的爱情》创作班子编、导、摄、录、美、演,均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生,平均年龄只有25岁。随着影片的上映,网友们争相亲睹中国第一部网络题材影片的风采。
《走到底》
中国第一部公路片
2000年
电影《走到底》讲述了跑长途的过程中司机和搭车的女乘客经过四天三夜而改变彼此命运的故事。人生就像影片里的公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一路上可能暗藏杀机,也可能迷失方向。
《乒乓小子》
第一部体育励志儿童片
2004年
电影《乒乓小子》讲述了乡村小学生壮壮暑假时跟随在省体校打工的母亲一起生活时喜欢上了乒乓球。回到小山村后,便和小伙伴们在困难的环境中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这一爱好,并得到了学校周校长和小金老师的支持,成立了一支乒乓球队。
《5.12汶川不相信眼泪》
第一部反映灾难题材的影片
2008年
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两周后,《5.12汶川不相信眼泪》剧组成立,并投入实地拍摄。影片于当年11月12日“汶川大地震半周年祭”上映。该片是第一部院线上映的反映汶川地震题材影片。
《钱学森》
第一部数字拍摄、数字发行放映的影片
2012年
电影《钱学森》人物以真实原型为基础,情节增添了悬疑、爱情等商业元素,主要角色启用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担纲,辅以一流的画面质感。整体故事精彩流畅,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影片模式。
影片在当时开创了人物传记题材影片的多项历史之最——投资规模最大,演员阵容最强,使用特技最多。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
国产复映影片票房第一
2017年复映
《大话西游》于1995年在内地上映,直到1997年才走红内地高校和网络,二十多年来,影迷和市场对大话IP呼声一直很高。
为了回馈影迷的期待,《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于2017年4月13日复映,上映仅40分钟就打破了华语2D电影复映票房2600万元的最高纪录,上映60小时,票房过亿。最终斩获1.8亿元票房,刷新国产复映影片票房新纪录。
复映影片,增加了部分原来拍摄时被删减的情节,整部影片画面从原底素材采集,并对画质进行了高清修复和DI调光,声音也从单声道提升为全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