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千亿产业发展(惠州万亿工业大市)
惠州千亿产业发展(惠州万亿工业大市)与此同时,“稳”的基础也更加夯实。特别是稳工业的成效越来越明显。一季度,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11.4%,增速高于全省均值3.9个百分点,重要农产品供给稳中有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746元,增长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69亿元,增长3.9%,增速居珠三角第2位……做好“双统筹”,为夺取“双胜利”织牢了保障网。制造业提速提质为“2 1”产业集群“强筋壮骨”守住“保”的底线,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更是如此。今年以来,周边城市接连出现疫情,惠州直面压力,在全城动员的战疫中展现速度、力度与温度,市民生命健康、粮食安全、市场供应、基本民生、产业链供应链得以保障。
作为广东新晋的“万亿工业大市”,惠州在壬寅虎年鼓虎劲、扬虎威,实现经济“开门稳”“开门红”。4月24日,惠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惠州GDP实现1139.12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居珠三角第1位、全省第3位。
这是在“双统筹”背景下,惠州这座广东经济第五城抢抓“双区”建设以及“双循环”等机遇,交出的令人振奋的开新局答卷。一季度1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惠州有6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9项指标增速居珠三角前三,其中5项指标增速居珠三角第一。
复盘惠州经济首季报,保、稳、进、快,4个关键词贯穿发展主线。特别是在惠州深度融深融湾的奋进号角中,3个“国字号”园区、7个千亿园区建设以及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瞄准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建设提速,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发展能级跃升。
保与稳
制造业提速提质为“2 1”产业集群“强筋壮骨”
守住“保”的底线,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更是如此。
今年以来,周边城市接连出现疫情,惠州直面压力,在全城动员的战疫中展现速度、力度与温度,市民生命健康、粮食安全、市场供应、基本民生、产业链供应链得以保障。
一季度,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11.4%,增速高于全省均值3.9个百分点,重要农产品供给稳中有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746元,增长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69亿元,增长3.9%,增速居珠三角第2位……做好“双统筹”,为夺取“双胜利”织牢了保障网。
与此同时,“稳”的基础也更加夯实。特别是稳工业的成效越来越明显。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底盘”,对惠州这座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的制造业大市来说,“底盘”稳固了,才能在区域竞合赛道上更加行稳致远。
聚焦“2 1”产业集群不动摇,一季度惠州规上工业增加值537.84亿元,增长11.8%,增速居珠三角第1位、全省第3位。制造业发展提速提质,为惠州两大支柱产业跻身世界一流加快“强筋壮骨”。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以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惠州工业体系越来越彰显竞争力和凝聚力。重大项目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一大批人才和科技资源集聚,成为惠州稳增长的底气所在。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设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惠州稳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稳生产,还需要保销路、拓市场。
作为珠三角外贸大市,惠州的进出口在全球疫情影响下总体表现仍然不错。在“双循环”机遇下,一季度惠州外贸进出口总额705.5亿元,增长12.9%,增速居珠三角第3位。政府保驾护航,抓流通循环,为企业减少后顾之忧。
进与快
工业投资总量和增速“双料”全省第一
积蓄“进”的力量,在惠州一季度经济数据中表现尤为明显,工业投资争先进位,项目建设高歌猛进。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强劲是惠州经济首季报中的亮点。一季度,惠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3%,增速居珠三角第1位。特别是工业投资大增79.8%,总量和增速“双料”全省第一,更具历史性意义。
这背后是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发力。在“双区”建设和都市圈机遇下,惠州围绕产业互补、平台共建等方面积极对接广深莞等城市,实施深度融深融湾八大专项行动显成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创业热土。在去年新投产项目108宗、预计年产值1889亿元的基础上,惠州“3 7”工业园区今年一季度新投产项目25宗,预计年产值257亿元,全年预计新投产项目达130宗。
加上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的恒力(惠州)PTA项目等一批重量级项目加快建设,惠州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的底气将更足。
“进”的力量不断积累的同时,“快”的态势也在彰显。
一季度,惠州5项主要指标增速居珠三角第1位,其中GDP增长5.1%,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1.8和0.3个百分点。
纵观国内不少城市的发展规律,经济总量5000亿元左右是一道坎,快一步就能上一个台阶,向着1万亿加速奔去;慢几拍则停滞不前,容易在低速增长中多年徘徊。去年GDP接近5000亿元的惠州,正面临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居珠三角第1位、全省第3位,这也是自去年一季度以来惠州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排在全省前三。在“稳”与“进”互促相长的演进逻辑中,惠州近年来累积的向好、向优、向快的势能悄然转化为驱动经济之舟向前的动力。
开局见全局,起步定后程。今年惠州GDP预期增长8.5%,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完成全年目标任重道远,但有重大项目的支撑、有产业集群的突围,惠州有魄力、也有底气。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劲扬帆正当时。放眼未来,唯有速度更快、结构更优、能级更强,咬定“万亿俱乐部”目标的惠州,才能大步迈向新型工业强市。
专家观点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产业项目发力支撑惠州经济稳增长
“今年一季度惠州取得亮眼的经济发展成绩并不意外,近年来惠州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活力逐步显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惠州一些产业项目陆续迎来投产,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功不可没。
林江认为,无论是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还是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近年来惠州大力引进的产业项目与城市既有的产业格局十分匹配。这也有助于城市的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激发城市传统产业发展活力。
“惠州的地理区位优势也有助于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林江表示,惠州毗邻深圳、广州和东莞,跟周边这些发达城市交通往来便利,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城市产业的服务半径,也加速了部分对服务半径敏感的配套型产业项目在惠州集聚发展。他举例说,依托周边城市的配套服务需求,再生资源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等特色产业项目在惠州自发形成了集聚发展局面。
“惠州不同县(区)结合各自资源禀赋也在引入各类型的特色产业项目,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体量做大做强。”林江说,大健康生态、休闲旅游、绿色环保以及跨境电商等产业也在不断实现集群发展,有助于惠州更好地稳住经济基本盘。
企业声音
惠州市金籁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义松:
“惠州速度”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惠州不仅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而且拥有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打通了为企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谈及日前动工的金籁科技(惠州)磁性元器件研发制造项目,惠州市金籁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义松说出了落户惠州的原因。
该项目位于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计划总投资5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主要从事高频变压器、一体成型电感、VCM马达线圈、OIS马达线圈等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有望打破部分磁性元器件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我们生产的是芯片保护元器件,技术和产品应用广泛,终端客户包括小米、OPPO、华为、TCL等知名品牌。”在肖义松看来,近年来,惠州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全力打造“2 1”现代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较为完善,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企业发展前景广阔。
肖义松认为,惠州积极践行“店小二”精神,用心用情为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信心满满。“从项目签约到拿地到动工仅仅用了54天,这得益于各级政府的主动服务意识,真正打通了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肖义松说。
“从政策方向和发展环境等方面考虑,落户惠州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肖义松表示,金籁科技项目也将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来到惠州,为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注入新活力。
相关:
振奋提气!一季度惠州GDP增速珠三角第一,6项指标增速全省前三|海报
惠州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坚持稳字当头精准施策,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南方惠评|5项指标增速珠三角第一!惠州,稳进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周欢 张峰 于蕾
【摄影】王昌辉 梁维春
【作者】 周欢;张峰;于蕾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