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松锦之战始末(在明清对峙的过程中)
明末松锦之战始末(在明清对峙的过程中)孙承宗画像公元1622(天启二)年,由于辽东巡抚王化贞和辽东经略熊廷弼二人不和,致使双方在战略布局上相向而行,而后期熊廷弼又因为在朝中失势被架空,最终导致广宁被后金势力一举攻克。广宁失陷后,王化贞被逮捕入狱,熊廷弼也随即被革职听勘,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暂时稳住辽东局势,明廷以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任督察院右副都御使,代替熊廷弼行经略辽东之职。山海关本文的研究内容:说到“宁锦防线”,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人,此人乃天启年间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和帝师的孙承宗。那么,笔者为何要将“宁锦防线”和孙承宗联系起来呢?因为“宁锦防线”正是此人一手建立起来的。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所谓“宁锦防线”,即明朝末期自宁远城经由塔山、杏山、松山等中间据点至锦州城的一条长约100公里的军事屏障,这条屏障一度被当作是明朝末期抵御清军(金兵)入关的主要防御系统,也是大部分明朝统治阶级幻想恢复辽东的“制胜法宝”和军事根据地。除此以外,需要说明的是,“宁锦防线”其实只能算得上是明朝在关外所设置的整套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乃是山海关至宁远的一条防线——“关宁防线”,在这其中,“关宁防线”为整条防线的南段,“宁锦防线”则为北段,二者合称之为“关宁锦防线”。明朝时期,由于清军自始至终并没有彻底将“关宁防线”瓦解,因此在本文当中笔者就主要以“宁锦防线”为基础,来与读者朋友们进行一系列的探究。
参考图1
仔细阅读过笔者前几篇文章的读者朋友们应该都清楚,诸如“松锦大战”、“大凌河之战”和“宁远之战”等一些关于明清之间在辽东地区所爆发的大规模战役笔者都分别着重进行分析过。善于观察的读者就会发现,这些战役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或多或少的牵扯到了明朝在关外所部署的“宁锦防线”。因此,在史学界关于这条防线的争议也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明朝与其耗费大量资源坚守这条防线,还不如直接退守山海关,以节约开支,缓解当时明朝政府所面临的经济压力;而有的人则不予苟同,恰恰认为“宁锦防线”乃大明帝国防御清军入关之根基,不可不守。就连笔者也曾注意到了前些天的一位网友的留言,其意思大致与前者相同,认为“宁锦防线”没有坚守的必要。那么,在明清对峙的过程中,固守“宁锦防线”真的不如退守山海关 吗?关于这一话题,笔者在该篇文章当中就来与读者朋友们做一番详细的探讨。
山海关
本文的研究内容:
说到“宁锦防线”,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人,此人乃天启年间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和帝师的孙承宗。那么,笔者为何要将“宁锦防线”和孙承宗联系起来呢?因为“宁锦防线”正是此人一手建立起来的。
公元1622(天启二)年,由于辽东巡抚王化贞和辽东经略熊廷弼二人不和,致使双方在战略布局上相向而行,而后期熊廷弼又因为在朝中失势被架空,最终导致广宁被后金势力一举攻克。广宁失陷后,王化贞被逮捕入狱,熊廷弼也随即被革职听勘,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暂时稳住辽东局势,明廷以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任督察院右副都御使,代替熊廷弼行经略辽东之职。
孙承宗画像
但相较于熊廷弼身上所散发出的力挽狂澜之魄力,王在晋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早在辽沈失陷之前他对辽东局势就已经也深感悲观,他认为继广宁失陷之后辽东已成“弃全辽而无局”之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唯有退守山海关,凭关设险,方可保卫京师。因此,王在晋在战略上则想要摒弃宁远和前屯二城,将兵力中心压在山海关,同时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另筑一城,以四万人守之。就在朝廷对于王在晋所提出的这一战略争论不绝之际,时任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挺身而出,严厉的反驳了王在晋这一退守关内之策,并向天启皇帝面奏王在晋不足任,自请督师辽东。同年七月,王在晋被朝廷赐予罢官,八月,明廷委派孙承宗以辅臣身份“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便宜行事”,经略辽东。至此,“宁锦防线”在历史上拉开了序幕。
关宁锦防线
在孙承宗正式接手辽东防务之后,立刻在军中确立了以宁远为中心,山海关为后盾,锦州为前沿阵地和以坚守关外而蔽关内的基本战略布局,企图以此实现恢复辽东的宏图大业。以上所述,不难发现,孙承宗的战略布局从某种意义上讲便是“关宁锦防线”的“灵魂”所在之处。
宁锦防线的建立真的就是单靠一纸空谈就可以建立的吗?其实不然,其复杂程度事实上远超在座各位的想象!
