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希特勒进攻苏联动用了多少兵力(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计划)

希特勒进攻苏联动用了多少兵力(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计划)按照希姆莱等人设想,未来德国将通过军事及逐步减少粮食供给等手段,逐步消灭定居于东欧境内的2000万至3000万斯拉夫人和犹太人,而在将剩余的斯拉夫人驱逐至苦寒的西伯利亚之后,德国将通过25年的时间逐渐向斯拉夫人腾出的“生存空间”移民500万至1000万人,以最终实现当地的“日耳曼化”。而在此后的宣传之中,纳粹党的喉舌们更不遗余力地将德国人塑造为拥有“完美基因”的“雅利安人”后代,并将以斯拉夫人为主的东欧各民族归入“未开化”的野蛮人行列。基于这套理论,打着“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理论”的旗号,纳粹德国从1939年便开始谋划着所谓的“东方计划”。“巴巴罗萨”计划的由来一般认为,希特勒早在1940年7月便决定向苏联发动进攻,并委托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草拟了一份名为“奥托”计划的作战方案。但事实上,希特勒对东方的野心早在其执政之前便已然萌发,在其煽动性的施政纲领《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便曾含糊地

希特勒进攻苏联动用了多少兵力(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计划)(1)

本 文 约 395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二战期间,随着对英国的战争陷入僵局,政治声望岌岌可危的希特勒,为了挽回其在“容克”军官团以及军工寡头们心目中“战无不胜”的形象,更为消除来自东方的所谓“威胁”,希特勒决心挑起一场新的战争,而他所选择的对手,正是拥有着强大红色武装和空前动员能力的苏联。

希特勒虽然疯狂,却并不是一个疯子。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胜算,他和纳粹德国顶尖的参谋团队,苦心孤诣地拟定了一个宏大的进攻方案——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的由来

一般认为,希特勒早在1940年7月便决定向苏联发动进攻,并委托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草拟了一份名为“奥托”计划的作战方案。但事实上,希特勒对东方的野心早在其执政之前便已然萌发,在其煽动性的施政纲领《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便曾含糊地提出,为了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德国需要大力向东方扩张。

希特勒进攻苏联动用了多少兵力(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计划)(2)

“巴巴罗萨”行动前,驻扎在东普鲁士的德国士兵

而在此后的宣传之中,纳粹党的喉舌们更不遗余力地将德国人塑造为拥有“完美基因”的“雅利安人”后代,并将以斯拉夫人为主的东欧各民族归入“未开化”的野蛮人行列。基于这套理论,打着“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理论”的旗号,纳粹德国从1939年便开始谋划着所谓的“东方计划”。

按照希姆莱等人设想,未来德国将通过军事及逐步减少粮食供给等手段,逐步消灭定居于东欧境内的2000万至3000万斯拉夫人和犹太人,而在将剩余的斯拉夫人驱逐至苦寒的西伯利亚之后,德国将通过25年的时间逐渐向斯拉夫人腾出的“生存空间”移民500万至1000万人,以最终实现当地的“日耳曼化”。

当然,纳粹德国的高官们很清楚,在自己于东欧“跑马圈地”、将众多弱小民族收为奴隶的妄想前面,还阻挡着一堵名为“苏联”的高墙。因此,法国战役刚刚结束,希特勒便授意陆军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安排人手拟定对苏联的进攻计划。但此时整个德国陆军都沉浸在占领巴黎的欣喜若狂之中,哈尔德随后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第18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马克斯。而如此安排,并非是马克斯有什么过人的军事天赋,仅仅是因为第18集团军刚刚受命从法国前线调往波兰的波兹南布防,一旦与苏联开战,该部将首当其冲。

秉承 “容克”军官团惯常于图上作业的优良传统。马克斯很快便编写出了一份名为“东方行动”的作战方案,并草率地划出一条自毗邻北冰洋的苏联港口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经高尔基、罗斯托夫,直至里海沿岸的阿斯特拉罕的攻击停止线。

由于线段两端的城市皆以字母A开头,因此这条攻击停止线又被称为“AA线”,而之所以要将其作为德国陆军入侵苏联的最终目标,马克斯给出的解释是,唯有如此才能令德国本土免于苏联空军的远程打击。基于这一说法,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斯只是粗略地估算了苏联空军当时最新列装的Pe—8四发重型轰炸机的最大航程,便潦草地将战线延伸至了距离德国本土2000多千米之外。

更为离谱的是,马克斯认为德国陆军仅需要9—17周便可抵达“AA线”。虽然很难理解他的自信从何而来,但有一个数据却可供参考,那便是德国用了6周左右的时间便打垮了由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英国远征军组成的300万联军,从法德边境一直打到了700千米之外毗邻大西洋的法国布列塔尼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斯计划用1.5倍于法国战役的时间打败约290万的苏联红军、抵达2000余千米外的AA线,似乎算是“料敌从宽”。

希特勒进攻苏联动用了多少兵力(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计划)(3)

1939年10月,在柏林总理府,希特勒授予弗兰茨·哈尔德、古德里安、赫尔曼·霍特、阿道夫·施特劳斯、埃里希·霍普纳和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从左至右)骑士铁十字勋章

马克斯的“东方行动”虽然粗糙,却迎合了纳粹德国此时目空一切的躁动情绪。以哈尔德为首的德国陆军高层只是对其简单进行了一些完善,便冠以“奥托计划”的代号,于1940年12月5日呈交了希特勒。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德国陆军曾同样将以武力并吞奥地利的军事行动,命名为“奥托计划”,当时的“奥托”指的是流亡海外的奥匈帝国末代皇储奥托·冯·哈布斯堡,但自德国吞并奥地利以来,奥托·冯·哈布斯堡便拒绝与纳粹合作。因此,此处的“奥托”,指的是公元926年加冕为首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君主奥托一世。

