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忧患死如哀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生如忧患死如哀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作者:陈炫彤“走向伟大”是一个过程而并非结果,最终是否能抵达伟大需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但不可否认,抗争的过程就是经历苦难的价值,个体因此而不断挖掘自我的潜力,社会因此不断推陈出新,人类文明也终得以在延续中发展。为何历史上的盛世总是不长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清朝以“强大”为由,自以为世界中心,蔑视来自异域的英国人。由此看来,鸦片战争在所难免。经历苦难才能完善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从经历过的灾难与痛苦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知道下一次该如何面对这种困难。若不是鸦片战争一炮打响,大清帝国始终都会以“世界中心”自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历苦难是一个摆脱蒙昧,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必要过程。 然而,跨越苦难所需要的坚忍不拔、沉着冷静亦不是简单便能做到的。大多数人都见败,而不为我们所闻,只能在痛苦之中埋没了自己的声音,失去了人生之舵。所以能够将苦难视作财富并
六一居士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苦难提供了一个契机,逼入绝境后使我们不断反思,跳出安逸,寻求突破。没有甲午战争的屈辱历史,北洋水师就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不堪一击,才会有之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看到铁笼中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才会有陈独秀带领的新文化运动,使广大青年觉醒。
苦难也许能激发人们的潜力。在疫情之前,那些默默无闻的护士与医生也许一辈子都在重复地做自己的份内事,这次社会的大变局使得一些医生、护士纷纷挺身而出,激发了他们的一腔爱国热枕,在与新冠病毒斗争的同时激发了自己的潜能,使得中国以最大效率首批战胜疫情。
苦难在于是否能使一个平庸的生命得以超越平庸。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生命性质的升华。如果没有苦难,人乃至民族都会懈怠,可能会安于现状,囿于舒适圈,但它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而存在或消失。在英国使者来访之前,清朝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经历的苦难莫大于天灾。
为何历史上的盛世总是不长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清朝以“强大”为由,自以为世界中心,蔑视来自异域的英国人。由此看来,鸦片战争在所难免。经历苦难才能完善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从经历过的灾难与痛苦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知道下一次该如何面对这种困难。
若不是鸦片战争一炮打响,大清帝国始终都会以“世界中心”自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历苦难是一个摆脱蒙昧,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必要过程。 然而,跨越苦难所需要的坚忍不拔、沉着冷静亦不是简单便能做到的。大多数人都见败,而不为我们所闻,只能在痛苦之中埋没了自己的声音,失去了人生之舵。所以能够将苦难视作财富并走向伟大的人终究是少数。
短期内苦难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创伤,但如果能用坚韧的意志克服它,长远看,也许就有柳暗花明的一天。视其为财富的心态是帮我们走出煎熬期的最有利的武器,从而完成一次次自我救赎与重构,完成人格的重塑与生命价值的升华。
“走向伟大”是一个过程而并非结果,最终是否能抵达伟大需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但不可否认,抗争的过程就是经历苦难的价值,个体因此而不断挖掘自我的潜力,社会因此不断推陈出新,人类文明也终得以在延续中发展。
作者:陈炫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