难点之一,选将。众所周知,明朝早在熊廷弼经略辽东之前,其军中纪律、将帅的委派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后虽经过熊廷弼的一番大力整治,但由于其自身连续两次都惨遭被迫下台的尴尬处境,因此,导致辽东地区的防务体系显得漏洞百出,再加上当时辽东战场上的武将又深受文官的节制,使得二者之间事权不一,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武将职能作用的发挥。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孙承宗深刻地认识到了它的严重性,并及时拿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用人方面提出了“有才者,便偏核之”的原则,使得诸如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等一大批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脱颖而出,这些人无疑都是“宁锦防线”的主要根基。
袁崇焕画像
难点之二,练兵。据史料记载,孙承宗在接手辽东防务之前,明朝政府在整个辽东地区所部署的兵力仅不过7万上下,要知道单凭这些兵力去支撑起他最初规划的整套防御系统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这些兵力还大都属于客兵,对于固守关外基本没有多大的欲望可言。因此,孙承宗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守辽人”的练兵策略,培养了大批的辽人辽将,与此同时,孙承宗还通过选练精兵,以缩减国家在辽东地区的军费开支的方式,达到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一举两得目的,而这些被强化训练出来的精兵也即是世人所熟知的“关宁铁骑”,对明史稍加了解的读者朋友们应该都清楚“关宁铁骑”的厉害之处,在这里笔者暂且就不去一一展开讨论。
关宁铁骑
除了这些,孙承宗还深刻认识到了火器作战的效能所在,为此曾大力推进辽东明军由冷兵器作战向火器作战模式的过渡,大大提升了明军的作战效率,这一点在红夷大炮的运用上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公元1625(天启五)年九月,孙承宗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势力的攻击下被迫结束了其督师辽东的生涯,但好在令人欣慰的是,“宁锦防线”在其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之下已基本完工。
孙承宗撤出辽东之后,明廷派出了屈膝于“阉党集团”的高第,此人所提出的策略与先前的王化贞大体相似,都是想以退守山海关为基础。但由于袁崇焕等人死守不退,导致高第的这一策略并没有彻底实施成功。
红衣大炮
那么,我们现在不妨来试着探讨一下这条防线是否有坚守的必要性。
关于这一话题,我们可以大致分成两个阶段来分别讨论:第一阶段、清军未打通由漠南蒙古地区通往明朝内地的通道之前;第二阶段、清军打通了由漠南蒙古地区通往明朝内地的通道之后。
清军首次打通由漠南蒙古地区通往明朝内地的通道是在公元1629(崇祯二)年。在此之前,由于努尔哈赤在对待汉人的政策上出现失误,使得当时的后金(清朝)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危机,辽人暴动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此类麻烦间接的导致了后金势力西进辽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明朝统治者收复辽东赢得了契机。此时此刻,倘若明朝统治者鼎力支持孙承宗放手在辽东地区大干的话,在笔者看来收复辽东还是大有希望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明廷的内部政治环境并不允许孙承宗这类人物的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第一阶段坚守“宁锦防线”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尽管当时的明朝国库在经济上已经举步维艰,但以这些代价换回辽东失地,笔者相信明朝统治者还是十分乐意的。
明朝地图
大部分人对于第一阶段其实是没有多大的争议的,争议颇多的则是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清军已经打通了由蒙古地区通往内地的通道,而此时的“关宁锦防线”便成为了人们眼中所谓的“马奇诺防线”,因此,部分人也认为此刻再花费大代价去坚守这条防线已经失去相应的实际意义了,与其如此,不如退守山海关以节约开支才是王道。那么,此刻的“宁锦防线”真的没有防守的必要性吗?
在笔者看来,说没必要去守这一想法是荒谬的。众所周知,“宁远之战”和“宁锦大捷”都是建立在“宁锦防线”完好无损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依靠明方“坚城加大炮”为优势而打赢的胜仗。但自“宁锦大捷”之后,皇太极一改以往的战术,以围困的形式对明方的军事据点进行逐个蚕食,与此同时,还加强清军内部火器建设。在政治上,皇太极又及时调整了对待汉人的政策,为女真人融合到辽东汉人之间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还大力吸收明方将帅,提升清朝自身的号召力,这些举措无疑都是间接地在拉平明清之间作战效率的差距。
皇太极雕塑
公元1631(天聪五)年,后金成功铸造了第一批“红衣大将军炮”,此举标志着清军在火器作战方面又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之下,倘若明军全面退守山海关内的话真的就可以经得起清军的轰击吗?我看未必!由于当时的清方正处于资源奇缺之际,倘若此时明军突然退守山海关,岂不是白白的将辽西地区大片的资源送到皇太极的面前?再者,因为明军坚守“宁锦防线”而导致封住了由沈阳经山海关通往内地的通道,此时此刻,倘若明军仅固守山海关的话又怎么能保证不会遭到清军方面的前后夹击呢?而一旦山海关都失守的话,辽东和内地就连成一条战线,此刻清军想要在关内打持久战的话也就大大的降低了难度,彻底避免了之前长途奔袭战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怕被切断归路)。
参考图2
结语: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尽管“宁锦防线”一度成为了人们眼中所谓的“马奇诺防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战略价值依然存在,就好比它即使已经失去了一定的进攻意义,但对于牵制住清军入关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退一万步讲,“宁锦防线”既然存在且坚持到了大明帝国的灭亡,那么必定有它的存在意义,就算后人对其如何的分析、因果推断,其实也很难从根本上一票否决它。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清太宗实录》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明史》卷250,《孙承宗传》
殷琦:《孙承宗与关宁锦防线研究》
周瑞奇:《明末关宁锦防线瓦解之内外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