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北上古驿道(巡检司百年走沙琅)
茂名北上古驿道(巡检司百年走沙琅)这是粤西客家方言的片区,“涯话”成为电白北部主要方言。沙琅有“粤西客家之乡”的美誉,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相传他们祖先从中原迁到福建,由福建迁到广东南雄珠玑巷,然后入电白山区扎根繁衍。电白客家人发展到今,人口已有80多万,许多习俗也随着扎根电白山区,与汉族风情融为一体。客家传统习俗有腊月二十三“祭灶君”,正穷节吃艾籺,正月初七始耕田,农历七月十四“水鬼节”等,沙琅镇当地则还有“三月三文化节”“九月九敬老节”等客家文化活动盛行。建于新城公园山上的金龟阁。邓建青 摄从高处俯瞰沙琅镇新城公园一带。何伟 摄相隔18载,初夏时期,我重新走进这座粤西重镇。我们一行来到城区的金龟阁,这里地处牛岭,居城区最高处,一览沙琅城镇全貌。沙琅位居电白北部中心,东与望夫镇、罗坑镇交界,北接那霍镇,西连黄岭镇、霞洞镇,南邻观珠镇,自古有“上佛山 下梅菉 小沙琅”的说法。金龟阁是沙琅新城公园一条新的景观轴线,与西面的琅宁
北宋末年,中原动荡,一批客家先民南迁而来。
他们几经辗转,来到粤西鹅凰嶂山脉下。拖男带女,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好不容易在三桥河畔安顿下来,面水栖居。他们在江边沙地高处形成集市,取“沙滩河琅”之意,琅为洁白也,成名“沙琅”。公元1526年(明朝嘉靖五年),在那里设立狮子堡,粤西山区不产狮子,估计借用狮子雄武的名声来震慑一方吧。1731年(雍正九年),清朝设立沙琅巡检司,开始百年的影响,至今290余年。
沙琅巡检司,一个响彻粤西的名字,三桥河因巡检司而更名“沙琅江”。据考证,巡检司遗址在电白二中校园内。沙琅,原指电白县的非沿海及非县城周边的地区,沙琅江流经之处大都是沙琅巡检司辖区。沙琅巡检司管理18堡、8闸、2屯,接近一半电白县域,可见当年影响之广。
近300年后,当年沙琅巡检司的中心城镇已成为全国特色小镇、广东省中心镇。历史总是惊人的雷同,当年巡检司的领地又成了电白县域副中心,辐射电白区北部。
从高处俯瞰沙琅镇新城公园一带。何伟 摄
相隔18载,初夏时期,我重新走进这座粤西重镇。我们一行来到城区的金龟阁,这里地处牛岭,居城区最高处,一览沙琅城镇全貌。沙琅位居电白北部中心,东与望夫镇、罗坑镇交界,北接那霍镇,西连黄岭镇、霞洞镇,南邻观珠镇,自古有“上佛山 下梅菉 小沙琅”的说法。
金龟阁是沙琅新城公园一条新的景观轴线,与西面的琅宁塔、东面的太平古寺三点一线,相映生辉。不禁想起安徽诗人的文句:“览胜登楼,莫辜负一江水月,万家灯火,临风寄慨,最相宜四面晴光,十里花香。”我们登阁望远,只见群山环抱,沙琅江潺潺,有山川合抱之势,七镇风光尽收眼底。作为茂名市边远乡镇,其建设不亚于一座县城的规模。
建于新城公园山上的金龟阁。邓建青 摄
这是粤西客家方言的片区,“涯话”成为电白北部主要方言。沙琅有“粤西客家之乡”的美誉,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相传他们祖先从中原迁到福建,由福建迁到广东南雄珠玑巷,然后入电白山区扎根繁衍。电白客家人发展到今,人口已有80多万,许多习俗也随着扎根电白山区,与汉族风情融为一体。客家传统习俗有腊月二十三“祭灶君”,正穷节吃艾籺,正月初七始耕田,农历七月十四“水鬼节”等,沙琅镇当地则还有“三月三文化节”“九月九敬老节”等客家文化活动盛行。
在金龟阁下面的新城公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最热闹的时候。这里有诗情画意的山歌对唱,开阔的湖面,花红的竹排,妖娆的盛装,娇俏女子与生动的情郎。“靓妹湖心桨画船,俏哥岸上意缠绵。三生石注前生定,千里姻缘一线牵。”歌声在公园回荡,吆喝声不绝于耳。四周游人如织,伞影重重。惊艳鲜活的飘色巡游,生龙活虎的武术表演,硕果累累的花车巡游,古风潇洒的汉服巡礼,端庄秀丽的外嫁女旗袍秀……每年的这一天,沙琅城区万人空巷,盛大的人文活动精彩纷呈。