应该说,德国陆军选定这个代号还是花了些心思的,毕竟奥托一世不仅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更是德意志历代君主中最早向东扩张的帝王。然而,方案提交上去,却并未能讨到元首的欢心。12月18日,希特勒下达了“第21号训令”,正式要求德国国防军在结束与英国的战争之前,用一场迅捷的军事行动彻底摧毁苏维埃联盟,并亲自将这一军事行动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一般认为,希特勒此处提到的“巴巴罗萨”,指的是公元1115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虽然同样都是“九五之尊”,腓特烈一世的文治武功相较于奥托大帝却都要差上一大截。纵然领导过“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最终却淹死在一条无名的小河之中,可谓“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用这样“倒霉蛋”来命名这场至关重要的军事行动呢?

有一些研究者想当然地以为,希特勒之所以否定奥托大帝,是因为这位皇帝历史上曾大举入侵过亚平宁半岛,若以之为行动代号,极易引起盟友意大利的反感。而腓特烈一世虽然结局凄凉,却终究曾引领过中欧地区的大小贵族踏上过东征之路,符合希特勒纠集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仆从军大举进攻苏联的“大战略”。但若仔细分析便不难看出,“巴巴罗萨”之名的背后,有着更为残酷的真相。

希特勒进攻苏联动用了多少兵力(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计划)(4)

1941年,希特勒(左二)和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右一)、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左一)等在总部研究作战计划

“巴巴罗萨”一词,在古拉丁语中本意为“红胡子”。由于许多具有这一外貌特征的人多是心狠手辣之辈,几经传播,这个词便成为杀人越货的代名词。因此中世纪欧洲被冠以“巴巴罗萨”的强盗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5世纪得到奥斯曼帝国支持、横行于地中海的海雷丁。因此希特勒以“巴巴罗萨”之名进攻苏联,并不单纯是为了借古喻今、重现神圣罗马帝国的荣光,而是期望德国军队在攻入苏联国土内后撕去文明的伪装,以极度野蛮的烧杀掳掠去征服东方。

苏联在“巴巴罗萨”计划前的反应

其实,作为一个与纳粹德国有着复杂边境纠纷和地缘政治纠葛且意识形态冲突严重的大国,苏联政府对柏林方面的一举一动并非毫无知觉。面对纳粹德国向苏德边境的增兵举措,苏联军方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早在1941年4月10日,以铁木辛哥为主席的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便要求西部军区的所有部队都进入战备状态。

希特勒进攻苏联动用了多少兵力(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计划)(5)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右)与一名红军士兵在战壕里观察作战情况

5月13日,从苏联内地军区调来的第19、第21、第22集团军和从远东方面军、后贝加尔军区调来的第16集团军(下辖2个步兵军、1个机械化军)和第21军,总计28个步兵师按照苏联陆军总参谋部的要求,向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流域开进,并编入西部特别军区。

6月14日至6月19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命令各军区在当月21日至25日内,必须将指挥机构迁入野战指挥所,对机场及其他军事目标进行伪装,坦克和汽车必须涂上伪装色。而苏联红军总政治部起草的一份《近期红军中政治宣传任务》小册子更明确地提出“准备进行一场正义的、进攻性的、无坚不摧的战争”。

此时按照战前的规划,苏联红军沿纵深方向呈梯次配置。战略第一梯队包括西部各军区的作战军队共计171个师(104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20个摩托化师和7个骑兵师),分布在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4500千米战线上。这些部队之中,以56个师和2个旅部署于边境地带组成第一梯队;52个师组成的第二梯队,分布在后方50至100千米处;62个师作为各边境军区的预备队,分布在距国界100至400千米处。

整个部署依托新国境线、1939年的旧国境线以及后方核心大城市做梯次防御。北方以列宁格勒为后方核心,里加、塔林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从边境到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土;中部以莫斯科为后方核心,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白俄罗斯以及通向莫斯科的奥尔沙路桥;西南以基辅为后方核心,敖德萨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整个乌克兰。

以上种种无一不说明,苏联红军已然敏锐感觉到战争的逼近,并着手进行准备。但必须指出的是,此时的斯大林恐怕并不相信希特勒会贸然对苏联发动进攻。毕竟,此时不列颠群岛的上空,英、德双方的空军仍在缠斗,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动战争机器,德国更需要来自苏联的各种工业原料。

所以,斯大林很可能仍认为希特勒在东线集中兵力的行径,更多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气氛,以便维护其独裁统治。同时,鉴于苏联与罗马尼亚、芬兰等国依旧存在着严重的边境分歧,德国陆军部署在这一区域,也可能真的只是一种防御姿态。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斯大林很难不将英国首相丘吉尔等西方政要发出的警告视为挑拨离间。与斯大林在战略上误判相比,苏联一线的高级军官或许更能直观感受战争逼近的脚步,但是此时的苏联红军似乎仍未掌握现代战争的精髓,在很多苏联军官的概念中,战争或许仍将以边境摩擦、小规模冲突的模式启幕,并在双方不断投入精锐部队和重型武器的过程中逐步升级。因此只要将精锐部队集中到边境附近,在后方部署充足的后备梯队,便足以应对一切的挑战。

因此,当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发动,相比较进攻发起的突然性,攻入苏联的德军数量之巨、配合之紧密,才是让苏军最为震撼的惨痛一课。

希特勒进攻苏联动用了多少兵力(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计划)(6)

END

作者丨赵恺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2月上,原标题为《“巴巴罗萨”计划:一场经过精密计算的豪赌》,有删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