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怎么确定第三句的格律(再论七言律诗的写法:并不是所有的律诗都必须符合格律)
律诗怎么确定第三句的格律(再论七言律诗的写法:并不是所有的律诗都必须符合格律)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不唯指出了时下诗坛只讲格律的乱象产生的原因,也强调了格律诗的写作应当是内容大于形式。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为了迁就形式而去牺牲内容的表达。古人已经这样做了,而且做出了成效。今人就更应该解放思想,写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格律诗,这才是每个诗歌创作者应该思考而且必须尽力做到的问题。任何诗歌创作者都应该承认诗歌的时代性,不应该在格律的枝节问题上打口水仗,那实在是捡了芝麻丢掉西瓜的做法。
关于七言律诗的写法,我的主张一向是比较公允的,也就是要讲格律但不唯格律。所谓要讲格律,就是说写格律诗时,还是应该按照格律诗的要求尽量去做好。这样写出来的诗才算正体(或正格)。所谓不唯格律就是说写格律诗时,有时因为某字某句不能符合格律要求,也就不用强求,就让它不合律也行。用一句比较粗俗的话来说,就是活人不能被尿憋死,该放开的时候就放开,绝不能为了格律而扼杀诗的自然之趣。
对于我的这种主张,异见者大加挞伐,甚至污言相向,似有不共戴天之仇,让我觉得目下诗坛中浮躁者似有不少,很有点不可理喻,也让我不屑去与之论辩。他们不知道,我国古代的大多数诗人是不受格律拘束的。我曾提出《唐诗三百首》就有很多出律的作品,有浅薄者竟然说出这本书里的诗并未标明是律诗和绝句,所以不算出律。我不想对这种说法妄加评价,但我读过的十多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标明了诗歌的体裁。
古代就有很多诗人不主张用固定的模式桎梏人们的手脚,并且用自已的写作实践来表明了自已的观点。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律诗就不太讲格律。比如他的七律名作《登金陵凤凰台》,从格律上看,这首诗的颔联,上句连用六仄,下句连用五平,且第二句与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均失粘,这些都不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但谁又能否认这首千古名诗是七言律诗呢?
格律诗失粘是大忌,但唐诗中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很多诗人的七言律诗中都有。有人统计过,王维的二十首七律诗中有八首存在失粘现象;高适的七首中有两首失粘;刘长卿的六十三首中,有七首失粘。即使像杜甫那样以诗律细而著的诗人,在他的一百四十多首七律中,失粘的地方也有七八处之多。你能说他们写的不是律诗吗?
此外,拗句是违反格律的,但是很多诗人就是不愿意为了迁就格律而牺牲表达,甚至还有一些诗人有意使用拗句,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的七律《白帝城最高楼》,八句中只有一句合律,其余七句均拗,其中有的句子明明可以避免拗,但他还是要拗。你能说杜甫这首诗不是七律吗?
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不唯指出了时下诗坛只讲格律的乱象产生的原因,也强调了格律诗的写作应当是内容大于形式。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为了迁就形式而去牺牲内容的表达。古人已经这样做了,而且做出了成效。今人就更应该解放思想,写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格律诗,这才是每个诗歌创作者应该思考而且必须尽力做到的问题。任何诗歌创作者都应该承认诗歌的时代性,不应该在格律的枝节问题上打口水仗,那实在是捡了芝麻丢掉西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