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七月飞雪(1816年的夏天为什么会出现六月飞雪)
1816年七月飞雪(1816年的夏天为什么会出现六月飞雪)据估计整个欧洲约有20万人饿死或冻死于这个夏天。这令当时的欧洲人发出了“夏天消失了”这样的感叹。美洲感受到“无夏之年”比欧洲要晚一些:当1816年4月份满心期待春暖花开的欧洲人遭遇寒潮时美国气温处在25摄氏度的平均值。隔岸观火的美国人当时还曾一度对欧洲各国的遭遇幸灾乐祸,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美国就发现自己的处境比欧洲好不了多少。从1816年六月份开始欧洲主要的河流都出现大规模的结冰现象。寒冷的天气造成大量的农作物和家畜被冻死。这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填饱肚子。广泛的农作物歉收在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引起了粮食骚乱。这一年爱尔兰的小麦、燕麦、土豆等农作物几乎全被冻死,以致于很多家庭不得不全家出去要饭。瑞士山区大量河坝结冰导致许多村庄不得不举村迁徙。德国因粮食歉收造成的粮价暴涨在各地引起了一系列大规模动乱。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认为自从人类有明确的历史记录以来先后经历过四次小冰期。这四次小冰期所对应的我国历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炎热高温就是夏天的象征,但历史上有一个夏天却出现了结冰下雪的现象。1815年4月印尼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导致北半球气温普遍下降。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一次火山爆发。这次火山爆发所喷射的物质高达1300亿吨,而且所喷出的火山灰一直抵达高至44公里的平流层,以致于远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地都可以清晰看见因火山灰而出现的日落彩霞。
这次火山喷发的能量相当于620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这直接导致了92000多人的死亡、超过3.5万户房屋被毁,但当时谁都没意识到灾难仅仅才刚开始而已。这次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火山灰将地球整个大气层覆盖,同时坦博拉火山喷出到高空中的近1000万吨到1.2亿吨二氧化硫弥漫于空气中。这些硫酸盐气遇冷会逐渐形成干雾,从而严重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光照。
这次火山爆发后印度洋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实际上就已降低了,但当时的人们并没在第一时间察觉到这个问题。七月份之后就迎来了秋天,随后又迎来了冬天。当时的人普遍以为本来也到了该冷的时候,因此没人意识到长期性的气候变化已悄然埋下伏笔。等到了1816年夏天全世界才赫然发现自己正在面临一场大灾难。坦博拉火山爆发正好处于小冰河时期的尾声。
所谓冰期是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地球在诞生至今的40多亿年历史中已先后经历了三大冰期: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最短的大冰期持续时间都在几百万年以上。每次大冰期出现都会伴随物种的灭绝。除了大冰期之外还有小冰期:小冰期持续的时间一般一百至几百年。很显然这比持续几百万年的大冰期在时间上短得多,不过小冰期会发生得比较频繁。
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认为自从人类有明确的历史记录以来先后经历过四次小冰期。这四次小冰期所对应的我国历史年代分别是:第一次小冰期在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第二次是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第三次是从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第四次是从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坦博拉火山爆发的1815年正好就是第四次小冰期步入尾声的阶段。小冰期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气温偏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据《江南通志》记载:明孝宗在位期间有两年冬天发生的寒潮导致湖南的祁阳江水冻结、浙东余姚江水冻结。据《广东通志》记载:明武宗正德四年(1506年)的冬季广东潮州积雪厚达一尺。由此可见小冰期的气温本就相对偏低。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与小冰期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世界气候史上的“无夏之年”。所谓“无夏之年”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夏天的年份。