沙琅镇新城公园一角。邓建青 摄
走进月朗口村,去邂逅粤西最大的客家围屋。这里距离沙琅城区约七公里,毗邻沙琅江、三茂铁路,四周草木葱茏,水塘丰盈。村主任是80后的小伙子,自信地介绍着古民居的辉煌。
朗山庄,又称月朗古屋。始建于1805年(清嘉庆十年),已历200余年。村落由吴姓始祖吴月川率领族人所建,历时10年建成。朗山庄占地10余亩,房屋80多间。背山面水,错落有致,规模宏大,为“三踏、六笔塔、九拖廊”结构。屋内装饰有石门、石柱、书画,正门和屋顶装饰岭南浮雕及花纹图案。“光天化日,甘雨和风”,一副朴素的门联,昭示着围屋的古远。走进堂屋,深远的厅堂正迎庆闹,旺着柴火,三只铁煲沸腾着大块猪肉,还有米饭蒸香。原来吴姓族人在聚餐。顺着炊烟,屋檐下牌匾依稀可见,“一乡善仕”“善庆堂”。朗山庄围屋与梅州半圆形客家围龙屋有异同,近似围龙屋,屋前有半月形池塘,采用中原汉族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屋。也体现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顺着村主任指引,围屋前面与池塘之间有空旷地,可作跑马道。朗山庄门前,保存着一对清代旗杆石。我们向西边寻访,可惜部分屋宇或倾斜,或倒塌了,一片破败景象。朗山庄申报文物保护迫在眉睫,修复工作亟待解决。
“火曳荣,曳到黄竹垌,织筲箕,捞黄米。探阿姨,阿姨莫再夸。”走出村口,我们仿佛听到一首古老的客家歌谣。回望古旧的朗山庄,我很是感慨,也相信这座客家古建筑群,在文化自信的今天会迎来保护与发展,重现昔日风采。
在沙琅圩,我们忘不了一种美食:沙琅豉油。在电白生活时,我们经常吃这种特产豉油。粤菜白切鸡、本地捞河粉,注入这种灵魂酱料,色泽鲜艳,黝黑透亮,黏度适中,甜香顺溜,往往令食客大呼叫绝。当年在沿海县城,沙琅豉油曾经一瓶难求。
沙琅豉油在当地远近闻名。邓建青 摄
在沙琅城区,我们钻进了一家沙琅豉油生产企业。做好防疫措施后,热情的客家汉子领着我们进入了古老而现代化的作坊式工场。相传沙琅豉油宋元时期开始生产,盛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茂名分界制作豉油师傅李某迁往沙琅,用当地优质黑豆,与沙琅圩“四方井”泉水调制,配上食盐、老陈皮、八角、沙姜等秘制香料,经过制曲和发酵而成。所产豉油香气浓郁,口感鲜美,胶黏度大,保鲜期长,畅销粤西地区,成为电白名优产品。在恒温保湿的作坊内,只见一层层竹簸箕上的霉豆长满黏丝,青幽幽一片。原本光滑的黑豆,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下,努力分解大豆蛋白质,昏暗的工场中多种生物分子正在奋力博弈。古朴的工序,往往创造出人间美味。
黑豆在制作酱油的过程中要经历“发霉”。邓建青 摄
车子拐过沙琅城区的大榕树,辗转穿过田心坡古园。在城郊新农村,六百年的香樟树与古老的沙琅圩守望相邻。汽车沿着国道G325延长线一直向西北,我们去寻找古老的合水口古码头。这是早期的沙琅圩发源地,最有故事的沙琅江畔。
其实不远。在距沙琅城区两公里的地方,逶迤的沙琅江展现在眼前。我们徘徊在青砖古驿道上,这里杂草丛生,古码头遗址破落。当年的市声、船工已经远去,唯见沙琅江水向南奔流。来到河边沙滩,只见沙石洁白如琅。时过境迁,跨越千年,仿佛回到北宋年间那一群客家人拓荒的岁月。在历史江流中,谁都是过客,中原客家先民,沙琅巡检司,变迁的圩市,更换的码头,唯有粤西客家人文历史传承久远。
在巡检司三百年之后,我们欣喜看到更加繁荣的沙琅。
(作者廖君,又名西粤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作协副主席,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