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宋江招安从历史上的角度看(闹剧还是正剧谈谈宋江招安)

宋江招安从历史上的角度看(闹剧还是正剧谈谈宋江招安)第二类人:朝廷的降将和官员。代表人物有林冲、关胜、呼延灼、孙立、武松、鲁智深等。这些人当中,有少数是被逼上山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林冲和武松。不过,林冲其实也是招安的拥护者。直到火并王伦,当时本来他资历最深,武功最高,然而林冲却把寨主之位让给了晁盖。从这里可以看出,林冲是绝对不甘心做一个草头王的,他一门心思想回归正途和妻子团聚。即使到后来林冲得知妻子被逼自尽,在高俅被擒上山后原著中他也没有对这个最大的仇人拔刀相向,由此可见,林冲是多么懦弱,也是多么渴望招安。与林冲相比,武松鲁智深则是招安的坚定反对者。再看其他人,大多数也都属于或被算计上山或战败上山。他们原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自然希望通过招安回归正途。梁山好汉大致分为四类人。第一类人:大地主和地方豪强,最具代表性的是柴进、卢俊义、李应和扈三娘。而这四个人之中,只有柴进是被逼上山的。(说是被逼上山,其实也值得商榷。因为柴进是周世宗柴荣之后,就算被

撰稿/施文【读史品生活】

看过水浒的人总是因为宋江招安由此引得梁山好汉全军覆没而痛恨宋江,毛主席曾说水浒好就好在招安。那么,招安真是梁山好汉最终悲剧结局根源吗?是什么原因致使梁山最终走向招安?笔者认为,招安是梁山最正确的选择,也是代表了大批梁山好汉的意愿,下文逐一分析。

宋江招安从历史上的角度看(闹剧还是正剧谈谈宋江招安)(1)

1、这是宋江个人心理性格的一种体现。

宋江是水浒中最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有多种多样,很难对其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招安是他的心理在作祟。首先,宋江在没上梁山前是郓城县的押司,也就是县里管理政府机要文件的小吏,按照宋代的官制,小吏是永远不可能走向正途的,中国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宋江的仕途道路显然已经被堵死,所以,表面上看宋江在郓城似乎顺风顺水,但实际上宋江有非常大的自卑心理,这导致他对腐败陈旧,等级森严的北宋王朝非常不满。他后来造反与他在官场不得志有很大关系。

然而,宋江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他有浓厚的忠君报国,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所以,他又会时刻想着回到仕途中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可以这样说,宋江的造反实行的是“曲线救国”,他的造反恰恰是为了引起朝廷的注意,进而招安打破自己作为小吏不能升迁的官场潜规则,由此可见,招安是宋江上梁山之前就想做的,造反也是为了招安。

宋江招安从历史上的角度看(闹剧还是正剧谈谈宋江招安)(2)

2、招安代表了大多数梁山头领的意愿。

大多数读者觉得,梁山的很多头领反对招安,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剖析原著,就会发现,大多数头领是主张招安的。说到这里,就要提到梁山108位头领的组成结构。

梁山好汉大致分为四类人。第一类人:大地主和地方豪强,最具代表性的是柴进、卢俊义、李应和扈三娘。而这四个人之中,只有柴进是被逼上山的。(说是被逼上山,其实也值得商榷。因为柴进是周世宗柴荣之后,就算被高廉陷害,用丹书铁券保全性命还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宋江却带梁山大队下山把柴进救了上来,无疑坐实了柴进反贼的身份,因此,柴进也有被算计上山的成分。)再看另外三人上山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被算计的:卢俊义自不必说;扈三娘被李逵杀光了全家,然后被掳上山,还被仇人宋江做主嫁给了人品卑劣的王英;李应则是被梁山把家眷赚上山而被逼上山的。这些人原本有富足家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希望通过招安回归正途和体制当中,这些人是招安的坚定拥护者。(尽管他们本身可能很仇视宋江。)

宋江招安从历史上的角度看(闹剧还是正剧谈谈宋江招安)(3)

第二类人:朝廷的降将和官员。代表人物有林冲、关胜、呼延灼、孙立、武松、鲁智深等。这些人当中,有少数是被逼上山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林冲和武松。不过,林冲其实也是招安的拥护者。直到火并王伦,当时本来他资历最深,武功最高,然而林冲却把寨主之位让给了晁盖。从这里可以看出,林冲是绝对不甘心做一个草头王的,他一门心思想回归正途和妻子团聚。即使到后来林冲得知妻子被逼自尽,在高俅被擒上山后原著中他也没有对这个最大的仇人拔刀相向,由此可见,林冲是多么懦弱,也是多么渴望招安。与林冲相比,武松鲁智深则是招安的坚定反对者。再看其他人,大多数也都属于或被算计上山或战败上山。他们原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自然希望通过招安回归正途。