“无夏之年”这个术语是欧洲人发明的。1815年11月欧洲反法联军与法国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了。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国家在27年间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在长期的战争状态下欧洲各国的国民经济都是优先服务于战争的。像粮食等物资在当时都是要优先供给军队的。好不容易等到战争结束后大家都盼着能迎来一个丰收年。出乎意料的是这年夏天居然下起了雪。
从1816年六月份开始欧洲主要的河流都出现大规模的结冰现象。寒冷的天气造成大量的农作物和家畜被冻死。这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填饱肚子。广泛的农作物歉收在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引起了粮食骚乱。这一年爱尔兰的小麦、燕麦、土豆等农作物几乎全被冻死,以致于很多家庭不得不全家出去要饭。瑞士山区大量河坝结冰导致许多村庄不得不举村迁徙。德国因粮食歉收造成的粮价暴涨在各地引起了一系列大规模动乱。
据估计整个欧洲约有20万人饿死或冻死于这个夏天。这令当时的欧洲人发出了“夏天消失了”这样的感叹。美洲感受到“无夏之年”比欧洲要晚一些:当1816年4月份满心期待春暖花开的欧洲人遭遇寒潮时美国气温处在25摄氏度的平均值。隔岸观火的美国人当时还曾一度对欧洲各国的遭遇幸灾乐祸,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美国就发现自己的处境比欧洲好不了多少。
1816年的春天对美国人而言还算得上风和日丽。美国的农民们仍像往年一样开始了一年的耕作。可从5月份起天气突然变得寒冷起来:晚春时节竟降下积雪把农民家的牲畜冻死在草场上。到了6月份美国各地开始飘起雪花和冰屑,水塘和河里也结了半英寸的冰。美国东部多个地区还出现了诡异的红色“干雾”。当时很多美国人甚至一度以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那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一位88岁的医生爱德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6月17日早晨气温就开始降到零度以下。7月伴随着冰雪而来使得纽约和宾夕法尼亚州部分地方覆盖上一层厚玻璃似的冰雪。等到8月几乎所有绿色植物都冰封在霜降之下。天气极其寒冷,土地冻得坚硬,风雪呼啸了一天。在中午的暗影处冰柱有12英寸那么长”。在邻近美国的加拿大从1816年6月起也先后出现了两次大规模降雪。
与欧洲一味严寒的气候不同的是美国有些地区气温时高时低且温差极大:气温有时升到35度之高,可不久之后又立即降到五度以下。由于美国的领土面积远远大于欧洲国家,所以美国总体上在无夏之年所受创伤处于相对可控范围内。当时美国受创的主要是东北部的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佛蒙特、纽约等地,其它地区尽管也受到一些影响,但总的来说损失都不算太大。
这场灾难还在机缘巧合中为美国带来了一些好处。由于美国的受灾程度比起欧洲总体上处于可控水平,因此大批欧洲中高产阶级在这次自然灾害影响下纷纷举家迁徙到美国。当时光是从英国就有约10万人迁徙到美国。1816年~1821年这5年间美国依靠这些移民带来的人力、技术、资金修建了公路、铁路、堤坝、工厂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从而得以迅速完成了国家的近现代化建设发展。
中国比起欧洲和美洲更早受到这场灾难的波及。毕竟身处亚洲的中国距离坦博拉火山可要比欧洲和美洲近得多。所谓1816年无夏之年是欧洲人的说法,而中国早在1815年就已受到这场灾难的波及。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是中国境内最靠近东南亚的地区,因此也不幸成为中国境内最早受到坦博拉火山爆发最早波及的地区。据《大姚县志》记载:嘉庆二十年(1815年)云南的大理、昆明、云州等地已开始出现饥荒。
到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夏季本该炎热的酷暑却诡异地变成了寒冬:全国多地竟持续性下起了雨雪。低温导致很多地区的水稻大面积死亡。清朝粮食产量的断崖式下跌导致很多老百姓被迫迁徙逃荒。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场灾难加速了嘉道中衰的进程,从而开启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多灾多难的历史大幕。当然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当时并没意识到这是一场全球性灾难。
事实上这场灾难的后续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1816年:从1815年起昆明及滇西等地连续三年发生雪灾。东北黑龙江在农历七月出现严重霜冻。安徽、江西等地亦有农历六、七月出现降雪的纪录。在台湾新竹、苗栗等地都纪录到罕有的霜冻。直到1823年中国还在极端气候影响下发生了癸未水灾:直隶、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九个省三百多个县受灾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