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战争卡拉什尼科夫(悲惨时代的杰作-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
二战经典战争卡拉什尼科夫(悲惨时代的杰作-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图为勋伯格、普罗科菲耶夫,图片仅供参考1992 基希纳《大提琴协奏曲》 独奏马友友,首演于费城1814 舒伯特《F大调第一号弥撒》首演1912 勋伯格《月光下的皮埃罗》首演于柏林1945 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音乐会版)首演于莫斯科
1945 年10月16日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音乐会版)首演于莫斯科
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共写了十三部歌剧,其中以《三桔子的爱》(1919年)为最有名,上演的次数也最多。根据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写成的这部歌剧,是从1941年一直写到1953年逝世之前,前后一共化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才告完成,真不愧是普罗科菲耶夫的最后巨作。他在度过十七年的流亡生活后,于1935年回到革命后的苏维埃祖国,很想根据“苏维埃的题材”来写歌剧,为此化了很多年的时间收集脚本,1911年才终于选定了托尔斯泰的不朽名作。从此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开始尝试创作“能充分发挥自然韵律的俄语歌剧”。同年六月纳粹德国侵犯苏联,这好像是原作中法军侵犯俄国时历史背景的再现,所以强烈地刺激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欲望。第二次大战中,他过着很不安定的疏散生活,1945年一月以后健康状况日趋恶化。从1946年八月开始,党中央委员会狠抓意识形态,围绕对于原作在历史意义上的解释,展开了批判。在以上种种困难情况下,他得到很多友人的良好建议和帮助,经过再三修改,才完成了忠于原著以宏伟的历史画面为背景,通过娜塔莎和安德烈的恋爱悲剧,歌颂和平的巨型歌剧作品。给他以建议和帮助的有他的好友电影导演埃森斯坦,还有大剧院和基洛夫剧院的指挥萨莫苏德。埃森斯坦在受到日丹诺夫批判后,就悲剧性的死去了,萨莫苏德看到他的钢琴总谱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尽管剧院疏散了,自己也被免职,但始终为上演这部歌剧尽了种种努力。给他以帮助的,还有音乐院时期以来的亲密友人米亚斯科夫斯基。党的方针要求他坚持运用流畅美丽的坎蒂莱纳与合唱相结合的传统歌剧风格,而且要求他强调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因此,普罗科菲耶夫在企图使用朗诵调与合唱来发挥俄语的音乐性,使它与管弦乐取得对比的想法上,就不得不做出很大的让步。尽管如此,他仍认为这是“我所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而殷切地希望它能上演。这部作品,保持了原作的宏大规模,每场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在性格刻画上做的非常细致,在主要动机的安排使用上也很巧妙,保持了整体上的完整统一。在歌词方面忠实而又生动地发挥了原作的语言美。所以从各方面看来,它都是普罗科菲耶夫最优秀的杰作之一,同时也是俄语歌剧中最优秀的一部作品。此外这部歌剧,在阿纳托尔的引诱(第四场)及其他一些地方,还使用了未发表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原作普希金)的一些音乐。
图片从左到右为:辛沪光、贝纳茨基
首演
1814 舒伯特《F大调第一号弥撒》首演
1912 勋伯格《月光下的皮埃罗》首演于柏林
1945 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音乐会版)首演于莫斯科
1992 基希纳《大提琴协奏曲》 独奏马友友,首演于费城
图为勋伯格、普罗科菲耶夫,图片仅供参考
古典今天
1814年 舒伯特第一首弥撒在利赫登塔尔地方教堂被演唱,由他的初恋演唱女高音部分
图为舒伯特,图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