宋江招安从历史上的角度看(闹剧还是正剧谈谈宋江招安)(4)

第三类人:江湖草莽和地头蛇。这类人在梁山的头领中人数最多。代表人物:阮氏三雄、张顺张横兄弟,、穆弘穆春兄弟、时迁等。这些人有的反对招安有的支持招安。不过,这些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去做一件事。因为他们本是江湖草莽和地方恶霸,没有理想和抱负,也没有自己的信仰,只知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换言之,这些人或许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有的只是墙头草跟人走,有的则是只要有肉吃,有酒喝,招安不招安对他们来说就没两样。例如李逵坚决反对招安,但宋江招安后他还是跟随宋江走了。阮氏三雄反对招安,但也只是因为他们和晁盖是一伙人,晁盖是反对招安的。所以这类人要么没主张,要么跟团队老大走,他们的主张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不会对最终决策产生大的影响。

第四类人:知识分子和投机者。代表人物:吴用、公孙胜、朱武等。这类人老谋深算,城府极深,虽然人数少,但他们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会占据主动。然而,这些人却没有明确的主张,他们的站队只在于利益的最大化。吴用刚开始跟晁盖,后来立马投靠宋江。公孙胜看透宋江,宋江上山后他立马离开,后来又被请回梁山,招安后独自离去。既然他们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自然也不可能去反对招安,因为当时宋江的实力无与伦比,跟他走就会有利益。

因此,经过一番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梁山大多数人都是主张招安的,虽然有几个坚定反对招安的,但左右不了最终的决策。所以,宋江的招安是代表了多数梁山好汉的利益和意愿的。

宋江招安从历史上的角度看(闹剧还是正剧谈谈宋江招安)(5)

3、招安也是当时梁山最好最正确的选择。

当时,梁山可选择的道路也无非三条。第一,造反推翻宋朝。这是李逵一直以来的主张,也是多数水浒读者想看到的结果。但如果从原著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条道路走不通并且注定失败。

造反需要软实力和硬实力,硬实力就是军事实力。从这个角度上讲,梁山和朝廷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梁山最盛时不过108位头领,麾下一两万小喽啰,而朝廷光守卫汴京的禁军就有八十万,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虚数,那么打个对折也有四十万人,全国的兵力加起来有百万以上。尽管朝廷的军队打不过辽国和金人,但与梁山相比还是不知强了多少倍。梁山军能多次打败朝廷的进攻一是因为它拥有地利,八百里水泊和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军,二是朝廷未倾全国之力围剿,一旦离开梁山和朝廷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螳臂当车,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镇压。

硬实力不行,就看软实力,中国历史上刘邦朱元璋等,也不乏硬实力弱依靠软实力夺得天下的,但事实上,梁山的软实力也非常弱。软实力就是智囊和人才,梁山的智囊首推智多星吴用。可是在洋洋洒洒120回的原著中,笔者几乎看不到吴用施展大的谋略,处处可见的是阴谋诡计。如智取生辰纲,假如杨志自带酒水吴用该如何下手;连环计取祝家庄时如果孙立坚决不上山怎么办;智赚卢俊义时假如人家看出来反诗不上当怎么办等等。吴用一生都只有小谋和阴谋诡计,真正需要大谋时他往往一筹莫展,例如打方腊。而朱武只是顶了一个神机军师的绰号,没有真才实学。公孙胜虽然老谋深算但只擅长列阵。智囊不行,人才呢。

宋江招安从历史上的角度看(闹剧还是正剧谈谈宋江招安)(6)

梁山的头领除了天罡地煞中的几个地主,朝廷降将以外,大多数人文化水平很低,有的字都不识几个,这相比刘邦手下的汉初三杰,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徐达、汤和、常遇春等人相比,差距有天壤之别。综上所述,梁山无论软实力或硬实力,都无法和朝廷抗衡。第一条道理走不通。

第二条道理:既不推翻朝廷也不招安,能活一天是一天。这是晁盖走的路线。也确实能实现一时的苟安,不过这是长久之计吗?显然不是。做土匪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没有了就需要打家劫舍或攻取州县,这就势必和朝廷产生冲突,而一旦朝廷倾全国之力围剿梁山,最终的结果也是要么被消灭,要么受招安。所以第二条道理也行不同。

那么就只剩下第三条,走受招安回归正途了。可以说只有这条道理可以实现,只不过宋江的招安矫枉过正,方法不对,才导致了梁山好汉的悲惨命运。

正所谓梁山的招安既是闹剧,也是一场意料之中的正剧,一切存在和发生都是合理的,梁山的悲剧也早已注定了。

猜您喜欢: